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谈《峄山碑》的临摹

2022年03月23日 19:33:321452人参与0

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但对称绝对不是《峄山碑》的唯一空间表现,在该碑中,能看到大多数的字都是在空间上做到了左右结构的对称,但是“对称中的不对称”却是《峄山碑》的高水平造型特征。《峄山碑》中一些字中轴线两侧的笔画都在有意识地做一点点摆动或者长短、高低的对比,所以在临摹过程中关于“不对称”的表现,恰恰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忽略了这些变化,所临摹出来的字就存在呆板、僵硬等弊端,没有将《峄山碑》的特征表现完整。

清代的篆书字形都是以长方为主,以这种观念来理解秦代的篆书,便会有失偏颇。现在更多人相信“篆书是长方形、隶书是扁方形、楷书是正方形”的观点,然而仔细观察《峄山碑》,无论是通篇表现,还是单个字的表现,都很难与“长方形”挂上钩。该碑的通篇章法是很空灵的,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较为舒朗,这种章法体现出来的每个字的造型就不可能是长方形的。

单独看每个字,所趋向的形状是丰富的,方形是常规表现,除此之外也可看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梯形等。所以在临摹《峄山碑》时,需要观察的是每个字的造型特征,在造型中去体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并在观察中体悟这种变化所具有的作用,从临摹中汲取某些要素,运用在创作中就是宝贵的财富。

贺 进 节临《峄山碑》条幅

临摹要尽量写得像,所以在临摹中,尤其是小篆,每一个点画的变化都不能忽略,如果总是“丢三落四”,临摹中丢一点,创作中便可能失去一片。《峄山碑》的点画变化是该碑的重要体现,所谓的点画变化就是字内的线与线的关系,因为小篆是没有“点”的形态的,每一个字都是由线组成。认真观察《峄山碑》的每一条线至关重要,观察线的哪些方面呢?长短、粗细、角度、位置、曲直等,《峄山碑》中这些变化处处都有体现。这种变化能体现字的灵活性,要将这种灵活性临出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