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于明诠:与筱丁聊“流行书风”

2022年10月20日 22:28:32725人参与0


注:此文选自于明诠先生著的《是与不是之间》一书(200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筱丁为刘峥先生笔名。


筱丁:2002年,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了全国首届流行书风展。展览采用了设立主持人并由主持人提名邀请作者的方式确定参展作者。最后有47位作者参加了展览。在当时的国内书坛,流行书风可以说正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强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了参与这个展览呢?


于明诠: 参加这个展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因为被提名。其次,我对几位主持人的创作实力和水平信服。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并相信这些主持人能够将这个展览办成近些年各种展览中最注重艺术性、学术性的展览。所以,我就很高兴地参加了。

筱丁:这次参展的47位作者,大多数是过去二十几年来国内各种展事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看,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暴露出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比如,有些人过分强调作品形式,而对笔墨质量的锤炼显得不够,等等。

于明诠:作品的总体水平比展览前我想象的情况要好,当然有不足,肯定有不足,至于不足在什么地方,从看完展览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同时,我思考更多的是自己如何在以后克服这些不足。

筱丁:从流行书风提名展的作品看,似乎已经展示出流行书风一种突出的审美倾向。这就是所谓的“植根传统,张扬个性”,这种倾向是否代表当代书坛发展的主流呢?

于明诠:凡艺术起码要有个性,而有个性就是一种“突出的审美倾向”,流行书风不是“一个”流派,这些作者和作品各有自己的个性即“审美倾向”,张扬个性肯定是艺术发展的主流,但“代表……主流”这词容易惹事。一般来说,没有个性或根本不想以及不会、不肯把书法当艺术来搞的人,会很反感这个词儿。

筱丁:这种审美倾向是否与提名展主持人的艺术主张有关?除此之外,有否别的因素?

于明诠:我想,既有关也无关吧,几位主持人都是有个性的艺术家,当然希望大家各有个性,但大家的个性不是、也不可能是他们“主持”出来的,因为是提名展,作者当然不担心落选,会放开了写;又因为不设奖,大家也不会去刻意揣摸主持人的口味。至于“有否别的因素”,我没看出来。

筱丁:关于“流行书风”应该如何定义的问题也是一直没有结果,可以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明诠:不定义或将来再定义最好,艺术这事总是让懂行的看门道而让不懂行的看热闹,千万别急于想让不懂行的看门道,那往往适得其反。对于懂行的人来说,有无定义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对于不懂行的人来说,怎么定义他都看不懂而且还不服,但这个社会只要有热闹可看就好。

筱丁:说到流行书风就不能不提“民间书法”,“民间书法”同样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于明诠:民间书法的“民”不应是特指作者身份。这个“民”是指非经典类书法及“非书法类”书法。而这些都是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们应该关注的。古人有“看云识笔法”、“观蛇行识草法”的说法,“云”与“蛇”本非书法,古人却能借助这些载体想通了书法的事,因此书法最讲究“悟”。“悟”就是由A想到B甚至想到C、D、E……孔子说,告诉他“一”能知道“二”和“三”的人,可以教他,否则,告诉他“一”只知道“一”的人,就没必要教他了。学民间书法写成民间书法的人与学王羲之一辈子只会写王羲之的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而认为民间书法粗糙甚至粗俗,一旦涉足民间书法就必然也会粗糙甚至粗俗的人,就更可笑了。艺术家一生做的事就是采集各种素材加工生产出新产品,而且还要不断地使之“更新换代”,形成系列名牌。经典书法是样品,但样品是别人的,不属于你;民间书法是素材和原料,但你可以从中找到启发并借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也就是要你去加工、再创造。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在潜心学习研究经典作品之外还必须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因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这话好像毛主席也说过。音乐家采风,画家写生,小说家深入生活.都是为了搜集有启发意义的创造素材。对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来说,法度规矩在经典里,在碑帖里,但创作的素材与参照却不能仅仅局限在经典和碑帖里。

筱丁:经典是生产产品时的规范和操作规程,民间书法是原料。采集来各种能够为我所用的原料,然后再在一定规范和规程的限制下进行加工,出来的产品才是属于自己的产品。不然,即使加工出来的产品再好,也会打着别人的印记,贴着人家的标签。流行书风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丑书”,恐怕与他们采集原料时的“偏食”有很大关系。

于明诠:“丑书”概念是相对的,又是具体的。要看“丑”的具体样式才能说清楚,而且还要看是内行还是外行眼里的“丑”。我认为会写字而且有想法的人,无论怎样写,或许有不成熟不成功的时候,但都不会是“丑书”。而不会装会和不懂装懂的人无论怎样写,都有可能是“丑书”。近来有些人喜欢骂别人是“丑书”,这要么是他不懂,出于无知,要么就是假装不懂,借以排除异己。生活中我讨厌以貌取人,艺术上我反对以“貌”取字。

 

筱丁:说到以“貌”取字,我想到了书法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以及有一种“唯笔法论”和“唯形式论”的争议。

于明诠:“形式”大致是指结体与章法,“内容”大致是指作者的想法和所追求的风格、境界。前者对后者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后者决定前者。至于“唯笔法论”和“唯形式论”的说法,我认为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唯”字上。不客气地说,“唯笔法论”是写字匠或书法手艺人的主张,而“唯形式论”是图案设计者的宗旨。

筱丁:一直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流行书风缺少理论支撑,最近一段时间,好像这方面的争论文章也看不到了。

于明诠:作为经过当代书法二十余年发展而形成的流行书风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不少人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也进行了不少理论方面的探讨。流行书风展的主持者们也十分关注展览的学术性,并为之做了大量努力——展览前开展广泛讨论,展览期间召开研讨会,展览之后收集争鸣文章编印文集,等等。因为它触及了当前书法创作中最令作者感兴趣却又十分迷惑的问题,因此,也就有了进行学术理论探讨的基础。但和农民种田一样,若时令气候不对头,难免会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因为我看到一些批评文章,实在有辱“学术”二字,纯是嘲讽和谩骂,既浅薄又无聊。当前的书法批评表面上挺热闹,堂皇的说法叫“繁荣”,但其背后却也隐藏了许多卑鄙和龌龊,只要能说到点子上的好的批评文章我都喜欢看。我讨厌的批评文章是:泼妇骂街式的浅薄文章,搞人身攻击污蔑他人的下流文章,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卑鄙文章和充当某人或某种权势打手棍棒的痞子文章。

筱丁:从近几年来几次全国大展中,流行书风一路的东西确实少了许多,按某些人的话说叫“展厅里伸胳膊伸腿的少了,清净多了”。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展厅“清净”的同时,一些老作者们也突然“清净”得没了踪影。这种现象是不是和现在的导向有很大关系?

于明诠:确实如此,我也注意到现在展事活动中出现的这种情况。对此,我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当前有些说法,比如“语重心长”地教导作者要这样写别那样写,更千万不能那样写。这不太好,有点瞧不起全国同胞的味道,好像全国成千上万的作者们都是不知好歹的傻瓜白痴,需要一个统一的“正确思想”来代替他们思考一样。以用总说展览有导向,若真的有导向那也是评委和获奖者们的“作品”导出来的。如果现在一定要来个“正确导向”的话,倒不如少一些说教,先写出一些有“正确导向”的力作来,杜甫不是主张“润物细无声”吗,真正高水平的作品自己会说话。那起码比这样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要潇洒一些,比围剿谩骂也更文雅一些。

筱丁:事后出现的“展览导向”一旦变为事前的“舆论导向”,有些事还真不好办了。除了导向之外,对当今书展评委和评选方法人们也有很多议论。你怎样看?你认为,当一个好评委最根本的条件应该是什么?

于明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能乱加评价。至于当一个好评委应该具备的条件,浅见以为,第一是创作能力要强,第二是创作能力要强,第三还是创作能力要强。有人可能说公正重要,但我想公正再重要也是这个前提下的公正才能有意义,否则不成了“抓阄”、“摸奖”了吗?若那样的话,就不如直接请那些先进党员、学雷锋标兵或劳动模范来当书法评委得了。

文图源于网络

尚艺书院搜集整理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