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明代王铎《草书册》超清版

2022年10月20日 22:13:315167人参与0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本册草书从其落款上看是“甲子暮春”是天启四年(1624)年所书,当时王铎三十三岁。是年正月,王铎授翰林院检讨,春天,其返故里,舅父陈具茨四月卒,时守在榻旁。直至冬天,自孟津出游陆浑山,继沿伊水北上,过龙门,登香山。可见,此册是其在家乡时所作。我们很难想象三十三岁时的王铎能写出如此老辣苍茫的作品,与其晚年作品几无二致,我以为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其落款,“铎”字与晚年不同。

另外,晚年作品书写时用大王内擫法,更为注重左右的穿插变化,呈S形轨迹,而此册则基本是以直线而下的。王铎此册草书是承袭小王外拓连绵草的传统,气势绵延跌宕,笔致苍茫浑厚,在书写过程中,实连多于意连,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趣味,每一页中有较为浓重的字与渴燥枯笔的字互为映照,从视觉效果上显得极为灿烂夺目。从涨墨、浓墨、枯墨等一系列墨色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王铎的突破点所在。

其次是王铎对字的造型把握极有天分,他善于以险造势,在不稳中求得其平衡,犹如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一般。正是这种左右摇曳生姿的险绝正如文如看山不喜平,让人在不断享受新奇新鲜所带来的快感和美感:让我们的心理节律与书写的节奏融为一体,感受着笔墨的欢快跳动。再次是王铎采用间距密集、行距宽疏的方法,由此形成对比,一密一疏的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它的形式效果。当然在观赏中最为让人心旌摇荡的还是王铎书法线条的遒劲有力的质感,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效果。

梁章钜在本册跋中说:“孟津书法雄伟,足以推倒流辈,而间有习气未除。此卷则神动天随,几于化矣。吾乡张二水有其雄伟而飞舞逊此一筹,要皆为艺林绝技也。”他将此册的特点归结于雄伟飞舞,亦可谓一家之言。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