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张维忠:以行入楷,以丰楷法

2021年06月25日 21:46:191919人参与0

楷书扇面 曾巩《墨池记》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书体的演变,书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从最原始的状态中即已蕴含了彼此。如,欧阳询九成宫碑,其中就藏有北碑的痕迹。再如张迁碑,方峻隶书中饱含了篆书的结字等,这都给我们在研习楷书时打开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无论主攻哪个书体都要学会融会贯通。笔者认为,楷书书写过程中在注重法度和书写速度的同时,还要辩证借鉴其他书体的结字、用笔和逸趣,以丰富其结字的变化、用笔的节奏、情趣的宣泄,进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表现力,这种书写状态与“笔墨当随时代”是一致的。

行草榜书 《汉书下酒》

以行入楷可强“势”。蔡邕《九势》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势”在书学中十分重要。我认为其势来源于形,有形必有势,这种势是运动的,充满张力的。速度是势的典型表现。当我们在书写楷书时,揉入行草笔意,加快了书的速度,增强了线条的律动感,给本来法度森严的楷书注入动感,打破其静穆的常态,此时楷书的态势是充满生机的,行草之笔或行草之意让楷书活了起来,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行楷斗方 《方志敏格言》

以行入楷可顺“气”。我觉得楷书创作的难点除了讲“法”之外,就是作品的气息贯通,这里指的气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单字的气息,二是章法的气息。初学楷书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很难把基本的笔画有机地组合起来,结字显得生硬,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笔画之间上承下合的气息。对于一幅作品来说,指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书写过程中注入行意就是增强楷书作品血脉贯通、气势连贯的“催化剂”,作品更富有节奏感,通篇气息更加通达。

以行入楷可添“味”。楷书要写到位比较容易,而要写出味道则很难。在书法创作中,“到位”和“味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写得太到位了,将会失去味道,如果一度强调味道,必将导致到位的缺失。因此,能把一幅楷书作品写出味道来是每一个书家都愿追求的“梦”,要实现这个梦,仰仗“以行入楷”就是个很好的办法。

行草横幅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以行入楷可活“法”。在五体中,楷书是最讲求“法”的。过多强调“法”,也是规律性的东西过多,会束缚作者书写性情的发挥。有人说楷书不像行草书,难以写出性情来。我觉得只要得法,楷书也是可以写出性情来的。行楷书就是一个例证。

张维忠,1968年10月出生,江西上饶人,现为空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其书法作品获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在第七、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览中获奖、入展30余次,并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书法大展,曾被评为“京华书坛青年十佳”。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