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顾琛:以广博的文化培育书法之精神——兼与张颖老师商榷

2021年04月21日 00:01:151990人参与0

‍‍‍‍‍‍‍‍‍‍‍‍‍最近在《中国艺术报》(2021年3月25日第5版)上看到一篇张颖老师的文章《中国书法艺术之根在于儒家文化》。读罢文章,对张老师深厚的儒学学养和谦谦君子之气所折服。张老师通过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儒家的人伦观、儒家的与时俱进观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论证了“中国书法艺术之根在于儒家文化”这一命题。从而得出“中国当代书法应朝着更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的总结。

张老师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思想源泉以及以文化作为中国书法支撑的探索,我觉得是有意义的。然而,文章中有一些观点,尚需要和张老师探讨商榷。

首先,张老师文章的标题“中国书法艺术之根在于儒家文化”这种提法,在语义上表述是否恰当?我查阅了“书法”释义。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主流的艺术,中国的书法是一个孤例。“根”,指的是“事物的本源。”那书法艺术的本源是什么呢?《易·系辞下》讲:“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商代和周代早已产生了甲骨文。商周金文已具有艺术性(图1),那时儒家还没有产生。题目中“书法艺术之根”和“儒家文化”联系就不那么紧密了。

假如题目改成“中国书法艺术精神在于儒家文化”或者“中国书法艺术植根于儒家文化”,也许就不至于引起歧义。

图1 毛公鼎 拓片

但是,中国书法艺术仅仅吸收了儒家文化这一份养料吗?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它仅仅和儒家文化有关系吗?答案是值得商榷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和儒家文化一定是有关系。如果硬要将中国书法艺术和儒家划等号,这很可能就割裂了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并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简单的以儒学主义至上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无尽的生命力,是源于华夏文明吸收了儒释道等诸家思想,正所谓百川归海,才成就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仅仅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方法论,那一定不会有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的宏伟大厦。因为艺术是一种天才性的创造,是带着镣铐跳舞。书法艺术的发展,恰恰是吸取各门各派,各种思想,这才成就其雄壮、精致、苍茫、典雅等美学风格特征。

我想,这正是中华民族懂得“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吧。简单来说,晋尚韵,正因为魏晋时期的文人书家,崇尚黄老的道家思想,才产生飘逸潇洒的行草书风(图2);

图2 王羲之姨母帖

宋尚意,宋代恰好是儒释道合流,这才会产生出苏黄米蔡等风格迥异,而各具特色的书法风貌(图3、4、5);

图3  苏轼黄州寒食帖

图4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图5 米芾蜀素帖

明代在阳明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影响下,才会产生出徐渭(图6)、倪元璐(图7)、张瑞图(图8)等自我性情抒发的书法风格。

图6 明·徐渭书法

图7 明·倪元璐书法

图8 明·张瑞图书法

弘一法师中后期的书法,凸显了一种佛家的和静(图9);

图9 现代·弘一法师书法

于右任草书显出一种豪迈(图10)……

图10 现代·于右任书法

我想,假如中国书法只是遵循着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个性化的风格吧。艺术就是艺术,艺术是一种“酒神精神”,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式的书写,它更是在理性的范畴下的个性表达和个性张扬。在这个意义下,我不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唯一源泉。况且,张老师的文中也提及“中国书法除受儒学思想影响之外,不可避免地也吸收了道、释哲学精神,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然而后文,张老师笔锋一转,立刻拿出“中和”审美标准来佐证论点。我认为这种转折过于牵强,有点为了论证论点,而拿出“中和”这一武器。为了搞明白“中和”这一概念,我再次请出了《辞海》,它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不乖戾”。张老师在后文中写到的“书写过程中运笔的提、按、轻、重、疾、涩;结体的主次、向背、虚实;用墨的浓淡、枯润;章法的黑白、疏密”等语言,这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用道家的“阴阳”互相作用,互为有无似乎更加贴切吧。

张老师的文章中,还提到了“秦代的书法艺术发展比较缓慢”的观点。其立论是“秦代‘焚书坑儒’”以及“秦代‘书同文’”这种法家的意识形态下,艺术发展很慢。从而佐证汉代“独尊儒术”书法艺术发展快。但这是事实吗?毛主席有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秦代的法政,恰恰将郡县制代替了周朝的封建制,这才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大一统的超稳定国家。如果没有这种稳定和大一统,哪里会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虽然,秦代的“书同文”的结果,形成了秦小篆(图11),规范了文字,这也是书法的发展。况且我们不能忘了,秦隶,这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恰恰在秦代产生的,这是书法史上“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大历史时刻(图12)。这能说“秦代的书法艺术发展缓慢”吗?

图11 秦·泰山刻石

图12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

不可否认,张老师的这篇文章主要以儒家的思想观和美学观来教育当下的书法者应该深入经典,杜绝浮躁,加强修养,从而达到书法的“文质彬彬”,这点我十分赞同和欣赏。但是,当下书法生态中存在的问题是:书法的工具理性大于书法的价值理性,我们如何回归到书法的价值理性这条道路中去呢。在我看来,不能仅仅以一种或几种思想去解决书法生态中的问题。作为有志气的书法者,是需要站得更高,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将自己的学养融入到书法中去,守正育新,深入人民,繁荣书法艺术并且开创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书风。(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书法教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