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 您如何欣赏“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呢?
夏奇星:仔细观“天下三大行书”,贵在自然质朴,酣畅淋漓。“天下三大行书”呈现三种人生,都是即兴之作,表达心意之作。
王羲之《兰亭序》全貌
先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酒过三巡,友人提议,王将军,你的字最好,给我们写个序吧!他就会很高兴啊,微醺之下,当仁不让,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挥写而就《兰亭序》。写的时候艺高人胆大啊,一个“之”字,竟然变幻出二十三种不同。你看他写的时候,还有一些涂改,还不是特别整齐。王羲之写了《兰亭序》之后,也曾觉得自己写得还可以更好,就反复又写了好多遍。我的理解是,他无数次重写《兰亭序》,实际上是想誊正一下,就好像学生给老师交作业,不能交草稿,要誊写一遍才好交给老师。但是,这种原始的,自然天成的感觉,不可复制。后来在“誊写”时,自然不再有当初的心境,拘谨不畅,何来自然之妙?
颜真卿《祭侄文稿》片段
再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颜真卿侄子颜季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人。公元758年,颜真卿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祭文。颜真卿悲愤交加,后面有些字笔枯墨干,顾不上沾墨,随处圆圈涂改,抑郁之气不吐不畅,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白纸上打印的整齐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不能!所以,这样的书写,无法复制,这才是书法艺术的魅力。
再看苏轼的《寒食帖》。这是苏轼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寒食节,冰冷的炉灶,苏轼心中顿生悲凉,提笔字是相对工整的,后面字越写越大,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有动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古代文人纯粹的表达而书写的酣畅意境,我们只能慢慢去体会。天下三大行书都是书法家的“偶有一得”,是命运沧桑,是“无意于佳乃佳”的真正诠释。
夏奇星书法赏析
问:“天下三大行书”是书法家的“偶有一得”,那么,您自己有这样的“偶有一得”经历吗?
夏奇星:“偶有一得”不可强求,我自己也有过。“刻意为之”,也许可以写出不错的字,但是,不一定写得出有灵魂的字,因为刻意就不放松了。好的书法,都需要心境的修炼,秘诀就是功夫靠平时积累,心态要放松。
记得有一次,我写一幅字,写着写着,觉得写的不好,匆忙着想写完就罢了,放松心情,随便几笔,写完就丢在那里。偶有一天,我收拾书桌,收拾自己的稿件,看到这幅字,忽然觉得最后随便写的几笔特别精彩,潇洒率性。后来朋友过来看到这段,也称赞“写得太好了”。我模仿自己当时的写法,却是怎样也写不出那份自如了。
问:书法学习中,天分究竟有多重要?
夏奇星:我参加黄石第一届书法培训班时,黄开稼老师(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深圳印社名誉社长,岭南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书法怎么是学会的呢?”他后面就没说了,我就加了一句:“对,但是一定要学,要去悟去感受。”我一向认为,书法是需要天分的。天分很重要,没有天分,写不出来。但是只有天分,不勤奋也不成。
天分是什么?我们带学生,有些孩子先天条件就很好,稍微一点拨,他对线条、对笔墨的感觉就出来了。但是,有些孩子一辈子,就只能到那个位置,这个就是天赋。你看舞蹈、声乐、绘画,都有天分在里面,就好像石头怎么也孵不出小鸡来,但是鸡蛋不一样,鸡蛋就能孵出小鸡来。这是上天赐予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
光有天分成不成呢?也不成,还得学习。过去,我听一个老先生讲课,他讲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古人,学书法,写字,从来不讲创新,都讲继承,但各有面目。今天的人写字,都讲创新,但是都撞到一起去了。”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并受用终生。
书法要先继承,因为你不可能继承的一模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身体是有差异的,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一屋子人,都学《兰亭序》,不可能一样。每个人的身体机能、骨骼、性情、成长背景都不一样,当然不可能写得一模一样。师承更让你快速步入艺术的殿堂。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都在讲创新,不按照规矩来。比如,有些人说写王羲之的字,加点其他的字体进去,就是创新。错!创新是在继承的过程中,慢慢一点点积累的创新。先继承学习,慢慢练出自己的手感了,就像唱歌、唱京剧要练嗓子,练到后面,灵性和创造就看个人造化了。
问:您学习书法有什么心得?
夏奇星:学艺这件事,眼光一定要高。古代的碑帖一定要细品多看多琢磨,才能领悟其中的妙处。你只看到字的端正齐整,看不到书法家的那份惬意潇洒,酣畅痛快,就是眼拙了。给学生讲课,我常说,我希望你们哪怕是手低,但是眼一定要高。手低,可以慢慢后天练习;但是眼低,手就被局限了。比如,你看对面那幅字,好在哪里,无非是墨和线罢了,几个人看,都看不出好在哪里。有一个人来看,他的眼光不一样,就能看出其中的审美。眼高会指导你的手逐渐向高的方向走,正如《易经》里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夏奇星,号且过堂主。祖籍河南,1957年10月生于昆明。现为
湖北省文联委员
湖北省美术院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黄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黄石印社顾问
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七届获二等奖),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等。《中国书法》《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收录其作品及评介文章。《十方书道》出版夏奇星专辑。
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湖北省第五届“文艺明星”称号。多次出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赛)评委。
书法作品被中南海,中央档案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收藏,曾作为中共代表团礼物赠送日,韩政要。曾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日诗书展访日代表团秘书长访日。
作品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与画》、《青少年书法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