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楷书作品

【国展书家】葛良胜 | 书法作品欣赏

2022年01月13日 23:19:2413144人参与0


葛良胜简介

葛良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安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潜山县书协副主席。 2012年10月18日,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历代名人咏天柱山——葛良胜书法作品展”在安徽省博物院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家新为书展题写展标。





三届册页展入展作品






从头开始

——戏说葛良胜先生

周继中|文

      安徽潜山县,素有“古皖之源、二乔故里、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等风景文化之圣地,或许葛良胜从小就常徘徊于此,抚摸摩崖石刻,聆听京剧黄梅之美妙,种下书法之情怀。1975年出生的他,时值青壮年,生活趋向于稳定,思想介于成熟和老练之间。因为都在省内,我和他时而晤面,虽匆匆而谈,几行话语中,得见先生之精炼和才华,先生给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是清瘦,有仙风道骨之气,可否与他驻扎天柱山下汲取日月之精华有关,他常年扎个辫子,出入书坛,吸引不少美女眼球,不过,也实在难为他,每天清早打理头发还是需要不少功夫的,好在听说他夫人特贤惠,常为他梳理发型,不像俺夫人建议我理成光头。

葛良胜行书扇面 小窗幽记一则 20cm×46cm 2017年

      先生书法以行书为主打,主脉穷追二王,吃透苏黄米,扎根传统,每笔写来,古意十足,线条清新,干净爽利,结体平和中透出奇崛,险峻中彰显中庸,雅致悠然,整篇驾驭,得心应手,气韵流畅,左右上下,呼应尤佳。先生对书法的才情,在作品里经常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对联,条幅,手卷等形式,都是随手拈手,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笔下早有其形,心中已有架构,笔笔生风,先生聪明之处,能把自己的行书主调控制起来,掺杂颜真卿之宽宏,又融八大之奇趣,又不冲淡自己的书风,可谓是难得的行书高手。书法之妙,贵在精神,在不变中求变化,他深谙其道,一直没有大起大落地追求时风和个性,保持一个书家的文气,学养和品行,在醇和温润的字里行间,享受着生活和快乐。他的书法虽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泼墨宣泄的豪情,但就是这样的平缓抒情写来,让你放松下来,让你放慢脚步,想点支烟,看烟雾飘散,端起一杯香茗,啧啧几口,有心旷神怡之感,这或许就是他的书法之妙处。

葛良胜行书斗方 东坡志林文一篇 25.5cm×25.5cm 2017年

      良胜比我小几岁,叱咤书坛十几年,也算是一员猛将,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楹联展、篆书展等重大展览中入展,也曾在安徽省博物院举办过个人书法展,省内省外成绩斐然,然而他很少以此沾沾自喜,一直默默临古,做着功课。行文至此,我的手机响了,最新消息,他把辫子剪了,理了个平头,我问他为何如此,他回到:我做人,学书法,从今天开始,都要从头再来!好一个从头再来,让我们期待他新的精彩吧!

葛良胜隶书横幅 万壑听松声 35cm×179cm 2017年

葛良胜楷书横幅 安泰祥和 34cm×138cm 2017年

艺术集评:

      良胜道兄书法取意北宋苏、黄,用功至勤。吾尝于微信见诸作品,皆精致文雅,可想见其人气质风度。后于庐城相见,果不其然也。吾以为学书之道,须渐悟渐进,不惟天赋勤勉,更待岁月磨砺之给予,愈进愈难。又,书者尚须洞悉古今,通晓法源,若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筑共性之基,彰个性之美,斯为善矣。良胜兄精诚于书,正努力为之,假以时日,必能若其名字“良胜”也。

— — 李明    

      良胜君乃青年才俊,其书法颇具才情,以行草尤佳,攻宋苏黄,得其险峻开张,恣肆放宕。在求势尚韵中,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若能多家摄食,富其营养,假以时日,当有大成。

—— 岑岚    

葛良胜楷书斗方 王右军兰亭集序文 29cm×38cm 2017年

葛良胜行书团扇 小窗幽记句 46cm×20cm 2017年

葛良胜行书团扇 张九龄诗 34cm×34cm 2017年

      读良胜兄书法,所思者有三:其一,中和。无造作矫饰之想,无肆意妄为之态,蓄素守中,平和自然,玉树临风,秋水长天。其二,温润。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无论是精微的片楮寸缣、端庄小楷,还是放纵的长卷大轴、快意行草,无不遥接古法,丝丝入扣。狂燥笔墨、妄生圭角与其无缘。其三,博涉专精。良胜兄长年深研诸家书体,篆刻亦大有可观处,诚为不易。尤专精于楷书,颇擅时名。如此动静往来,融通滋养,高境可期。

—— 凌海涛

      师兄良胜准备出个小册子,嘱我写几句,且褒贬随意,师兄拜师张荣庆先生与我同出张门。在潜山见证了良胜兄的拜师过程,实际拜师之前良胜书艺已有所成,在省城举办了个人书发展,其厚厚的作品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年轻有为、诸体皆擅。在微信中,时时拜读兄之佳作,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本人不擅长文字,仅作四句以贺良胜兄小册子出版、企正:

        楷行隶篆四体能,

        良胜濡毫著精魂;

        再拜名师点迷径,

        古皖熏出一新人。

—— 未谷

葛良胜行书斗方 苏轼文一则 34cm×45.5cm 2017年

葛良胜行书斗方 小窗幽记 34cm×45.5cm 2017年

葛良胜行书斗方 朱敦儒诗二首 34cm×47cm 2016年

良胜称我为师兄,是因为我们均拜在张荣庆先生门下,只不过我比他在先生那早两年学习,虽未谋面,但其书名早在书坛上远扬。

      良胜在帖学上一直崇尚二王,这也是张荣庆先生教育弟子的一贯方向,但良胜又自有对二王的理解和阐释,他把二王精熟的笔法章法通过艺术的手段成功地与苏东坡的尚意书风相衔接,作书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字形正欹交错、大小开合、跌岩有致,忽真忽行忽草,呈现出既有二王的晋韵风流,又有宋人尚意的浪漫与洒脱。俗话说"字如其人",良胜师弟的文质彬彬的气质与其强力书卷书是非常吻合的。然而,良胜不满足于现状,博取众长,与篆书中寻笔踪,于汉隶中求雄强,于魏碑中觅意趣,五体皆涉,良胜已过不惑,相信他在书法上有自己的追求方向,祝愿良胜师弟在书法的道路上一路凯歌。

—— 吴炜栋    

葛良胜楷书尺方 心经 34cm×36cm 2017年

葛良胜楷书斗方 小窗幽记三则 45cm×45cm 2017年

      良胜兄尤善行、楷,行书取宋人意趣而不拘泥于法,线质轻松、结体奇险,足见才情。其楷书也写得非常精到而不失气象,具有很好的基本功,若能在行书线条上适当加之厚重、涩滞等元素,楷书取法上再高古一些,定当更上层楼,当然,良胜兄应该早也有了自己的计划,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

—— 丁酉冬月杨科云    

葛良胜行书尺方 题大庾岭北驿 34cm×34cm 2016年

葛良胜行书尺方 34cm×34cm 2016年

葛良胜行书长卷 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一篇 25cm×176cm 2017年

(局部)

      近良胜弟示书法近作几纸,不禁眼前一亮,其行书作品渐脱时风侵扰,宋人意绪浓烈,气息淳正,颇可玩味。其书既与古为徒,又以今为鉴,在古今融通的取法与借鉴上悠然心会,独具只眼,故师古不泥古,取今不随流。从而形成了其书法宽博舒展、质妍并重、古朴清新、鲜活生动的艺术特色。良胜弟书作以行书见长、兼擅楷书。其行书早年虽以二王为本,然受时人影响较盛,书作潇洒有致,品味则乏风清骨峻之气;近年以东坡为旨归,兼及魏晋诸家,笔法、字法跃然新境,笔致精到,字法谨然,和穆轻松,清新脱俗,一脉隽永清新之意,尤为难得。其楷书作品师法魏晋,用笔精到,字法谨严,意态自然,融笔情墨韵于笔端,幻化出笔下之绚丽多姿。

— — 杨文浏    

葛良胜楷书横幅 心经 23cm×138cm 2017年

(局部)

葛良胜行书立轴 八指头陀诗 137cm×68cm 2017年

葛良胜行书立轴 八指头陀诗二首 137cm×68cm 2017年

      良胜是一位勤奋的书家,这一点从他大量的创作就能找到充足的答案。书法学习与创作必须要有科学坚实的基础训练过程,这是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创作上同样也需要有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和质变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最终创作出属于你自己的书风面目和自己的精神气质来。这一点良胜做到了,做得非常值得称道。

      良胜的行书主要取法宋人,尤其以苏黄为其主要取法对象,以苏为主攻方向。他的行书作品结字精准,用笔精到,作品整体透露出的气息温文尔雅,不激不厉,开合有度,可谓功力与才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满的呈现。

      良胜也涉及楷书、草书诸体。其草书整体面目也趋近宋人。他的草书兼具其行书的精纯点画,在使转腾挪,起承转合上,他都能拿捏适度,挥运自如,处处体现出他平时扎实有效的科学训练成果。

      若说不足,在良胜的诸体书作中,其楷书略微滞后其他书体一筹,这是他日后需要努力攻克的一个弱项。

— — 2017年12月25日童孝镛    

葛良胜楷书立轴 道因法师碑 139cm×34cm×2 2017年

      近得观葛君良胜几帧书作照片,不觉眼前一亮,砰然心动。大楷法严相端,静气弥漫,古韵盎然。小楷一丝不苟,匀静萧散,如啜茗茶。行书得东坡神韵,用笔舒缓而富节奏,结字宽松而意凝,格调轻松雅致,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刘熙载云:书如其人。良胜有才华,悟性高,俱备成大才之潜质。良胜勤奋严谨,数千字小胜楷作品体现出他的坚毅而认真的品质。良胜有组织才能,记得在全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培训班上,他是第一组组长,也是首先举办同学作品观摹展览的小组。我与良胜虽交往不多,但见字如见其人,我相信他是一位时常给人带来惊喜、带来激情的一位富有潜力的青年书法家。

—— 史培刚

      非常喜欢葛师兄的小品作品,他的字干净、结实、端庄、典雅,关键是字里行间古意十足……欣赏学习葛师兄的作品往往令明建留连忘返,他的作品能引人入胜,会带领我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谧地思考……

—— 东兰亭孙明建记于丁酉岁末

葛良胜行书立轴 王维诗 送元二使安西 138cm×35cm 2015年

葛良胜行书发上择高联 179cm×16cm 2017年

葛良胜楷书万卷千葩联 137cm×23cm×2 2017年

      与潜山良胜兄未曾谋面,而每见其书颇觉亲切,印象有二:一是结字能力强,汉字结构本就大美,但要掌握美之规律法则却不易,书者每每一生都在此间求索,其体悟深浅往往直接体现于书写之中,能者可在统一中而生动,此良胜兄之“良”者;二是章法把控娴熟,对任意作品形式都能轻松自然应对,也极为不易,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书者也如此,在有限空间内苦求参透变化之道,而变化之道而又不过顺势而为,顺势则畅达,无往不利,此良胜兄之“胜”者。拙见与良胜兄共勉!

—— 江右承庐欧阳荷庚

葛良胜行书爱看静研联 17cm×68cm×2 2016年

葛良胜行书海到山登联 137cm×33cm×2 2017年

      还记得初次见到良胜兄的作品是在微信上,那种扑面而来的高古气息瞬间打动了我,让我将其作品逐字放大欣赏,越放大越感觉到笔法的细腻,线条的厚实,像一坛成年佳酿,回味无穷。 宋人经典,历代相传,当前取法宋人更已成风气,然良胜兄没有固守一家,其取法广泛,通宋四家之奥义,并自然融于笔下,呈现出笔笔有来路却又能见自我之面貌。同作为青年书家,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当中,深知能像良胜兄做到这样的程度,着实不易,虽取法对象上稍有不同,但是就其作品呈现出的思想而言,让我深受启发。 与良胜兄成为微信好友之后,经常能欣赏到他发的作品,更是为一件快事。再欣赏的同时,我又发现在不同的阶段,其作品中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或加入新的理解,或改良了某些不足,这是反映了一个书家对自身艺术的不断追求,简而言之,他想写的更好,并且他做到了。良胜兄目前的作品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不论个人还是艺术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他还能够以如此清晰的思考,如此勤勉的学习,如此虔诚的追求,让人佩服,也让人更期待他的下一件作品。 笔墨随时代,意味着书法的审美是不断地在变化的,在这样的变化当中,如何去决定立足点,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收藏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味的拟古,终究比不过古人,一味的创新又容易失之偏颇,只有会古而通今,不保守不激进,才符合中国文化的根本思想。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核心,最应该符合这个思想,符合这个思想的书家与书作,才会在不断变化的潮流当中经久不衰,我认为良胜兄其人其书当属此类!

—— 王玺    

葛良胜行书四条屏 八指头陀诗 68cm×17cm×4 2017年



小楷册页临摹作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