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师古 » 苏轼黄州寒食帖书法专题

朱麒睿: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

2018年04月30日 11:33:325478人参与0

 朱麒睿: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


【摘要】:《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达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凄苦悲凉的生活环境中写下的,此帖被称为“苏书第一”,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分析《黄州寒食帖》,对于学习苏轼行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内容上分析苏轼书学思想,从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来论述《黄州寒食帖》的技法。


  【关键词】:寒食帖;技法;尚意
  《黄州寒食帖》创作于黄州期间。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其内容为: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1]
  一、用墨。苏轼在用墨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书怀民遗墨中说: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始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也。[2]黑和光显然是苏东坡书写时对用墨效果的追求,他认为若不如此写出来的字就会索然无神,而应该以所书的字如有皓月般的清光,高贵温润为上,墨不可稀,稀则伤神,要如婴儿眼神一样干净明亮,笔者有幸一睹过《黄州寒食帖》原作,墨黑且亮,虽历经一千多个年头,神气完备,这是苏东坡善于用墨的缘故,更是其艺术追求与长期实践结合的成功产物。《黄州寒食帖》墨法自然,在快与慢的书写表达中透露出了极高的韵致和法度,其用墨技巧是不可忽视的。“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墨纸砚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3]对于“尚意”书风的追求是来源于内心对于老庄学说的推崇,不为外物所宥,直抒胸臆,《黄州寒食帖》便是这样的作品,在书写的状态下苏轼并没有过度的为笔墨纸砚等外物所宥,更多的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的节气下的一种情感抒发与体验,通过借助精良的文房四宝而将法度森严却又直抒胸臆的作品表达的一览无余,这种技法的体现直接来源于其“法”的积累,但更不可否认外物所带来的效果体验,一件法度森严的作品并不是独立于某种技巧之上的,它需要建立在符合自身的条件方可,而对于笔墨纸砚的癖好只是作为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苏东坡也许只是千千萬万个文人中佼佼者的代表,但是更是给整个时代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更多有同样志趣的心灵追求者有一种标榜,给万千文人做了一个表率,在历史长河里让更多的文人知识分子有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说辞,苏东坡虽然已经远去,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我们大家的心里,林语堂先生说:“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4]
  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机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5]不得不承认苏东坡具有天才般的思维方式,这段跋文是苏东坡给苏辙之子苏轼侄儿谈及的文学及书法创作感受,纵观苏东坡一生中书法创作,与他谈到的这段感受是完全吻合的,那么《黄州寒食帖》这样的作品究竟在法度上是如何体现和表达的呢?
  二、用笔。“东坡作戈多成病笔, 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没有识大致,殊没有知西 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6]看来苏东坡的用笔有着不同于人的方法,黄州寒食帖用笔法度森严但是又超乎想象,那么他的法度究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方法体现的呢?那么苏东坡对于用笔又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呢?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7]“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由此看来苏轼最得无定法的精髓[8] 苏东坡并不赞成过度的关注执笔是否牢靠的问题,而更应该注重的是否有“意”于专注程度,苏东坡执笔并不是过度的抓牢,相反他更注重的是一种意识,才会有“信手自然,动有姿态”的趣味。“他追忆苏轼写字时的情形:东坡捉笔近下,特善运笔;而尤喜墨,遇作字,必浓研茂如糊,然后濡染。蓄墨最富,多精品。”[9]李之仪对于苏东坡如何执笔写字等问题了解是非常详尽的,所以这段文字给后世探讨苏轼执笔用墨的问题上指了迷津;另外,苏东坡楷书,行书字形扁拙,笔画肥厚,黄山谷笑其“石压蛤蟆”体,这也与其执笔方法有一定关系,另外还有说法是明王徲登《治平帖》跋语中提到的:“苏文忠书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谁谓不由晋辙哉!此书之迹全类僧虔。”[10]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中体势方扁朴厚,用笔沉稳工致,韵意苍劲恭谨与苏东坡笔下的肥厚拙朴,韵味一致,在《黄州寒食帖》中体式方扁肥厚的字非常的常见,比如“苦”字、“棠”字、“屋”字等等,看来苏东坡这种书法特点的形成当受过王僧虔的启发,而这种种执笔方法造成了帖中每个字的姿态及其特点。
  《黄州寒食帖》虽大小参差错落,但绝大多数用笔精微细腻,多见藏锋入笔,入笔刚毅果断,凝厚,正侧锋互用,侧鋒较多,多见铺毫,行笔速度由慢及快,转折处方圆兼施,时见顿笔,如“三”,“门”等,横竖形态各异,悬针垂露竖互用,“纸”“中”等为悬针,“门”“偷”等竖笔凝重有力,撇画姿态各异,多见尖撇,捺画多见反捺,天真烂漫至极,中正遒劲,血肉丰满;线条肥厚却纤巧灵动;不见精心安排更多的是其“尚意”观念里的自然书写,收笔刚毅果断收放自如,由于用笔丰富,节奏感极强,见颜真卿厚重丰满之渊源,“意”态已臻成熟;笔法严谨,由于用笔迟涩致使线条一波三折内涵丰富,真正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已臻化境。
  三、章法。《黄州寒食帖》章法舒朗,左右行距较宽松,上下字之间常见游丝牵引,相互呼应,相对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错落,姿态左右跳荡,布局有漫不经心之感,左右上下间距不可预计,此间结合苏轼政治生活背景,心里凄苦压抑,由于部分较浓的堆积墨,肥扁的结体,气势雄强,整体章法给人一种压抑感,由于颜书渊源又给人以严肃整饬之感,较为庄重压抑,此间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与所处压抑的政治环境相符合。此时的书写完全是在真实的流露,不再计较字字得失,这也更加符合“尚意”书学观念中的自由书写性,抒情的重要性。
  注释:
  [1]【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卷二十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534页。
  [2]姚淦铭.古代书论中墨法论述之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33页。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1页
  [4]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28页。
  [5]【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卷一百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2907页。
  [6]徐文平.从笔法角度看苏,黄,米书法之不同[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2期,056页。
  [7]张炬.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8]邹建雄.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J].文艺评论,2011年06期,117页。
  [9]刘翠霞.李之仪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18页。
  [10]《紫禁城》[J].月刊,故宫博物院出版,2007年第6期,115页。


延伸阅读:

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黄州寒食帖高清大图 史上最超清版下载(全卷709MB)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食帖书法欣赏 


 苏轼黄州寒食帖书法专题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49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