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陈志平书法作品网展

2021年04月24日 23:38:075786人参与0

艺术家简介

陈志平 

       湖北鄂州人,博士,学者,理论家,书法家,现为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书法研究,出版专著《黄庭坚书学研究》、《陈献章书迹研究》、《书学史料学》、《北宋书家丛考》等。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奖项。书法创作以行草为主,崇尚清新典雅之风。



鲸吞海水 露出珊瑚——陈志平的学术与书法

撰文=王学雷

知道志平兄是在七八年前,缘于在一家书店购买到他的处女作《黄庭坚书学研究》。书的勒口上有他的简历,由此知他和我同龄。回家后细细翻读,不仅甚有收获,更觉得这位与我同龄的作者学术功底非凡。不久后,该著荣膺兰亭奖一等奖,结果并不令我感到意外。与志平的初次见面,是在二零零九年南京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上,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个同龄人踌躇满志,甚为自信,谈起学问来劲道十足。此后彼此邮筒往来不绝,无非都是学问上事。

不久前,志平寄来一册《墨池余藻》,是他新出的书法作品集。紧接着,又收到《北宋书家丛考》,是他新出的学术专著。再接着,收到他的微信,邀我写些评论,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熟悉志平的朋友都知道他做事的风格就像他做学问那样的执拗,完全无法推脱,因此我也早有心理准备,腹稿打了两三遍,只求不郢书燕说。

《易》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许多人因为在学术和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就坐享其成、裹足不前 :研究上吃老本、炒冷饭,创作上也再无心思去提升,生怕失之眉睫;当所得的成就转化为利益后,而原本的成就只是一根燃尽了的导火线。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何其难矣!自打黄庭坚研究告一段落之后,志平在学术上的兴趣却愈加浓郁,乃至近些年成果迭出。相伴相随,志平在书法创作上的兴趣也是有增无减,成绩不俗。研究和创作并行,而且持之以恒、一如既往,是我佩服志平的理由,也是我愿意写作本文的动因。


陈志平 行草 王安石诗 四尺对开


志平似乎做任何事情都有着旺盛的精力,而以读书治学为尤。治学不容掺假,要说真话,真不真,实取决于治学者的人生态度。在荣获兰亭奖后,《书法报》对志平作了专访,其中有一段回答记者的话很有意思 :“我这个人不喜欢说假话,我做学问首先主要是为稻粱谋,也是环境所迫,后来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体味到一种真实不欺的人生境界,于是慢慢培养出了对于治学的兴趣。”看来,志平的治学兴趣起初是被“逼”出来的,后来才慢慢成为一种“自觉”。每个人的治学经历都不相同,所以对治学的态度和表述上也不尽一致。志平的经历似和我有盐酸之别,我对学术的兴趣完全是出于“自觉”,客观上的“逼”几乎没有,一直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颇以此得意。然而,紧接着上面的话,志平又抛出一段言论,让我这个“凭兴趣做事”的人顿感芒刺在背,他说 :“人们通常会佩服那些做出成绩的学者,但我觉得对于那种喜欢做学问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值得佩服的,值得佩服的是那些不喜欢做学问而最终又做出成绩的学者。因为后者的难度更大。”如把我放在志平的这段语境中,我固然属于“那种喜欢做学问的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令他“值得佩服的”资本了。可是,时过境迁,志平现在也变成了“那种喜欢做学问的人”,可能忘却了当年的豪言,把我引为知交了——尽管我对他彼时因“环境所迫”而治学的时代和心境毫无体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志平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并进,可惜我无缘一睹其在课堂上的风采,但我却能从他的著述中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使命感,甚至是不厌其烦。志平是一位真诚而负责的老师,恨不得将自己的所知所得倾筐倒箧地传递给学生,生怕后学在学术之途中踯躅不前。他曾编著过一本《书学史料学》,即是为准备从事书法学术研究的学生,开示文献检索的门径。编写“史料学”这样的书虽然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可资借鉴的成果相对较多,方便别人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而其新著《北宋书家丛考》上篇是北宋七家的年谱,下篇是五篇专题,则是方便了别人,难为了自己。尤其是编年谱,精力的投入就更大了,因为所涉及的七家多没有现成的年谱,且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算丰富,志平完全是在草创,不光要“盖大楼”,还要“打地基”、要把满地的“建筑材料”一件件地“安装”妥帖,更要保证质量,以免“豆腐渣工程”。翻看该著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到作者至少抉剔爬梳了近四百种书籍资料,对它们如何整理、如何判断、如何去取,最终下怎样的结论,都是异常费神的事情。作为一个“喜欢做学问”的人,我深知治学之苦乐,也能感受到志平的苦乐,甚有“不足向外人道”之慨!


上图:陈志平 行书宋人诗小品

下图:陈志平 行书袁桷诗小品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可是现代学者的学术成果不拿出来与人分享,不给别人看,在现今已不太行得通。志平毕竟是现代学者,他把大量的学术成果“给别人看”,就是一种贡献,即便这些学术成果在客观上对他不无“装饰”的作用,但真予不夺。当然,细细品读一下《黄庭坚书学研究》和《北宋书家丛考》,可以觉察到志平的身上其实并不失往昔学者修身为己的情怀!

现在的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基本呈分离的趋势,对这种情况,理论界有不少议论。我们先不管其中的是与非,至少志平不仅是位研究者,也是位创作者。他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兴趣实际上要比研究兴趣早 :虽然据他说是要到读师范时才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但小时候看到村里的教书先生写毛笔字很是羡慕,却是个重要的诱因。后来读硕士、读博士,把创作和研究顺理成章地结合了起来,直至现在。

由于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的分离,还产生了一个怪异的概念——“学者书法”。其实就是将学者与书法家硬加区隔了开来,好像和“明星书法”一样,有着身份的界定,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够专业”。好在“学者书法”亦还有被认可之处,至少被认为“有格调”,但前提基本上就是牺牲了技法。然而,作为学者的志平却非常重视技法,他认为 :现在有些喜欢标榜自己是学者的书法家,目的在于藉此“增加了文化品位”和“为自己在技法上的不足找到托辞”,而“真正的书法家是独立的,他不需要学问来装点门面”,书法的“最佳的状态还是心、手、笔的协调”,因而“技法很重要”。学术研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艺术创作也未必不是如此,志平欣赏王羲之讲过的一句话 :“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见他对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当然也投入了不少的精力。 


陈志平 楷书对联小品


虽然我与志平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我知道他是一位勤勉的书者,对书法创作的热忱似乎不输于读书治学。近年,他的书法创作突飞猛进,同侪中人皆赞不去口。翻开《墨池余藻》,多为其近两年的得意之作,并且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不仅小字作品在数量上较以往有所增加,气息则愈加趋于醇和,和以往激越凌厉的风格有所不同。我还发现,他的作品上常钤有“怡养平和”一印,或可表达志平目前的创作心境和追求吧?

米海岳云“历观前贤论书,徵引迂远,比况奇巧”,“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故“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因此,我不想用迂远奇巧的语言来描绘、评价志平的书法作品,生怕“遣辞求工”,反致“去法逾远”,误导了观者的判断。志平引我为知交,于其书或稍有“溢辞”在所难免,然“所论要在入人”,是我的根本目的。

志平的作品集和学术专著同时问世,对他而言或许就像喜获了一对“龙凤胎”,自然是很高兴的。志平的身边不乏同道,而引我为知交,邀我为他写些文字,我深感荣幸,同时也为他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感到高兴!释含曦云“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志平其庶几乎?那就“秀才人情纸一张”,写些文字,权作贺词。


陈志平 临《汉简千字文》四尺整张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