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BTV青年频道)《名师荟》于2019年8月10日18:05播出了《刘正成和他的书法创新路》视频节目。视频链接地址:
刘正成和他的书法创新路
扫一扫,观看视频
此次节目邀请了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刘正成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其艺术人生之路,以及其创办《中国书法》杂志、开创性的中青展和凝聚一生心血的《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经历和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在现场进行书法创作,并讲解了自作诗文书画作品《松竹草堂夜话》、《二味石榴堂雀食图》、《步韵石开赠诗》以及《青州名城赋》,从书法创作到书法审美,同时为大家奉上了一堂《中国书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精彩讲演,给我们呈现了一场从书法审美的视觉层面、精神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递进关系的精彩盛宴,为了更全面的理解这个节目的原貌,书法在线特意将全部录播过程作了录音整理,以飨诸同好。
文字整理:侯勇
刘正成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
北京大学、中央美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原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原中国书协副秘书长
原《中国书法》杂志社长、主编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名师荟》实录:
主持人:传承水墨瑰宝,分享名家智慧。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恒信源文化有限公司独家冠名播出的名师名家文化访谈节目《名士荟》,我是主持人刘俊呈,今天给大家请到的是著名书法家刘正成老师,刘老师您好。
刘正成:你好。
抄写神龛牌位,走上艺术之路
主持人:说到刘老师,他的身份非常的多元化,非常的多重,既是作家,又是书法家,但是我特别好奇。刘老师,您是怎么迈上书法家这条道路的呢?
刘正成:从认字读书开始。因为小时候喜欢这个,我们家里当时住的房子,三进的草房,有一个堂屋,很小的时候就挂了一件字画,中间还有神龛牌位,上面有字。字画可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父母没有说你要注意这个字画,没有。
主持人:您小的时候,您父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刘正成:我父亲是四川的著名厨师,母亲就在持家,60年代才去参加工作,算是工人阶级家庭。
主持人: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对于写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正成:我读书的时候,就喜欢。我们的老师把板书写的很漂亮,我记得我读小学的老师,他字写的漂亮,我从小学到中学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办壁报,把字写好。想把字写好,好像是我天然的爱好,想不起什么时候开始的。
赵孟頫的《闲邪公家传》 人生第一本字帖
主持人:一般我们说练书法要临帖,您几岁开始临帖的?
刘正成:如果说临帖,5岁多的时候,准备考学校,认字,准备练毛笔字,没有老师,我爸爸是到西藏去援藏了,他说你就照着我们那个牌位写,因为妈妈不认字,我就拿着毛笔和纸。
主持人:也就是说那个牌位是您最原始最初的字帖。
刘正成:对,那个字有点像颜字,也有点像赵字的味道,我就照着,边认字,边书写出来,要是说临帖,那是我第一个范本。但是后来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初中毕业就没有升学了,家里条件不好,我在家里自己练字,有一天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来我们家里作客,他以前当过中学的教师,他看到我在临帖,他说走,我带你去买本帖,我是成都人,他就带我在成都市西玉龙街买了一本帖给我,赵孟頫的《闲邪公家传》,小楷,那时候大概是16岁、17岁,我就练那个,这是我第一本正式的字帖。
《松竹草堂夜话》
寓言式随笔,表达南北方和谐
主持人:今天我们知道刘老师也带了一些自己个人的书法作品来到我们节目现场,我们一些来赏析一下。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幅,您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作品是《松竹草堂夜话》。
《松竹草堂夜话》
刘正成:这是一个八条屏,我们要欣赏作品首先辨书体,这是行楷书,就是楷书带有行的意味。
主持人:刘老师您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作品。
刘正成:欣赏一个作品,第一个辨书体,第二个辨幅式,书体这是行楷书,幅式是八条屏。
主持人:八条屏。
刘正成:当时我家里有一个客厅挂的一件作品,原来是一个《赤壁赋》,正好有八条差不多,我就重新写了一个挂在那里。这种书法的特点是楷书带着行书意味的楷书,看起来是楷书,但是写出来是用行书方法写的,比较快速一些。书法的审美,首先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视觉层次,第二个是精神层次,第三个是文化层次。我们看这是一个八条屏,这是一个自己写的寓言式的随笔,表现我的一种环境。这里写了松和竹的故事。
主持人:我看这里现写了月光乎,霓虹乎,松竹草堂前,如水如霜。
刘正成:晚上,有灯光,有月光,像水一样。
主持人:特别有意境,下面写的是松父移自西山,方二日。
刘正成:我新修的院子,在门口有一个松树。
主持人:扎根未稳。
刘正成:扎根未稳却摇动身肢,将几滴松滋洒向竹君。竹君怫然仰而问曰:“敝人今日初到,公尚未寒暄一二,竟来污了小生衫袖,是何道理?”松父傲然而笑,对曰:“尔本生于南国,到这里与洒家拥挤作甚?”竹君诧然久之,叹曰:“侪辈均属山野之物,今番一同来此间作客,本该拿出些斯文样子,以谢主人超拔之恩,何以出此粗话坏了我等脸面?”松父惭然而谢。夜风骤起,翳然夜雾生香,松父欠身摇曳也;窗壁倩影婆娑,竹君款动腰肢也。寂然。松竹草堂一任如水如霜。
主持人:我觉得刚刚您念到的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眼前的画面感特别强,就是感觉所有的松、竹,他们之间的拟人化对话,感觉非常形象的两个人物形象跃然在我眼前了。
刘正成:好像一个创造和谐社会的一首诗一样。南方到北方,北方又到南方,环境诗意,互相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创造和谐社会。
父亲爱书,潜移默化影响一生
主持人:我刚刚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还介绍到刘老师还是一位作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据说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还写了一个剧本?
刘正成:对。我们家当时比较困难,在1960年的困难时期,我父亲定了两份读物,一份是《成都晚报》,一份就是《四川文学》,成都晚报连载马识途先生的《清江壮歌》,四川文学全是小说散文,读物不多,每期杂志从头到尾读完,那可能就是对我文学的一个启蒙。
主持人:几岁创作的剧本?
刘正成:那好像是1969年,23岁,我在一个工厂里面业余宣传队的演出,后来得了优秀奖,得到了四川文联主席马识途亲自点评,拿到成都市话剧团专业演出,那时候我就到成都市话剧团去改剧本,那时候大概是23岁、24岁左右。
自学成才,披襟斩棘获认可
主持人:我特别好奇,您只是读到了初中没有继续再念书了,后来创作剧本,包括您要写诗歌这些,都要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些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刘正成:那就看书了,我当时在工厂里面宣传部工作,他们说我们怎么帮您,我说你们不要帮我,你们就把图书馆的一些我要的书、剧本,你给我借回来。他们就给我带了很多的剧本,这就是我看书的途径。
主持人:就这样通过自学的方式,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刘正成:对,我们街道青年有很多高中生,我爱读书,我就说你课本借给我看看,很快我就把高中的课程自己学习了。后来碰到大学的,我说你们中文系的课本给我看,我大概在21岁、22岁,我把大学中文系的主要课本我都自学完了,然后很多中国的、西方的小说剧本,可以说没有什么没有看过,所以,你读的书,你不知道范围多大,所以你就尽量去读,你生怕学的比人家少,所以也许学的比大学里面的范围更广一些。
一生挚爱文学和书法
主持人:刚才听到这一点,我特别钦佩您,我们很多人自从离开了校园之后,踏出学校之后,就好像很少有机会自己会主动的拿起书本去看去学习,但是您在当时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这样的环境之下,自己凭着自己的热爱,自学了很多像高中、大学的教材,我特别好奇,您在年轻的时候,凭着自己的自学的能力,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在文坛也是崭露头角的,但是那时候您还在练习书法。
刘正成:我一生主要的爱好,一个是书法,一个是文学,这是一直在交叉进行的,一直没有间断。我现在在书法创作中偶尔想一下文学的事,我在文学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书法。书法也是工作需要,我做宣传工作,做新闻写作,一个是我要写很多新闻,我要写很多散文,我还把毛主席的诗词草书临写在墙上,我要办壁报,办壁报字要写好,许多人曾经开玩笑说,他的字就是抄大字报出来的,抄写那些也需要把他写好,所以有点爱好,大概在70年代初,我在四川成都的书法世就比较活跃。
青城山上临牌匾,几十年初心不忘
主持人:我知道在四川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也有很多的名山大川,大家非常熟悉,比如说青城山,那里面有很多的牌匾,据说您当年也是一个个牌匾也都去临摹过。
刘正成:对,当时学习的资料很少,我们成都市几个大的公园,我家附近的望江楼公园,武侯祠、杜甫草堂,那些牌匾我都去临摹过。青城山这个地方特别多,因为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名家住在那里,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都住在那里,所以沿途有很多。没有字帖,我就带上纸,带上墨,铺在石阶上就临上面的字,所以现在什么牌匾,我几十年过后还能记住,什么字挂在什么地方,于右任写的大雄宝殿,我都记得清楚,什么字在什么地方,过去几十年了。依然记得很清楚。
主持人:去青城山临摹那些著名的牌匾,周围有很多的游客来来回回的走过,那些游客不会觉得您很奇怪吗,自己拿着毛笔,拿着纸在那里写字?
刘正成:那时候游客没有像今天这么多,那时候没有什么旅游热潮,所以到那个地方去的人并不很多。“青城山下幽”,“幽”就是人少,不像现在旅游热。
主持人:而且自己也能静得下心来去临。
刘正成:当然了,在天师洞住一晚上,然后到上清宫住一晚上,那时候人心是很净的,安静的,不像现在浮躁。
主持人:刚才听了刘老师讲了自己在文学创作和书法学习这方面的经历,我觉得您真的算是一个天赋型的选手,但是我知道到了197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回复高考了,那时候您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去考一个学历,或者是去进修一下。
刘正成:为什么现在的青年读了大学出校门以后就太喜欢看书?我为什么喜欢看书呢?就是我觉得我自己不够,人家大学是什么水平,我不知道,我就蒙着头往前冲,我考了三次,我第一次考四川大学的中文系的研究生,现代文学研究。
主持人:您怎么就想到直接考研究生,没想到先考本科或者是专科之类的?
刘正成:当时我们宣传部干部到成都的龙泉山上去劳动,因为我们宣传部里面有大学生,我有一个相好的他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很优秀。他说第二天下山去,我说你去干什么,他说去报考研究生。我说什么叫研究生?他说大学本科生以后,还要进取,更高学位的研究生。我说我们俩一块去吧,跟着他,到了市区,到报考点一看,文学研究生,好多书我都读过,只有一本现代文学史我没看过,其他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我都是熟读的,我就报名吧,结果就报了名。从报名到考试就20天的时间,我把其中没有看的现代文学史,在20天的时间就背出来了,记忆力特别强。我一考试,四川大学是西南名校,我考的那个项目是91个人,我是专业第一名、总分第三名。教授就怀疑了,你没有读过大学的,怎么就比其他的大学生好呢,而且我的字写的好,我的卷子作为标准卷,先改我的卷子,再改别的,就是说我的分数是过硬的。教授就把我叫到四川大学,我说我是自学的,他还是不相信我,最后就复试,我说我不愿读本科生,要花钱,读研究生有工资。四个人去复试,取了三名,就把我剔掉了。
主持人:为什么呢?
刘正成:从根本上不相信我。
主持人:你们复试是面试?
刘正成:还是考卷,但是和你见见面,说话不多,还是答卷子。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老师如果他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的话,他一定会觉得非常的遗憾。
刘正成:后来我到《四川文学》编辑部的时候,和我考的同学就来找我写稿,我觉得我和他们也差不多,为什么我没有考上。
主持人:后来呢?
刘正成:后来我第二年继续考,第二年我考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创作编辑理论》,也是八九十个人,我考了前三名,政审体检做了,上海教育局要卡外语50分,不够50分不收,没办法,我又拉下来了。第三年我又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和实习研究员,我觉得考试在我来说答题都不成问题,所以我考了更高一级的,需要博士硕士以后的课程的,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我一考也考上了,然后准备把我调到社会科学院四川分院的文学研究所去。这时候我就没有去,我就调到四川省作家协会了。因为原来要调我,单位不放,这时候我就给单位说,我已经考上,早晚要调走,你让我去四川作家协会,领导和我关系很好,也很谈得来,不行不行,我们把你培养出来了,你就走了。我就很不高兴。我说你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是二级工,你再找一个二级工来培养,其实我们也很熟,这就把我放走了,到了作协做《四川文学》的编辑。这三次考试给我最大的感受,我差不多了,我读的书差不多了,因为这三个考试证明了我。
主持人:你的实力,你的能力。
刘正成:到了1979年我第一次来北京,我考中央戏剧学院,我还有一个工厂的工人跟我一起,他就上了戏剧系,因为我们一起参加复试,有一个最著名的教授,姓谭的教授,在讲《古典文学》,就去听一下,他知道我《古典文学》比较好,我说我怎么进去,他说我们有学生翘课,你去。我就进去了,我平生就上了两堂大学的课,就是在中央戏剧学院。我上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幸好没有来读大学。
主持人:为什么呢?
刘正成:我听教授讲古典文学的时候,我听一会儿觉得不对,因为他讲头一句,我就基本知道他第二三句是怎么讲的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课我也能讲了。
刘正成:至少是我知道,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学了。后来我到清华大学、北大去讲课,给别人上课的时候,我就说我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是我只听过两堂大学教授上课。
主持人:如果那时候您再接着上学的时候,也有点浪费时间了。
刘正成:那肯定的。
主持人:您把自己的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的,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情。
刘正成:对,大学学的我都学过,我应该找一个更好的机会,所以我到了《四川文学》编辑部上班的第一天,我对面的老编辑,我就说文学编辑我没做过,你教教我怎么做,他说不用教,你慢慢自己就会。因为他们推荐我,肯定了解我的成绩,那时候我的小说就已经发表过,他们觉得我可以。就觉得不需要给你讲什么东西了,我的自学,不需要人家去指导怎么学,而自己知道怎么去吸收知识,怎么去学我学习的东西。这一点我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不甘平庸,背景离乡追寻梦想
1982年春,刘正成(右三)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中国书协一届二次理事会,图为在成都都江堰观光。
主持人:刚才听了刘老师的介绍,虽然是说自己只是上学到了初中而已,但是通过自己的自学,把所有的本科,包括研究生阶段该读的那些都给读了,所以我觉得用现在一句特别流行的词来形容,我觉得年轻那时候的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写诗,会创作,又喜欢写写书法,您什么时候到的北京,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来到北京工作的?
刘正成:1982年初春,我们《四川文学》编《四川老作家专号》到北京组稿,我就要找在北京的四川老作家,北京的四川老作家很多,我在组稿的时候,其中有一位老先生陆石他写了一个著名的小说《国庆十点钟》,我正好给他组稿,他和田家英是好朋友,他们曾经在在川南那个地方搞过地下党的工作。因为我喜欢书法,他又在书法家协会,我到书协找那些老同志,他说你的书法不错,我说我是四川书法活跃分子。当时是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是1981年成立的,1982年开第二次理事会,那时候还没有四川书法家协会,他说我们的二届理事会放到成都举行,你是不是回去联络一下?四川方面马上成立了四川分会,筹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在成都召开,这样就和书法界挂上钩了,1984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就把我借调到撰写会议工作报告,开会开完了以后,我当会议的秘书组的组长,有个领导就说,你想不想到北京来工作。我说我什么条件都没有,没有文凭,没有粮票,我的户口,我也没有什么北京市的关系,让我来,行吗?他怎么不行,我们负责给你调,负责让你入党,然后我一拍桌子就动心了。当然了,四川人有句俗话说,“在川像条虫,出川像条龙,”如果你一辈子在四川就是条虫,如果你走出四川,你可能成为一条龙。外面的世界精彩,我想去看看。我给四川作家协会领导谈我要调走的时候,他说你别走。我当时是《四川文学》的副主编,主编说,如果你先是借调,万一你回来我们这里没有职位了,你就做普通编辑,你别走,主编都交给你。我说我就是想去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你一定要放我走。你走的话我们把房子收回来,当年给我分了一套房子。算了,钥匙还给你。我就义无反顾的到了北京。
创办《中国书法》杂志,初生牛犊不怕虎
1986年春,作者在沙滩文化部大院内的《中国书法》编辑部工作照,窗外远处即当年北京大学红楼。
主持人:到北京,刚刚开始,就像您说的,没有各种社会关系,我知道您到北京之后,刚开始的一项工作是创办《中国书法》杂志,然后还成立了中国书法出版社?
刘正成:出版社批下来了,最后没有成立。
主持人:这中间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磨难?
刘正成:不是磨难,因为我是初生之犊不怕虎。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听,因为我在地方工作,我根本不知道机关工作程序,当时我们《中国书法》杂志,因为是书号停刊,停刊了,我就要去申请,刚好在中央发出整顿期刊的时候,怎么办呢,《中国书法》杂志要办下去,《中国书法》杂志前任主编是启功先生,这个杂志办了四年,出了四期,我们要接上去,成为正式刊物。怎么办呢?中宣部是管文化,新的部长叫朱厚泽,我不知道找谁,我就找他吧,我就自己写了一封信给领导汇报,写了信以后,贴了四分钱的邮票,就扔到邮筒里去。我礼拜四礼拜五进去的,礼拜二文化部的领导就打电话了,你是不是中宣部朱部长写了一封信,我说是。他说你明天到我们文化部出版局来,我就跑去了。他们给我说,怎么你自己写信报过来,因为正常的程序是我要通过书法家协会给文联打报告,文联给中宣部打报告,中宣部主管领导觉得可以才给部长批,结果我的一封群众来信,部长看见了。我估计礼拜一上午寄到中宣部,部长下午看到就批示了,第二天用,就通知了文化部,就把我叫去办了刊物的手续。你说我要走正常的程序,不知道走几个月才能走到部长那里批。
书法出版社办下来的事,也是我当去跑的,当时这个事也是中宣部管,我就去找人了。我就到长安街5号,我就直接进去了,按牌子找,找到二楼,出版局的局长,我就进去了。那个局长我也不认识,我说局长,我来办事,办什么事,这么大的一个局长,你没有通报就进来了。我说我要办中国书法出版社。他问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书协的。他说你要打报告上来。我说我要办“中国书法出版社”,我也不知道怎么打报告,我来是得到陈云同志有一句话同意成立“中国书法出版社”。你怎么知道呢?他的秘书许永跃起来给我说的,告诉我,陈云同志同意这个事情,他说没有文字批示吗?我说没有。你给徐秘书打个电话吧。
主持人:你知道他秘书的电话吗?
刘正成:我说你要不相信我的话,你可以给那边打一个电话。
主持人:让那边确认一下。
刘正成:普通人怎么能贸然给中央主要领导打电话呢?我就以为可以随便打电话,结果吵了半天。这样不行,你还得回去按程序去报告。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中央工作的批准报告的程序,一心想把做书法搞起来。后来我和吵过架的局长,偶然在从哈尔滨返回北京的途中坐在一起了,他很高兴,你也回去,我们俩成了好朋友。他肯定也知道这个人什么都不懂,但是他是忙书法这个事。
主持人:是一个干实事的人。
刘正成:对,否则的话,你跑到人家的办公室吵一架,肯定人家会很生气。
主持人:我知道,当时《中国书法》杂志成立以后,你们的办公场地特别的小,那个地方可以说是卧虎藏龙。
刘正成:当时的文化部《红旗》杂志,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四个部门在一个院子里,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是在当时的抗震时候修的临时建筑,文化部和《红旗》杂志他们有正式的房子,我们就很挤很挤的,那时候人很少,我调到书协去,书协的正式的人也就十来个人还不到,那时候在那里工作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给我的住房也很小,8平米住房,我起名叫八方斋,住在附近。
主持人:8平米的一个房子。
刘正成:那是30年代北京大学的宿舍,一个学生一间房子。我们的房子上面还有北京大学校长的题词,我们住在楼上,一楼是女生宿舍,我住了十年。
中青展开先河,推动中国书法新进程
1986年,二届中青展开幕式,获奖作者与嘉宾合影
主持人:我知道除了创办《中国书法》杂志之外,举办第二届中青展也是让您煞费苦心,可以说中青奖也是奠定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刘正成:中青奖的展览形式是一个创造。因为以前的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五年举办一次展览,要文化部批五万块钱去办展览,没钱你没有办法办展览,因为还特别培养中青年,就想弄一个展览,我们是不是民间去找钱办展览,用民间赞助的方式办展览,当时我弟弟他是一个办公司的老板,我让他拿出一笔钱。
主持人:赞助了。
刘正成:当时办展览便宜,一张票几十块钱,我找了很多部队的招待所作接待,当时中国美术馆办展览,展厅费也很便宜,一天几百块钱,当时几万块钱一个展览,五万块钱就办起来了。以前办全国展览,县一级书协要到市一级的书协选,市一级书协要到省一级的书协再选。
主持人:层层选拔出来的。
刘正成:一个县里要出名,也是很大年龄了,你想一个县里的书法家,一个市里面,特别是到一个省会城市,一个人不混到五六十岁能够承认吗。这时候我就搞了一个普遍征稿,只要你喜欢书法都可以投稿。以前是推荐生考试,这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过来考试,这样投稿的就特别多。县上的农民也可以投稿、工人也可以投稿,所有的人都可以投稿,这个展览形式以前是没有的,国家级的协会里是没有这样的,这样一搞,影响很大。
主持人:这个作品也很多。
刘正成:很多,以前都是省里送作品来,送50件来,基本上要选20件,现在一个省就要来几百件。
主持人:这样工作量也特别大。
刘正成:那当然,这是一个新的展览。为什么叫第二届呢?第一届是1981年南昌自发的搞了一个邀请展,叫中青展。第二届竞选展览,延续了第一届,所以称为第二届中青展,这种展览模式是第一届,所以那时候展览影响很大,中国美术馆很轰动,我们后来请了六个国家领导人给大家发奖,让所有的书法家觉得不管我们在什么位置上,都会参加一个竞争,而且以前的展览就是来到北京,北京找一些老先生给评,因为是全国展览,我们就在全国遴选优秀分子,组织三四十个活跃的当代书法家来做评委,这样评选就能够保证多种风格,所以形成了中青展的风格。
主持人:在那一届中青展当中,有没有一些脱颖而出的,在目前咱们国内的书法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呢?
刘正成:当然很多了,中国书协很多,主席团的,副主席的,很多都是中青展中间优秀的作者,或者是评委。比如说中国书协做了两年副主席的孙晓云,当时就是在领奖的边上的一个小姑娘,现在更多了,现在这一届更多了,都是当时中青展参展的,或者是优秀奖获奖作者。
《松竹草堂和朋友诗》
写诗作画趣味生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下面的这一幅作品。这一幅作品,我注意到好象有书法和绘画结合到一块。
刘正成:《松竹草堂夜话》是我家客厅的一件作品,写了我的小院子的松和竹。这一幅写的是石榴,我有两株石榴树,一株石榴很酸,一株石榴很甜,当时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熊秉明写了首诗,石开也写了一首诗,我又以石开的诗和了一首诗。这就是《二味石榴堂雀食图》和书法《步韵石开赠诗》的由来。
《步韵石开赠诗》
主持人:您给我们念一念。
刘正成:这是个草书,草书不好认,我给大家念一下:
客京卅载一胡同,
手栽梅竹共泰松。
又添石榴是二味,
甘涩皆花一样红。
客舟得句讽世事,
秉翁名斋喻浑融。
二树盘根丹青贵,
爱憎殊途难包容。
二味石榴堂雀食图
我的诗和他的诗对答的,这个诗写了以后,我就看我的石榴,我就画了一个石榴,画的时候我就想怎么把书法和画联系到一起,我就在画石榴时候,题写了“食尽我家金罂果,凤凰何少尔何多?”每年石榴结果,早上起来便可听见叽叽喳喳的麻雀叫:啄食石榴籽来了!于是有了此图!。我题的字,绘画,书法在绘画中的表现,我的表现,我对趣味性的表达,麻雀很多唧唧喳喳的叫。
文化和书法的结合,应展现精神表现生活
主持人: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特点,在您的书法作品当中,我们很少见到一些古诗词,唐诗宋词之类的,往往都是您自己创作的一些诗歌,您怎么看待这种诗歌或者是说文学作品和书法之间的相结合?
《中国书法全集-文征明》
刘正成:刚才你提了一个当代书法发展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作诗文的问题。我也写唐诗宋词,也写自己的诗词,人家喜欢要他读得懂的诗,你写唐诗宋词可以,但是书法家不能都是写别人的诗,古代的书法家,在明代以前很少有人写别人的诗,都是自己能做诗,到明代以后,因为书法市场兴起来了,我编的《中国书法全集-文征明》这一卷,我数了一下他有一半自己的诗,一半是前人的诗,为什么呢?文征明是一个职业书法家,他在苏州,徽商盐商要买他的字的时候,这些徽商盐商也是文人,他们是读过书的。文征明讲,苏州每三十个读书人进入科举之途,从考秀才、举人,到考上进士的只有一个人,年龄一般都在五、六十岁了。其余二十九人,大多去从商。就是当时的盐商,他们就要买这个字,他们也懂诗文,他们就要点你写什么东西,所以那时候,他也写古诗,这是市场的需要。他自己的诗,自己的情趣,就像王羲之写《兰亭序》,表现他对人生的观念,颜真卿写《祭侄文稿》,他与国家的担当精神,苏东坡写《黄州寒食诗》,表现他在困难的环境中间理想不灭的情操。这些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文章,诗文是相关的,而我们现在的书法家的都抄唐诗宋词,这是和古代书法很不一样的地方,抄写表达人的情怀,不是不能抄,你用你今天的精神思想去抄写他。我们刚才谈中青展,工人农民都可以参加,你读了初中,能够读唐诗三百首,已经会抄写诗词了,当个书法家,最先的展览都是这样,相对来说,书法的文化价值就削弱了。
我曾经在一个考古学的会议上我谈到书法的时候我给大家讲,你们谈到当代的书法特点,你们在五百年以后,出土了一批书法作品,看到里面又有隶书、又有篆书、又有楷书,抄的都是唐诗宋词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唐代或者是宋代的,就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这个阶段的作品,就是抄写唐诗宋词。大家笑了一下,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文化方面在流失。
创作自已的诗词,是走向高峰的必要条件
刘正成:当然我们书法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及,让更多的人群参与书法活动,不管他什么文化层次,这个是同意的。同时我们对传统,对精英艺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像***讲的,我们当代艺术有高原,无高峰,不要老写古诗词,写自己的诗文,就是创造高峰的必须的条件。所以说近些年,除了应酬,我也尽量写自己体会,自已的文章,表现了我的生活。什么叫美,美就是生活,或者是让你想起生活,通过你的艺术,或者是生活脱离环境以后,就变成技艺了,就不是艺术了。我们搞创作的都知道,写诗,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议题都很重要,不是怎么写重要,写什么也很重要。这一点我们涉及到审美问题,我们要创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感情,必须全面认识审美的各个层面都要有要求,特别是我要创造高峰,要鼓励我们的书法家要表现自己生活,这也是古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和模式,不要把这个艺术通俗化,成为亚艺术或者是泛艺术。
《青州名城赋》
书法审美的三个层次:视觉、精神、文化
《青州名城赋》
主持人:刚刚听了刘老师说的这些,我特别认同,书法艺术要反映我们当下的生活,当然我觉得这也是给咱们书法艺术的创作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刚刚我们还谈到了有关书法艺术的普及的这方面的话题,比如说刚刚在您的作品当中,我们既看到了有行楷,有草书,但是对于我们更多的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如何去看懂草书、楷书,楷书还比较容易认的,还有隶书,还就您说的行书,怎么去看明白,或者是看懂这些书法作品,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
刘正成:我去年在中央党校讲书法课,讲《书法的审美》,怎么样看书法是好的,我就做了一个题目《书法审美》。书法审美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视觉层次,首先你要怎么欣赏书法作品,第二个层次就是他的精神层次,他一定反映人的精神,第三个是文化层次,这也是一一个八条屏,《青州名城赋》,这是我写的,以前没有人写,青州是我们山东省潍坊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但这个地方是很有名的,更早的是天下九州之一。
主持人:也是历史名城。
刘正成:对,历史名城,但是现在成了一个县城了,那个地方成为一个书法界的小商品集散地是义乌,中国书画集散地就在青州,这个地方很小的一个城市,但是有上千家的画廊,一个画廊给我办了一个刘正成书法馆,把我的作品拿去展出,我第一次到青州去,后来发现青州修的非常美,很大的一片古城,非常美,我自己就写了一篇《青州赋》并写成八条屏的书法作品,他的建筑,时代的变化,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州,虽然古代出了很多的名人,今天的青州又是这样的气象。我觉得书法审美,青州人也很兴趣,《青州赋》写他们自己的城市,我写在《青广州赋》中描写过的地方,他们有些老板,可以背出来,我写的他们的全部是古典建筑,我觉得书法审美,首先他喜欢你,当然我这个字又能辨识,能看懂,看这个字,你说书法是中国的精英艺术,学习他,认同他,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你要读一本琼瑶的小说很容易读懂,如果你要读懂《红楼梦》就有一定的难度。你要读懂屈原的《离骚》那就更难了。你要学音乐,你要训练音乐的耳朵,你看绘画,要训练眼睛,这一个训练是需要学习的,而不是完全靠天人感应。喜欢书法的人就会慢慢的琢磨,这个和其他的怎么不一样,慢慢的琢磨中间的味道,这个还不能说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审美的高度。
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书法城市,甘肃的通渭,也是一个县城,上千家的画廊,那个地方我给他们做了一个报告,当时听报告的除了专家还有画廊的老板。
主持人:爱好者。
刘正成:对,爱好者,我说你们要收藏一件作品的话,最好不要买你看得懂的认为好的,一定要买你看不懂的,看不懂的里面你有50%的成功的可能性,为什么呢,人的审美往往是只能欣赏比自己好一点的作品,你写的字什么样,比你更好你觉得好,再到上面的时候,你就对这个审美就必须要学习了。我说你要把不懂的作品买到,有一半是写的不好的,你看不懂的,还有就是写的好的。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审美是需要学习的,你读唐诗,唐诗三百首你熟读了以后,你才知道诗的好坏,书法的审美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深厚的审美积淀,必须要通过一个途径去学。先从自己的爱好开始,逐渐的深入看一些历代经典作品,如果你现在看到《兰亭序》你觉得写的不好了,觉得《兰亭序》的字不规范,慢慢慢慢你就领会到书法的审美,所以书法的审美还是需要学习,不能完全靠自己的直观的印象。
主持人:也需要多看,而且这个审美需要看更多的不同的作品之后,慢慢的积累起来,可以这么理解吗?
刘正成:对,对书法的鉴赏,以经典作品作为一个镜子照其他的作品。比如说画画还有一个比对,画家是有一个真的牛在这里跑,你画一个马,有一个真的马在对照,有一个树一个山,书法没有直接对照,他是有抽象的表现他可以表现自然风景,是他的意象,而他并没有写山,没有写水,也没有写心意,而是你去通过书法去感知去想象,在创作方面你的难度就比较大。
我记得我在2002年去访谈周汝昌。第一句话他说,谈书学比谈红学难,我说红学也是很深奥的,怎么会比书法难呢?你说我们读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有人物,宝玉、黛玉,有各种事物,有情节有结构,有事物,有分析,书法怎么分析,怎么去看,看到什么地方呢,你无从把握他,特别是一个对书法不懂的人,你怎么一下子进入书法的审美的核心?他说书法谈起来难,比红学难多了,这句话还是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书法既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写字实用的文化活动,同时他也是高级审美。在这样一个中国著名的学者,他觉得书法比红学难,就难在你要把握怎么分析他,他不像读红楼梦的小说里的分析,他的思想、他的故事,书法怎么分析,给我们说一个,他这个话并不是吓唬人的,告诉你对书法审美的理解,要通过学习,要有经验,要和经典比对,慢慢的达到一个理想的审美的状态。
主持人:我想请教一下,刘老人您觉得您个人的书法是什么样的?
刘正成:我的书法风格,石开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他说刘先生的字,好像都是从古人那里来的,但是我又看不出他主要是写哪一家的,因为我们以前书法要有体,你写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有体,他觉得我就是既觉得是从古人来的,同时还觉得分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家为主。我就是杂取各家,从古代传统来,还是带有古代的精神神韵,但是又和古人略有不同,我不是拉的很开,跟古人很近,但是又和古人不同,就成了这样的状态。如果用准确的风格说,我写字就是草书写的比较快,比较潇洒,比较放得开。
《中国书法全集》凝聚一生心血
主持人:今天在我们的演播室,大家注意到在桌子上放了几册书籍,《中国书法全集》,这也是刘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在持续不断的在完成的一项工作,我知道《中国书法全集》一共是100册,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70多册了,刘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项工作,是我个人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作,而且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中间有很多的故事发生吧?
刘正成:对,我记得我从70年代的时候,我在我们四川图书馆特藏部去看书,离我们《四川文学》编辑部很近,图书馆的人看我喜欢书法,他就抱出一摞书,叫《书道全集》,日文的,30卷,15卷是中国的,15卷是日本的。当时我就,不能说是五雷轰顶。
主持人:很受刺激。
刘正成:很受刺激,书法史还有这么厚的一本书,再就是怎么中国书法是日本人编的?中国人没有编过这样的书呢。我心里就很受刺激,我当时看书有一个很大的桌子,今天看了,放到这里,明天就继续来看,那时候看书的人不多,六张桌子一般就两三个人看。我就把这个中国部分的一本一本的临,看他的方法,展开了全新的视线,怎么写中国的书法史。当时只是憧憬,后来我到中国书法协会工作了,我突然想起这件事了,很重要,今天书法发展首先要借助传统,传统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当时学习的东西主要是两套书,一套是,宋太宗时候编了一套《淳化阁帖》,从北宋开始,一千年以来,都学这个,10卷,第一卷是历代帝王的书法,二到五卷是历代名臣的发帖,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末,六七八是王羲之的书法,九十是王献之书法。又过了六百年以后,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编了《三希堂法帖》,就是30册,现在还在北海,而今天这两套书是中国书法学习很重要的经典文物,我们历代人都是这样学习的。但是这两套书就不能比日本的《书道全集》,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研究方法,他是按人编出来,也有诗文,没有对书法史进行必要的整理研究,这个整理是很简单的整理。所以我就开始在编《中国书法》杂志的同时,我编了一套《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下两编1989年出来了,把历代的书法,收藏了全世界国际的、大陆的、台湾的、日本的、欧美的,做了字典一样的,作为《中国书法全集》的前奏,然后我在1990年开始就做全集,我们今天需要这样的书,今天也有条件做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逢到盛世,也有这样的机会,做这件古人做过的事情,一千年以前做过一回,三百年以前做过一回,我们今年赶上一个时代,要做一个我们当代人,对古典作品的整理研究,和我们的观念,所以我就想编这样一个《中国书法全集》。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本是《甲骨文》,这一本是在哪一年出版的?
刘正成:我们编的方法就是把我们全国书法的学者,研究方向,比如说你是研究唐代的,唐代的我请你来编,宋代的一个专家编,这本书我请了考古所的甲骨文专家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的第一卷一定是这个学科里面最优秀、最权威的学者编的书。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把图版堆在一块就成了,他要有很复杂的学术研究的程序,每件作品你要选择,要考证,然后要编年,然后做出年表,然后写出文章,体例和日本的《书道全集》不一样,日本的就是按史编的,这本书是在日本的东方学的研究基础上,他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件一件作品要深入的研究我们古代看一个作品,最后只谈到审美,这个要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这个作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写的什么事,我称为叫时空定位,苏东坡的这件作品,苏东坡什么时间写的,是早期中期晚期什么地方写的,写的是什么东西。
主持人:这个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
刘正成:当然了,编的体例还是学中国的史记的方法,有传有志有表,这个甲骨文是按作品分类来编的,这个就是书法家,一个人两卷的,也有一个人一卷的。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
主持人:我看有明代徐渭的,一个人。
刘正成:有一个人卷的,也四个人卷的,也有几十个人卷的,这就相当于中国书法的价值谱系,根据我们现在的审美载体,有碑刻,有篆书,没有名的人的作品,这是复杂的学术结构,我觉得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很难。
主持人:刚刚我也提到了,咱们的目标是要出100册,目前只是出到了七十多册,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有二十多册还没有出出来?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
刘正成:因为一卷书,有时候快的话,可能两三年编除了,慢的话,可能七八年才编出来。我们其中有一本曹宝麟主编《北宋名家》卷,那本书宋代的作品,他一件件的研究,是什么人的,什么时代编的,七八年的时间编出一本。有一位旅居日本的学者叫邹涛,他要求编一本《赵之谦》,他说刘老师你什么时候要求,我说你看两三年编出来。他说没问题,我争取两年编出来,结果他回去一编,编了七八年,他编了这本书出来以后,他就是赵之谦的专家了,这种学术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们书法史的研究达到一个标准。包括日本《书道全集》,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同时要超越他们,难度很大。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十年编出来,我编《中国书法全集》编了快三十年了,我当时想如果设计60卷不就早就功成名就了吗,100卷,但我想如果这件事不难,相比就小了。我说这一辈子,很困难,我自己出钱编的,没要国家一分钱,因为当时立项的时候,国家没有钱,1990年的时候,国家经济很困难,哪有钱,现在我就卖字来养活我的编辑和出版费用,把他编出来了。我觉得人生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很不容易,我还经常很庆幸,我赶上这个时代,赶上这个机会了。
《中国书法全集》的里程碑的意义
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现场。右起:冯其庸、许逸民、刘正成、顾廷龙、季羡林。
主持人:刘老师您刚刚提到了,这套《中国书法全集》对个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那对于整个书法界乃至于我们后代来说,他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刘正成:1995年,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六个专家学者,这六个学者现在都不在了,图书馆学家顾廷龙,先秦史专家李学勤等,他们每个人给予表扬,李学勤教授说这是我们争气书,日本的书道全集,我们现在比他们多了,质量比他们好了,给中国人争气了。季羡林说,这是我们从少年、青年学生很好的中华文化的教材。金维诺他说是改变了世界艺术史的叙述方式,我们以前的世界艺术史没有谈到书法,都是以西方的绘画为主流为中心。而我们现在找到一个把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整理出来,我们改写了世界艺术史。这些人他们讲的话都使我很感动,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说的。所以他们说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好国际书法比较,和日本书法比较也好,更广泛的意义上的认识,从世界艺术史编纂来说,我们今天,我们中国是大国崛起,也包括文化崛起,没有文化崛起,挣的钱,像那些油田,像中东的那些国家暴富,你没有文化建设,现在我们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什么最重要,不是故宫,也不是长城,就是中国的文化,汉字书法。比如说乾隆皇帝,光记得他《三希堂法帖》和《四库全书》,文化建设对每一个时代,特别是今天,文化崛起的时代,他是一个印记,时代的文化产品。所以我说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学者也好,中国的书法家也好,能够赶上这个时代,有机会把这个作为历史遗产放在这里,既让我们今天的人学习,也给我们后人一个参照,一个重要的坐标。
1995年10月,《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后,刘正成与前辈学
者合影。左起:刘正成、李学勤、季羡林、顾廷龙、金维诺。
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刘老师来到我们演播室,跟您一块聊天也是让我获益良多,让我感受到了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背后的文化和他的审美的境界。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名师演讲的环节,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就是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刘正成:聊聊六个字,继承、发展与创新。
继承这两个字,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因为世界有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他们就没有继承下来,成了一个死了的文明,唯有中国的汉字和中国的书法延续了中国文明的上万年的没有断的传统,所以讲继承二字,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我们现在的汉字经过一万年的时间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认字,不仅是中国理性的文化的积累。我们考古上讲,古代文明的开始,就是有城、有青铜器、有文字,没有文字,谈不上文明,中国的文明从中国的文字开始。文字又和审美相关,中国的一切艺术都和汉字的审美有关系,因为他有结构。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六万到八万个不同的符号,这是多么困难,而每一个符号就是文化的集成电路,所以中国的书法文化的遗产,是中国第一的遗产。我举个例子来说,没有中国的文字和中国书法,不能形成中国五千年的大一统的国家,可能早就被别的语言代替,不同时代了。比如说我们56个民族,他们的历史都基本上用汉字书写,所以形成了我们的大一统国家,鲜卑人到中原入主,还是用汉字。蒙古人到中原了,还是汉族文化。满洲人到中国来,还是使用汉字。所以中国的文明是没有断裂的,这是世界上足以骄傲的。
我们的书法继承尤其重要,不是陈旧,人类历史也不就几十万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宇宙的产生的历史是40亿年,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40亿年中间的最后一天,我们看起来五千年一万年历史,在宇宙中间,是非常短暂的,所以我们不要厌恶我们以前的创造,我们的经典书法不要舍弃,作为地球文明的重要记录。因为书法又是非常具有技术性的东西,他需要严格的传承,他不是看一下就行了,需要我们手授心传,要用手去处理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继承,是我们这个艺术发展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抛弃我们的书法的形、音、意,他的审美的经验,不要觉得这个是很旧的东西,旧的东西可以说是,我们常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分,所以我觉得继承书法,没有继承这个艺术是没有办法发展的。所以今天我们谈的继承,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
第二个是发展。我们艺术到今天,要成为我们今天活着的文化,不是遗产,死了的文化,就需要发展。今天大家使用电脑了,打开电脑的时候,大家把字用拼音的方法就可以记录,我记得20年前我去访问季羡林先生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说我们现在大学生也不写字,写字写笔少划,20年以后的今天更严重,经常用拼音录入的人,他对字形都似是而非了,甚至都不会写字了。作为中国人不会写字,中国文化就没有了,就断裂了。用拼音的方法认识中国文字,把中国书法历史的审美的所有经验就抛弃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就很大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发展中国书法和文。现在我们都号召学习收法,我们所有中小学也都开设书法课,这个不仅是实用,更是文化精神的发展,要从所有的中小学生开始练书法,作为中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你才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现在我们的服装、我们的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现在很少穿中国传统服装了,如果说我们的文字这种能保持中国民族精神的东西,如果舍弃掉不发展,只有少数的书法家才能写作的话,那我觉得这是悲哀的。所以我们的发展要在各个层级,既有普及又有提高,不仅有今天创造的高原,而且还要创造艺术高峰。所以发展这个字是我对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工作二三十年以来我们主要的工作方向,我们组织活动都是发展。
最后谈到创新,我们既然要把历史的东西拿在手上,而有不成为一个古董,那必须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有东西,必须要向新的地方发展。这是古训,我们要创造,我们要喜新厌旧,我们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所以今天我们鼓励一切艺术家,书法家、学者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我们从其他的艺术方面形成书法,比如说对抽象艺术的吸收,我们的创造中要注意,这种创新一定要把握我们的主线,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如果中国先是一个断代史特征的话,我们近百年现代考古学的影响,受到甲骨文的影响,是我们和以前的书法相比最大的特点。这种发展、这种创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成果,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的分辨优秀的和复杂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是我们在创新中间必须注意的问题。一个方面我们要给大家充分的空间,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吸取优秀的东西,进行鼓励,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历史的印记。这就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正。
转自刘正成书法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翰墨楚风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