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行草书作品

梁景堂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行书入展

2019年10月26日 23:34:079050人参与0

书家简介

     梁景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北兰亭艺委会委员。安徽“百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书法优秀人才”。作品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杏花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获祖国颂全国书法大赛金奖,“让书法回家”北兰亭书友会作品展一等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秦皇岛之夏·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2015年入选米兰世博会“美好安徽”书画展,其本人应邀随代表团赴意大利、瑞士、法国进行艺术交流。2018年参加“取诸怀抱-——张旭光师生十二人书法作品展”。


学书感悟

走进北兰亭  品味到位与味道

梁景堂

二十年前,有朋友知道我爱好书法,送我一本上海书画出版社早年出版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我立刻被它吸引住,撸胳膊卷袖子就去临习,立刻有光脚踢到石头上的感觉,又坚持一阵子,依然找不到门径,眼睁睁看着那一个个美妙生动的王字而无法靠近,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书法折腾十多年且小有成绩的人来说很有挫败感,于是,我便知难而退放下了。后来,书坛刮起二王旋风,我很纳闷:书圣王羲之这么难接近,他们怎么轻松公关的呢,这里肯定有门道。2016年,我有幸到北兰亭张旭光入室研修班学习,找到了进入王羲之书法学习的门径。经过一年的学习,我的二王风格的两件作品分别获得“让书法回家”北兰亭书友会作品展一等奖和入展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回顾一年的学习过程,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很多,而最受启发的还是张旭光老师提倡的当代书法作品标准——“到位与味道”。

 “到位”就是用笔和结构没有明显毛病,功夫到家;“味道”就是在到位的基础上追求个性,表达性情。我认为书法要达到“到位”的标准,必须在深入挖掘传统经典上下很深的功夫。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当然是经典,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历史上仅得羲之一鳞半爪而卓然成家者不在少数,足以证明王羲之的伟大。进入北兰亭,按照张旭光老师提出的“到位与味道”的标准以及一整套的学习计划,首先从解剖《圣教序》入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打造,有的字要写上四五十遍才基本把形搞准确。然后,再到王羲之手札十七帖,诸篇解析、临摹。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但必不可少,因为这是掌握笔法、掌握造型,获取破解王羲之密码的关键环节。要写到位的仅靠阶段性的突击还不够,还容易出现“返功”现象,因为没有把所学的招式固定下来。我把张旭光老师的《行书技法讲座》、《行书八讲》全部视频考入案头电脑,随时温习,随时补充“营养”。

除此之外,我觉得对经典及作者要始终存有敬畏之心,唯敬畏才能虔诚,唯虔诚才能更深入,反之就会厌倦而停止不前。看张旭光老师挥动特长锋羊毫创作是难得的艺术享受,他用苍浑而变化多端的线条依然能写出二王的晋韵风流,我觉得这与他多年对王羲之心存敬畏顶礼膜拜分不开。他曾梦到羲之是自己的先祖,拜谒羲之墓得诗句“久慕心仪忙跪拜,碰出火花接上头”,是张旭光走进王羲之的世界还是王羲之迎合了张旭光的心境?很值得玩味。

书法 “到位”已不易,而要有“味道”更难。我理解的“味道”是作者综合修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作品弥散出来的气息。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味道”,必须把自己修炼得有“味道”。我觉得张旭光老师提出的“3+x”是“味道”的捷径。这看似高考的试卷形式,张旭光老师进一步阐释 “3”即道德、文章、技法,“X”是个变量,即姊妹艺术。道德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家只有在做人上有高品位,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感染人,才有资格感化人。文章包括思想、文学、诗词等,是书法家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认知、表达,应体现正能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没有文学、诗词表达力的作品很难谈到有味道。技法就更不用谈了,技法不过关艺术水准就低,味道无所依从。“X”这个变量可以是一门或几门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建筑等,在构成、节奏、表现等方面与书法都有共通之处,艺理相通。如他所说,就是烹调也可以找到与书法的共同点—火候。

书法是写出来的,味道是修出来的,愚钝如我,自知距离到位与味道相去甚远。有幸走进北兰亭成为张旭光先生的学生是机缘,更是福分。我很留恋、珍惜。

学术观察

景    堂    兄

王金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郑州有个“华人书法大展”,我和太和几位书友前往观看。看展期间,有缘认识了景堂兄。记得他是与一位近七十岁的老先生一块去看展的,景堂兄对他很是照顾,时而搀扶时而低语着,特别用心,当时感觉此老可能是他的老师。后来发现我们同住在一个招待所里,于是便有了真正的接触。他是涡阳人,我们同属皖北,所以交流起来不存在语言上的差异。但他很酷,说话时喜仰着脸,且慢条斯理,态度上一本正经,举止间不苟言笑,给我的感觉不大容易接触。即便如此,也搞清了那老人不是他老师,只是当地一位负有书法盛名的长者,他对他的恭敬只是一种尊重及一个后生应该做的而已。同时也搞清了他在一所初中任老师,书法上以隶和魏碑为主。偷偷又打量了他几次,发现他对艺术有一定的见解,一般的人和一般的作品很难入他的法眼。由于当时我还没有真正的以碑帖为宗,更不懂古代经典法书的意义,所以感觉他讲的很高深,有些地方还听不大明白,故而有与他差着档次的自卑感。于是自郑州之行后,便失联了,只是时而打听一下他的动向。截止二OO九年,虽然二十年双双无缘成为知心朋友,但景堂兄一脸英气及青年才俊的形象一直印在脑海里。

        一O年以后,如我和景堂兄这般年龄的人,因对书法的不懈追求,在省内算是中坚力量,于是便有了更多的接触,不过他已从教师转到行政上,也从涡阳调至亳州。而对他的书法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景堂兄根植碑学。在展厅和一些朋友家里,看到过他大量的隶书作品。毋庸置疑,対于一位好学并喜欢研究的人来讲,他曾大量的临习汉碑。我从他的字里已不确定是用那个碑作为基调了,似乎都有,那些碑影缥缈于其间,很是生动,但当你想摄取他的用笔或结体,想给予出自某碑作为定位时,倏忽这种定位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碑迹了。书法真是神奇,当你融会贯通以后,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变成了立体效应,很难用一种感觉去心领,更不能用些单一或简单的理解去分析解读,如果如此,书家的创作高度及审美高度,便会有不公正的待遇,也许会对作品的欣赏产生本质上的偏移。景堂兄的作品就是此类。他常写常新,环境的不同、材质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空间的不同等等,都会使他的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所以很难用一种说法去阐明他的作品趋向。

        其实他压根也是喜欢行草书的。我感觉他与书友聊天,而或是徜徉展厅,他关注最多的是行草书。也许行草书给了他更神奇的感觉;也许他想把行草书的笔意在他的隶、魏书里做点手脚; 也许他就是要把行草书作为今后书途中的副业或主业。于是他去“北兰亭”拜师去了。当代书法人要想玩的转,就是要有广袤的胸怀,要有行万里路的精神,更要把心存敬畏的人作为榜样。景堂兄迈开了正确而关键的步子。无疑,他展开了翅膀,打开了胸怀,增强了意志,拓宽了视野,他再不会虚费时光,也更明了书法的奥义。最近读了他的行草大作,朴茂宕逸,颇具风规。其实道理很简单,作为书家,有了高度便有了一切,景堂兄自是有高度的,所以他的书法无论如何都不会低俗。

        不知怎的,总感觉景堂兄的后劲十足,这是让朋友如我者很欣慰的,毕竟,举目瞟一瞟,人过五十后,给人有这种感觉的复有几何?

王金泉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欣赏

行书 《纳兰词》 65x40cm   2018年

局部欣赏

行书 《李白将进酒》530x145cm  2019年

局部欣赏

行书 《菜根谭选书》 137x67cm     2017年

行书 对联 137x35cm  2019年

行书 手卷 160x35cm  2018年

局部欣赏

行书 横幅 137x67cm   2018年

行书 横幅 180x97cm   2019年


行书中堂 137x67cm  2018年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