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登科:书写中的温情

2019年08月12日 23:26:352706人参与0
王登科

     1963年出生,辽宁海城人。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丛文俊先生。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研究者。现为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艺术工作室导师。


当代名家书法系列专题:王登科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61

点击进入专题



书写中的温情

————手札书法及艺术与生活的随感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在当下,我们所谓的手札书法,作为书法创作的一个特殊门类,它已渐至走出了古代文人的视野。那种晴窗下的幽趣、“体道”式的哲思,以及疏密行走中一脉天然的境界,对于今日的书法家而言已是一个久远而优雅的梦,它只是偶尔会在阅读的瞬间以及个人虚拟的情境里再现,但它毕竟依稀,在悬隔着千百年的云影波光里,总是显得似是而非,甚至捉襟见肘……

杜甫 无家别

这或许就是手札书法在当代的境况和遭遇。

就形式而言,传统,怀旧中的顾盼;艺术,前瞻中的徘徊。和所有古典艺术的情形一样,这样的问题,宿命一般萦绕在当下书法家的创造与探索中。


和金宝君七律

当然,我们一定找不出一个最佳的答案。其实,不仅是对于手札书法而言,包括那些从我们身边渐行渐远的一切,皆是如此。但是,我们却可以沿着一些明确的标识与时代的镜像为线索,展开一次随想式的精神漫步,这对于手札书法艺术的审美与人文阐释,或许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裨益。


游嘉峪关

确切地说,手札书法在当下之于书法创作的意义,仅是就形式而言。因为,在互联网普及、信息四通八达得可以“一触即发”的今天,仍能保持以纸质书写及载记日常的人愈加稀少。传统意义上的手札书法,包括信函、日记、文案已作为一种历史风物的遗存保留在字帖或文献中,并成为一种唤起怀旧情绪或重温古典生活的催发剂。当代的书法家们,总是在创造激情匮乏的时候,偶尔借鉴它形式的意蕴,来完成或实现一种特殊情绪的表达。或者准确地说是虚拟一种特殊的情境,再藉这一传统的形式来书写个人的精神祈尚与审美意愿。这样的过程,虽说仍保持着手札书法的一些因素,但它作为一种刻意与功利的艺术创造行为,其动机又是与传统手札书法相背离的。这也是一切古典艺术在当下所同处的一个普遍的境遇。


七律 李官

手札书法,是对古人信函、札记、文案等在内的一种特殊文本的通称,也是古代书法遗存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它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尺幅小,笺信与尺牍的规制,决定了它的一些范式。当然也决定了它的书写风格与气质。


邓石如《庐山草堂记》节录


自作诗《重归吉大》

空间的悬隔,海天的阻碍,一纸飞鸿,可以缩短从心灵到心灵的距离。怀思想见,临窗濡墨,深情与敬意、乡思与乡愁,尽发于毫端,颜之推所谓的“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江南谣谚,正是这样其中的境界。


周邦彦《点绛唇·仙吕·台上披襟》

其实,这“尺牍书疏”间的真趣,不是在笔墨的枝蔓中,而是在心之“面目”的呈现里。

自书诗

在此,文学与诗思在完成了情感的传递后,又客观地赋予了书写以人性的光辉,在精神的光亮与线质的变幻中,所谓的内容与形式相互表里,日常中的诗意,诗意中的日常,在小小的纸片上共同构架出一种美妙的意象。


七律 旧游

这是手札书法的前世与今生。离开了诗意与文学的支撑,那种虚拟的形式,只能映入眼帘,却走不进心灵。这是手札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创造中的重要命题。


张潮《幽梦影》节录

手札书法从所谓的帖学中走来则更加适宜和便捷。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帖学的名作,本身便是手札与尺牍。长期临写和学习他们,会感受到尺牍、手札间内在的气息与章法布白。此外,帖学流传有绪,传统更多地赋予它以含蓄、中道的审美特质。这种特质所带给人们的是平和、恬淡的雅逸心象。晤对与观摹中,会养成一种与之相契合的艺术人格与气质,这也是手札书法创作中书写者必要的修养和字外之功。

西游

对于当下手札书法的创作而言,无论是对传统形式的借鉴,还是文化意义上的回归,它所表达的都将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气象、笔短意长的情怀,它体现在精练的用笔间,同时,更体现在或从容、或自在的轻松里……


当代名家书法系列专题:王登科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61

点击进入专题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