Skip to main content

王大禾:创作难!难在“高度”和“风度”

2021年01月19日 21:05:502389人参与0


创作之难,不是难在出作品,而是难在怎么样使创作的作品更有高度或别有风度,这是对个人的造型综合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考验,也促使作者对创作立意、技法表达和创造力提升等创作元素作进一步思考。一日有一日之境,一时有一时之感,作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书法创作,应当思变求新,若安于惯性创作,不断地重复自我,终将沦落。

预则立,如同“意在笔先”,创作一件作品需要立意酝酿。对于展览投稿,我的思路一直是:在符合展览的要求之下,结合创作考量,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以不变应万变。“源流·时代”展要求每人提交一临一创两件作品,临摹衔接创作,这个举措的意图显而易见。创作前几天,我开始漫想作品的模样,但最终选择创作一宽一窄形式相同的两个立轴,使得临摹与创作成为姊妹篇。竖幅形式朴素常见,之所以没有在形式上追求标新立异,是因为始终觉得作品的主体是笔墨性情的表达,如同一个人的特立独行,需要的是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由内而外,而不是倚重于奇特的外表噱头和故作姿态。因为两件作品都是小字,所以拼接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项。于拼接作品而言,怎样拼得浑然一体,有一定难度,要会审美、知变化、有积累。

图1 王大禾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

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草书临王羲之尺牍条幅

规格 179cm×33cm

局部

……吾怪足下参朝少晚,不审有何事,

情致使如然也。王羲之再拜。

前从洛至此,未及就彼参承,

愿夫子勿悒悒矣。当日缘明府共饮,

遂阙问,愿足下莫见责。羲之顿首。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

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古代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气息,直抵心灵。历代法书的气韵生动,一是笔墨情景,一是文字情怀。

临摹作品,其难在于我和古人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有我之意而不失经典,在《临王羲之尺牍立轴》(图1)中,我做了一些技术性的调节,如强化虚实对比、改变行距布白、变化起伏节奏、梳理重构块面聚散,尽力表达现阶段对王羲之尺牍的理解。后人评王羲之云:“飘若游云,矫若惊鸿。”以二王为宗的帖学博大精深,所彰显出来的精神、风度和气象垂范百代,在以简约著称的刻帖里展开想象力去学习感悟,是我追求美好笔墨情景路上所做功课的一个要点。创作作品之难,首先是笔墨传承。

图2 王大禾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

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草书中堂

规格 179cm×61cm

局部

这件创作作品(图2)主要是以王羲之尺牍为基调,强化了节奏对比、空间开合和墨色聚散的变化,尽量把小草往大的方向写。其次,文字内容须自作诗文,这更是一道坎。自作诗文里肯定有“我”在,但这个诗文里“我”的优与劣至为重要,在前贤经典面前无疑是须弥芥子之比。基于现状,可以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文辞表达自己生活的理想、趣味与情感。“文字情怀”是心灵修养工程,长路漫漫,给自己一个积淀的方向,期待以后同类作品有更好的表现。

经常看到气息、气势、气韵、气象、墨气淋漓等都有个“气”,这些有浓郁印象意味的词语,都是形容作品的精神状态。前人如“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刘墉、王文治等,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墨色,营造了作品不同寻常的精神面貌。在草书创作中,墨的元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感于孙过庭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我在创作中对笔法和墨色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注意了浓与淡、润与燥、湿与枯对应关系的刻画表达,在相互生发和过渡渐变中求大整体的自然和谐。不同的用笔,呈现的墨色趣味各有特点,寻找新的感觉产生新的意趣,可以营造出另一番笔墨境况。

创作之难,难在更有高度,不断感悟笔墨超越自我;难在别有风度,不断涵养情怀更新自我。创作难,知之难,愈知愈难。(原标题为“创作之难,难在别有风度”)

供稿:2019《书法报》第33期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