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正山堂杯”全国第八届茶文化书法作品展获奖入展名单公布

2025年05月08日 20:18:5119人参与0



“正山堂杯”全国第八届茶文化书法作品展

(评审委员会)

评委

  朱天曙(左三) 洪厚甜(左四) 卢中南(右四)

朱培尔(右三)  龙开胜(右二)

评审时间:2025年4月24日  

评审地点:正山堂书画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什锦花园胡同23号





2025年,正值“金骏眉”创始研发2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特举办“正山堂杯”全国第八届茶文化书法作品活动,旨在通过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展现金骏眉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将金骏眉的优雅韵味与深厚文化底蕴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茶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5年4月24日,由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正山堂杯”全国第八届茶文化书法作品展评审工作在正山堂书画院圆满结束。

本届“正山堂杯”由卢中南、龙开胜、朱培尔、朱天曙、洪厚甜五位老师担任专业评审,“正山堂杯”茶文化书法作品展历经八届,不断优化完善评审机制,强化公平、公正的评审意识,让评审的流程良性运转,更加专业。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126件获奖、入展作品。



金骏奖 1 位


徐文彬(北京)



骏眉奖 5 位


李志鹏(广东)

何   湖南

金伊黎(江西)

   (天津)

杨伟业(云南)



佳作奖 10 位、优秀奖 28 位、入展82位(略)





 

杨伟业书法作品介绍


杨伟业: 1988年生,云南大理人,白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大理州书法家协会理事、大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州政协特聘书法家、大理州第八届青联常委。






延伸阅读:


雄肆纵逸,古雅潇然——青年书法家杨伟业作品印象

一苇(杨义龙)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每每见到杨伟业君,我便想起老杜的诗《春日忆李白》。



青年书法家杨伟业,岁不高,1988年生,差点就是90后;学不长,2016年始学书法,至今未足十年。然后生可畏,才华横溢,利剑出鞘,便攻城拔寨,屡在国内大展中崭露头角,令人称奇。



余与伟业相识,始于学书。那时大理有群书法爱好者,集结习书,我也混迹其间。杨伟业是这群习书者中的少年,颜值甚佳,长相俊朗,习书上手亦快,称得上青年才俊。数年光阴,从小篆峄山碑》始,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石门颂、张迁碑、鲜于璜、好大王、石门铭北魏墓志北魏造像、《大字阴符经》及唐楷,《圣教序》《王羲之尺牍》及苏、黄、米、蔡等唐宋元明行草走了一通,算是沿着中国书法的足迹逛了个大圈。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后,我知难而退,不敢深陷其中。诸事芜杂也是裹足不前的借口。伟业则不然,干脆辞去原职,专事书法。近几年主攻篆隶,旁涉诸体,几年下来,竟已令我辈望尘莫及。




杨伟业篆书,以金文《毛公鼎》为基,上溯甲骨、下涉石鼓、小篆,形成了古雅、清雄、潇然的特色,在云南书法家中呈现了独特的风貌。先说古雅,这是中华古文字的特征。篆隶诸留存,或刻石、或摩崖、或浇铸于青铜器,或铭于甲骨,书者、刻工、加之岁月之磨砺,形成独特风貌。古则古矣,雅则未必。后世书者须用心临学,以技法并学养浇灌,方能达古雅之境。倘若学之不佳,或如墨猪,或如死蛇,或如朽木。再者,大篆乃古文字,记住诸多字形亦非易事。杨伟业有名师指导,加之天性聪颖,数年之间,竟已渐入佳境。观其篆书,既古且雅,做到了字法、墨法、章法的统一,浓淡枯湿润燥适度,由整体到细部,均能收放自如。以纸墨呈现的大篆,体现了这种庙堂文字的古雅。再说清雄;杨伟业的篆书,既无暮气,亦无稚拙,也少僵硬扁薄,线条圆劲有力,干脆利落,彰显出青年的雄强豪迈。整体章法疏朗通透,使之显得清朗融通。又说潇然;篆书能达此境,很难把控,倘若太放,容易飘浮。如果太紧,便会露怯。杨伟业天性洒脱,加之勤学多思,善用枯笔,使作品虚实相生,意态潇然,殊为难得。




杨伟业楷书,先学唐楷,于褚遂良一路颇有心得,也有“褚体”入全国大展。后上溯北魏摩崖,于《石门铭》一路心仪手追,渐成纵逸雄肆的书风,尤其大字对联,如风樯阵马,有剑拔弩张之势。众所周知,自清以降,能写好《石门铭》者,首推康有为,其“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等楹联书法广为人知,其女弟子萧娴,竟也有扛鼎笔力,巾帼不让须眉。杨伟业写《石门铭》,将金文大篆和汉碑笔法融入其间,使之更加圆劲高古,飞扬恣肆,飘逸而不轻浮,厚重而不僵滞,技法过硬,又有自身的理解与思考,体现了良好的书学修养。



杨伟业的书法创作,已得到专业认可。其作品先后入全国诸多大展。2021年,其作品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评审前39名(中国书协);2022年,其作品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2023年,其作品进入“书圣故里•中国临沂 ” 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前60名(中国书协);同年,入“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一年三次入全国大展,省内鲜有。利剑出鞘,其锋熠熠。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伟业又年轻,作品存在不足在所难免。伟业能做到守正创新,师古而不泥古,但在作品的深邃、厚重等内涵方面仍需磨砺。有三点建议:一是篆隶等书体古人以碑刻、摩崖、龟甲、兽骨、金属等载体呈现,今人以笔墨在纸张上再现,有很长的路要走,书写者需认真体会古代书刻者的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感受原作的深度和高度,临习和创作时须多加思考探索。二是学习中国书法者须同时学习经、史、子、集,不断提升学养,于篆隶者,更须对文字学、训诂学乃至考古学有所研究。三是作为抽象艺术,中国书法与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东西方哲学的学习,从而提升创作境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孜孜以求,成果堪嘉。冀伟业勤勉有加,奋力遨游。智慧如海,大愿功成。




作者简介

一苇,本名杨义龙,又名杨无住。白族,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发表和出版有长篇小说《遥远的部落》《桃李春风一杯酒》《喜鹊窝的秋天》《小河淌水》《云开雾散》《洱海祭》,中短篇小说集《暮色中的马群》,长篇报告文学《爱如长风》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书法作品等在各级报刊发表。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