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当代书法名家——吴庆东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05月16日 21:13:306122人参与0

吴庆东

别署晴雪斋主人,1975出生,黑龙江省安达市人,毕业于绥化市教育学院,书法师从张锡庚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绥化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绥化市文联委员、安达市文联副主席、安达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安达书画院副院长、安达古大湖书院院长。

获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一等奖

信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十佳

黑龙江书法精品展精品奖

2012年度黑龙江省优秀创作成果奖

入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安美杯书法展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第二届“翁同龢”奖全国书法展

中华情美术书法作品巡展

全国首届行书

全国第二届草书

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

全国乌海杯书法大展

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

作品欣赏

《行书七言绝句古诗二首》 240x180cm 2017年

行草 五言对联  207x35cmx2 2017年

自作诗一首 138x34cm  2017年

草书条幅 自作诗 207x32cm 2018年

行草书黄庭坚《论书》一则 140x35cm 2016年

行草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选抄  40x55cm 2016年

局部欣赏

苏东坡论述选抄》 30x72cm 2016年

局部欣赏

《画禅室随笔》选录 20x40cm 2018年

《画禅室随笔》选录 22x68cm 2018年

《海岳名言》选录  100x100cm 2016年

学术观察

见贤思齐 超越自我

张锡庚

我认识吴庆东至今应该有十个年头了,记得当时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他选在我班上,而且执着的追求“二王”,当时尽管写得比较稚嫩,但是书风就像他的人一样,很正,格调不俗,有书卷之气。当时一看,我想这一位北方汉子一定是可造之才。在培训中心的那几天里,他每天勤奋临摹,从不放松自己。对“二王”的法书,愿意并敢于往深处去挖掘。跟我一起讨论时,常常能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时间不长,他的进步真的十分惊人。时隔八年,得知他获了兰亭最高奖,我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吴庆东的作品始终坚持以“二王”为核心,同时辐射整个书法史“二王”系脉经典作品的汲取和提炼,使作品有丰富的经典含量。同时又能够保持时代的鲜活的元素。以经典作本体,加上艺术思潮的时代气息,成为他作品组合的两大结合体,成功的表达了作品经典与时尚的结合。书法的时尚不仅从形式上去表现,更应该从内容上去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我们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理念往往是契合的,“二王”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和现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崇尚自然、简洁、随性、追求自我个性之风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这其实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观点。这是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追求创新已经是时代的风尚。我们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出能够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庆东以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而奋斗,不负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创作出了具有经典价值而又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我跟庆东尽管接触时间不长,但他憨厚、谦虚、踏实、好学一直深深的映在我脑中,特别是他的见贤思齐一直是在当时班上是我表扬的典型。见贤思齐就要不耻下问,庆东就是这样打破面子虚心求教,人多好面子,有时候往往指出你问题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接受了,而心底里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弊端,找到自己存在问题的根源,又很难落实到调整的行动上,而他恰恰不是。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细致的听取人家的建议,从根本真正达到纠正自己的不足。他还能够要敏锐的捕捉到周围人群和书本上最优秀的,可以产生直接作用的,真正可以学到的那些东西。他始终不放松学习人家的长处,抓住人家的闪光点,为我所用。同时又会选择朋友,选择书本,经常挑选那些品质好的,同时又极有智慧的而又真正有思想的做好朋友,和他们聊天、交流,坦诚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供他们指导,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相信一定能学到非常优秀的东西。所以他养成了谦虚的良好交友习惯和读书习惯。庆东通过向人家学习,结合自己比较深刻的思想,边学边想,除了交朋友读书以外,经常捕捉新的特有价值的那种文化的艺术的信息。无论是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所有有关的艺术门类都要养成习惯去关注它。同时跟自己的专业多做比较,成为自己的专业元素,引用到创作中去。使自己创作的框架可以更加放大,使自己原来创作的定式可以得到突破,因为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肯定是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那么这一个时代的艺术门类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一个时代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既可以将其它艺术门类作为元素,同时也要找到这个时代的局限。从而扬己之长创作出有独到见地的艺术作品。从庆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能注重这些元素。作为一个书法专业人员,一定要理清整个中国书法长河的经典书家和经典作品,要深入的去做仔细的分析工作,一个一个书家和一件一件作品反复的放在案头去比较去探究,大处可以从当时的背景和书家的特征去进行辨认,找到它艺术的精髓;小处可以从点画、结构以及通篇的神采去进行剖析,找到经典最闪光的地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分析以外,庆东亲手去进行临摹,做好扎扎实实的功课,挖掘出经典中的经典,使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深邃而有相当的高度。从而再理清对我有用的成分,一个一个去选择、提取然后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我们想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谦虚而勤奋的人不用担心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来。 

吴庆东不但勤奋,而且还不断的超越自己,敢于和自己挑战,日复一日的求得一种新的境界。一个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应该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来自心胸的开阔,像海一样的容量,这里主要是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要吸收大量的艺术元素,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客观实际的,不停止的在吸收,一生中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庆东只要有一点点学习的机会和可能就能珍惜它扎实的去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饱满。要超越自己,必须要做新的尝试,做大量的艺术实验,很有可能在实验中找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艺术结果。在实验中可以找到一定的艺术规律引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可能对自己的作品会有新的,甚至于丰富的艺术成分,我想这也是艺术家必备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艺术家必备的天性,一辈子都不能枯萎,应该去下功夫滋养它,让它变得永远的旺盛。好奇心可以对每一件作品增加鲜活的、烂漫的、感染人的艺术营养,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这就是他艺术的生命所在。

晋唐风流宛然在目——吴庆东“兰亭奖”获奖作品观后

三峡大学 周德聪

书法的生存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一方面,实用的文字书写已被键盘敲击替代,而另一方面,毛笔书写日趋式微,尽管教育部三令五声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但其效果不容乐观。倒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展览形式带动的书法热潮,在社会上持续发酵,并未消减。个中透露的信息,让我们认识到,书法实用功能的减退,正为艺术审美功能的发挥带来契机。    

古代实用与审美合二为一的书写文化,在当下已然分离开来,传统书法经典背后站立的是一个综合修养深厚的“旧式文人”,而今天的书法艺术,则是从书写中体验生命乐趣的书家,经由“技” 的锤炼,“艺”的探索,情感的抒发,趣味的追求,带给人们的视觉盛宴。“兰亭奖”——作为中国政府专门设置的中国书法最高奖项,她所要检验的并非书法的普及程度,而是书法的艺术水准,仅限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本身就体现出它的专业性特征,自然会引来各路高手的角逐,尤其是“艺术奖”,在书法界带来的震撼效应——不仅可以使你一夜成名,更可以带来书法之外的综合效应。 吴庆东作为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的一等奖获得者,无疑是幸运的!考察其近些年在中国书协举办一系列展览中的业绩,虽多有入展,但没有获奖,一举摘桂,怎不幸运?!机遇总是留给了那些有准备的人,从他的获奖作品——“王羲之自论书”条幅中,我们自然可以获取诸多信息。     

首先,是作品的外形式及其大感觉,的确带给人们特有的视觉冲击,纸张色彩的搭配,正文、款字、补充空白的跋语之类在对比中相互映衬,大章法布白中的虚实对比,墨色的枯润变化,进行的节奏韵律,共同营造的氛围,其色绚烂,其调古雅。尽管书法外形式的拼接及其色纸的巧妙的运用,并非书法本体之必须,但审美者的眼睛总会在色相的美艳上停留,正应验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名言。近些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各大展览会上,已见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青一色白纸黑字的作品,日益丰富的色彩与拼接成了展览中的主流形态,不仅这类作品入展率高,获奖机率亦更大。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毕竟纸色的丰富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更何况色彩应用是否妥当,本身也是书家不可或缺的艺术修养。只要形式的美艳,能给赏读者带来精神愉悦,而不污染其心灵,粗暴的限制与干涉又有什么必要呢?吴庆东对色彩巧妙应用及大胆的分间布白,使书法超越了既定的程式,而真正走上了审美的道路。     其次,是他的结字与小空间所赋予的变化。汉字在几千年的书写历程中,事实上经历了无数书法实践者与书法家对它的塑造,每一个汉字的空间形象不仅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既定图式,更是文化传承过程中书者的“意义追寻”与美的寄寓之所。任何一种字体的固有空间,均被书者赋予了丰富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受到文字约定俗成后的束缚,但其奇正、疏密、大小、纵敛、虚实的微妙之变,非但契合人心,且与自然浑成。庆东行草书的结字取法主要源于晋唐,看得出他对王羲之行草书的深入研习与对颜鲁公行草书的心摹手追之后,试图融铸的企图。晋人的韵高千古与唐人的雄秀特立,在他的整合之下,呈现出别样的情味,尤其是字内空间的大疏与大密,字形奇正之变的跌宕与运动,似乎有受到明末浪漫书风的影响和启迪,使得字内与字外的空间变化互相渗透,从而对大章法的开合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不难发现,近些年中国书协举办的诸多展览中,的确不乏“二王”一路的行草书,占居展览与获奖的主导地位,也引来批评家的诟病——“伪二王”,或“展览体”。细究个中原因,或许取法狭窄(仅限于二王),或许形式单调(尺牍章法的反复运用),或是今人“二王”体的互相借鉴(非直接取法“二王”,而走捷径摹仿今人),或是直接克隆获奖书家的某些具有 “二王”情结的作品(有的抄袭,有的改变外形式,有的截取再组合)。凡此种种,不免陷入了功利与盲从。庆东对此有所警惕,他在“二王”之外对唐人取法与明清书风的吸纳,都旨在丰富其“二王”的形式表现与精神意蕴,从而也再次证明“二王”书风有其无限的包容性与生发特征,不像有些以“风格”著称的“经典”,因为个性的独立特行而排斥其它。  

再次,是庆东的用笔,纵敛自如且富于节奏。沈尹默先生谓书法“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即是说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及其时间节律,正契合了音乐的某些特征。书法在本质上是用笔的艺术,如果说“书法有法”,那么这个“法”皆诞生于运用毛笔的过程之中。笔法,表面上看,都是具体的笔画对汉字的有规则的组合,深入地看,则是起笔之于藏、露,行笔之于中、侧、提、按、疾、涩,收笔复之于藏、露的合理化的辩证活用,本质上看,则是用笔过程之于时、空的有序推进与形象塑造。吴庆东深谙用笔之法,即使在奔放的草书中,其行进过程中的回环与往复,推移过程中的疾涩与快慢,提按交替中的轻盈与厚重,线形变化中的劲直与婉曲,线质变化中的阴柔与阳刚,线律变化中的起伏与跌宕,共同构成了五音繁汇的交响。细观其点,方向多变,形质多变,呼应情味多变;微观其线,曲与直,俯与仰,短与长,收与放,在看似不经意中的无穷变化,却显现出熟稔驾驭软毫毛锥的非凡能力。     

最后,是他的墨色变化在将浓遂枯的变易中,对整幅作品浑穆苍茫氛围营造的积极贡献。表面化地观看,书法作品的色彩极其单一,如果除去纸的本色,就只有“黑”了。然而“黑”的变化也是异常丰富的,所谓“墨分五彩”的浓、淡、枯、湿、润在宣纸上的立体呈现,正佐证了“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尽管庆东的作品在墨色的丰富性上未臻“五色”极致,但其浓重之处所显现的沉厚与神秘,枯渴之时所凸显的飘逸与劲健,着实达到了血浓骨老之境。     

如果说吴庆东获奖的这件作品还有瑕疵的话,则是正文第三、四、五行的首字的高低大小处理,及其用笔的轻重与墨色的变化上,有待斟酌。有些线条在墨量渐少而走向枯渴时,笔锋散乱缺乏应有的绾束。从严格意义上来审视这件书法创作,我们发现它经历了托裱前后两个阶段的创作过程,为追求外形式的丰富性而不惜牺牲时间性的一维。黄色纸幅上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正文、题款与钤印,又在托裱的空白纸幅上以两种字体署款与钤印且印章数量亦超出常规。如此这般是为了增益古雅之趣?还是作品本身之必须?非此则有添足之嫌。当我们在前面充分肯定其外形式的丰富性后,又在这里谈它的不足,看似矛盾,实乃事物有其两面性。庆东以为然否?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