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兰亭奖作者:一幅入展作品产生全过程

2019年03月04日 14:38:312794人参与0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艺术作品作者心灵的心电图,一位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审美的高下直接决定创作水平的优劣。对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我一直心怀虔诚,从不草率了事。在笔墨诉情的宣泄过程中,每次创作我都力求突破自我,呈现自己最好的状态。

书法创作是一种十分微妙神奇的过程,创作过程中环境的好坏,工具材料的优劣,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的调配,创作欲望的强弱,都会影响创作水平的发挥。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的“五乖五合”论述了影响创作水平高下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创作常常是痛苦与快乐相伴,得意与失落相随。有时,创作前期会沉静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一气呵成;有时则会连续否定,难以起笔。等到作品完成后,悬于壁间,观其章法是否协调美观,字法是否传承有绪,点画能否准确到位,墨法是否有轻重干湿的对比,气息是否畅达连贯,寻其不足,反复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至于作品投出后能否获奖、入展,实际上已经与自己不甚相关。刻意结果的得失,或许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书家能在创作过程中释放性情,激发灵感,完成技进乎道的提升,真正做到享受创作过程的喜悦和痛苦,定能品得艺术之真味。

这次兰亭奖的创作确实是一个自我蜕变的过程,因为这次创作过程既有极度痛苦的挣扎、彷徨,也有一次次新发现的欣喜与快乐。首先要按征稿要求完成3幅作品创作,这次展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展,这种高规格展览的创作不是自我欣赏的随意把玩,而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要求是中国书协会员的作者才能参加,中国书协会员大多是经过多次参展磨砺出的书法精英,要想和这些高手在过招中胜出,必须扬长避短,展示自己的最强项。

虽然平时我对五种书体的创作均有涉猎,经过自我把脉诊断,决定还是用自己最擅长的隶书进行创作。3幅作品用同一种字体创作,又是新的难题,作品容易雷同和单调,怎样才能增加作品形式的看点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在反复的尝试中,选择在作品尺寸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和形式构成中找变化。经过用小样效果多次比对,定下以八尺整张中堂、八尺三条屏和八尺整张三裁对联三种形式进行创作。这三种作品形式是三种不同的构成设计,涵盖了隶书创作的基本创作模式,也能有效地规避字体大小和形式雷同的单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确定作品形式和作品内容后,就不断尝试不同毛笔的书写效果,试验不同纸张和墨汁匹配适度,力求文辞和形式效果的最佳搭配。历时3个多月,在反反复复的自我否定中一直找不到感觉,作品常常处在简单地复古层面,不能融入自我对社会、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在形而下徘徊,难出己意。

临截稿日期的前一周,还处在痛苦的挣扎中。兰亭奖征稿的要求和意象中对手的强大一直压得我不得释怀,甚至脑子空空似回到婴儿期的懵懂。一天,两位同事来工作室看我的创作成果,我向他们诉说内心的苦闷和压力。我们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我慢慢从参加展览的压力气氛中走了出来,剥开思想上的禁锢,放下思想包袱,蘸墨挥毫,多年学习的积淀伴随情感一下子喷发而出,线条在起伏跳宕中一泻千里,转瞬完成了创作,实现了当下最真实的自我表达与艺术构想。


人贵有自知之明,更要懂得自我反思。书法艺术总是在追逐完善缺憾的过程中寻觅最佳的自我表达,释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若达不到由技进乎道的升华,终成下品,难入高格。我想,用最大的努力深入传统去学习经典,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去创作,用敬畏之心对待展览,内心便会是平静的、清醒的,更是自信的。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