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顾工:时代书风与书法创作方向

2021年04月10日 18:58:282142人参与0

时代书风与书法创作方向

顾工

最近几年的书法报刊上,有一个谈论颇多的话题——时代书风(以下简称时风)。许多文章对时风大加挞伐,认为时风的泛滥导致当代书坛千人一面,不利于书法创作健康发展,并迁怒于“诱导”时风的全国书法展览。甚至有人告诫青年学子,为免遭时风茶毒,最好不参展,不看报,与世无争,闭门造车。在这个信息交换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书法界竟还有如此落后于时代的言论,委实是桩可笑又可悲的事!

书法的时代风尚,是时代审美心理在书法领域内的反映,是一个时代总体的书法风格倾向。它古已有之,并非现代展览会的派生物,当时代发展了,社会审美心理发生迁移,书法的“时风”也随之改变。因而历朝历代,书风或以法重,或以意胜,不断发展变化,一般来说,时风不表现为具体的风格,但当某一风格或某些风格与时代审美心理契合并引起时代的回应时,该风格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风格。东晋王羲之脱古法成新体,曾经遭到非议,由于羲之新体符合了时代审美观,因此迅速受到青年一辈的崇尚和效仿。“少时与右军齐名”的庾翼发出“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骛,皆学逸少书”(王僧虔《论书》)的感叹,正反映出时风的变化和时代的选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从古人“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等记载中,不也可以看出王献之褚遂良书风受到时代欢迎的情况吗?

时代书风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古代,时风相对集中于政治、文化中心附近,由于交通不甚发达,书风既有时代的共性,又有地域的差异性。而现代信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天涯之隔变为咫尺之邻,书风的地域差异逐渐减弱,时风遂能毫无阻碍地流行全国,于是看起来,眼下的时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来得强大。

其实,我们对于时风,根本犯不着人人自危。留心一下古代书法史就能发现这样的事实:

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界都存在时风,既然身逢其时,就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尤其是官僚文人圈子)审美心理的影响,除了几位大师能跃出水面,大多数书家退居其后,也并非什么羞耻的事。能在历史上争到类似羊欣、薛稷的地位,已经够荣幸了。另外,避开时风是不现实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个人总无法挣脱时代。回归古代不行,跨越现实也不行,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时代的烙印势难避免。宋代米芾临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一望即知与唐摹二王法书气息悬隔,这是任何深湛的功力也不能替代的。

历代伟大的书法家,几乎都与时风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他们几乎都是时风的缔造者或集大成者;在他们身后,总有一大群追随者。我们看二王父子与东晋南朝书风,初唐四家与初唐碑刻书风,宋四家与宋代尚意书风,文、祝与吴门书风的关系,概莫能外。大师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摆脱了时风,而在于他们对时风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提炼,将自己的书风推向时风的最前端和最高处,从而成为时风中的杰出代表。其高超的书法艺术和领导群伦的历史作用,也就在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或许有人会问,书法史上不是也有那么一些书家,他们屹立于潮流之外,在世时声名不显,死后由于书法高妙,同样受到大师级的尊崇吗?是的,但这类书家为数太少了,而且极难成功——他们在艺术上必须是天才,必须有常人不曾有的生活经历将他们隔离于现实社会之外,形成与常人不同的独特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并有从事艺术创作的充足时间和精力,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还须得到后世大师的追捧才行。青藤、八大的选择是无可奈何,在现实社会中,有谁愿意经历他们那样的人生?倘若嘴上说远离时风,内心又想得到世人承认,岂能真的“抗拒流行”?

时风不等同于流行书风。时风作为审美倾向,它无所谓孰优孰劣,不能说雄壮好,柔美就不好。但它在技术层面上却可能高下悬殊,作品面貌近似,水准大不相同。而大众化的流行书风,以入选全国展览为目标,追逐展览的主流书风以迎合评委,尽管风格上也合乎时代潮流,但由于缺乏传统功力,字形看似跌宕却变化失度,用笔看似潇洒却单薄粗率,应当归入时风的末流。

时风也不与个人风格相抵触。前面已经说到,时风不表现为具体的风格,它是一种笼统的书风发展倾向,在大基调一致的同时,可能产生各种风格的创造。时风不是互相模仿而来,虽然同处一个时代,同样面对数千年的书法宝藏,由于各人性情不同、学习道路不同、切入角度不同,其结果就可能千差万别。例如在明末浪漫主义大潮中,董其昌以淡雅胜,张瑞图以峭折胜,黄道周以生拙胜,倪元璐以凝涩胜,王铎以奇变胜,各逞其能,合而不同,都成为时风的卓越代表,获得时代和历史的肯定。而当时曾与董、张齐名的邢侗、米万钟,却由于谨守右军、南宫门径,未与时代潮流合拍,逐渐遭到历史的遗忘。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宋徽宗的瘦金书,明代沈度的小楷、李东阳的篆书,水平均属一等,但因背离书法发展的大势,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李东阳自负“斯冰之后,直至小生”,可在他那个时代,即便起李斯李阳冰于地下,也风光难再了。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个人风格与时风不是完全被动接受的关系,二者的影响是双向的。时风对个人创作有限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个人书风汇聚为时风,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书风则会推动当前时风的演变——徐渭就是这样的人物。

历史的发展不总是一帆风顺,在有些阶段会遇到挫折甚至倒退,文艺领域也是如此。时风是书法发展状况的阶段性反映,当某些时期书法走入低谷,时风亦会处于低迷状态。其代表书家,由于社会总体书法水平偏低,成就自不能与书法兴盛时期的大师相比。所以某段(如南宋)时风中的一流高手,有时竟不如另外一些时段(如盛唐)的二流人物。当此时也,面对普遍的技巧荒疏,书坛就需要一些人出来挽大厦于将倾,从“法”的角度提升时代书风。一旦有符合时代需要的书法高手出现,他的创作顺应了时风未来发展的趋势,他就有成为下一阶段时代领袖的可能。赵子昂在书法史上的成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对当代书家来说,如何使自己的创作既贴近时代,又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呢?

首先,应当认识到抒情写意书风是当前及今后书法创作的主流,及时调整创作方向。书法因实用而产生,从产生伊始也就开始了对书法美的探求。五体书的成熟,是实用和审美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来,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逐渐分离,而且越分越远。到了现在,不但毛笔退出实用舞台,而且随着电脑打字的普及,许多正式场合和日常应用场合的文字已不再需要手写,连硬笔的作用也开始淡化,实用的书法演化为美术字,以及当代书家写的貌似书法的美术字,而审美的书法则强调了视觉效果,近十多年来兴起的现代书法和学院派书法,是这个潮流中比较极端的例子。过去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工整一路的篆、隶、楷书,在书法艺术中地位下降,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更适合写意风格的发展。二十世纪的书法史已经表明,极工的小篆小楷之类风格难受欢迎(在展览会中它有显示“百花齐放”的意义,离开展厅则罕有用途),篆、隶、楷、行、草各体书的创作,都以写意风格为主,尤以大写意风格的行草书创作成为书坛热门。大写意篆刻充斥印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书法大师,必以行草书为擅长,才会得到书坛最广泛的尊重。

我们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状况,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当代书法家并非绝对不能取法。李爸

“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这句话,反映了唐代中期学他书法的已不乏其人。在那个时代,李管亦是“时人”,后世能学,当时为何不能学?学之后产生弊病,不是李邕的责任,问题关键不在于是否能学,而在于如何学。学习时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将其视为历史长河中之一瞬,择其中于我有益者拿来。如果以时人为最高目标,就容易陷入流行书风的泥潭。其次,要注意到未来一段时期书风变化的趋势,尽最大的可能深入学习传统,提高书写技巧。人的审美心理总是喜新厌旧,某一类风格看多了,就会厌倦,就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流行书风刮了十多年,出了很多书法名家,但远远超出时人之上的顶尖高手尚未出现。书法界对“时风”之所以产生逆反情绪,主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作品互相模仿,技法粗糙,读之令人倒胃。前面说过,时风是时代总的书风倾向,决不是指模仿(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克隆”)同时代谁谁谁的书风。想要成为时风中的“弄潮儿”,必须从历代优秀的作品中寻求动力,有时候,迂回前进反而能克敌制胜呢!

要努力,先得弄清当前的时弊是什么。我以为,当代书坛最大的不足,不在于缺乏思想,不在于缺乏风格,而在于缺乏技巧,即便名家也不例外。很多书法家熟练地挥写应酬,重复自己的所谓“个人风格”——挥洒自如并不等于手法高超,重复,就意味着简单。而且在更多情况下,风格的强化是以重复某些笔画、结构的外在特征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看古代大师的作品,何曾有这许多的重复?仅以线条而论,如果我们不能克服线质薄弱、使转不灵、线形不够丰富的弊病,大量线条经不起把玩推敲,又拿什么去跟大师论短长呢!技术上的缺陷,已成为当代书家前进中的最大障碍。

风格需要提炼,书写技巧更需要提炼。无论来源于什么,都要把低级的转化为高级的,把他人的转化为自己的。提炼需要有宽广深厚的基础。我们认识到大写意是时风主流,但学习决不能局限于此一翼。单凭一招半式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未来的书法创作需要复杂多变、难度更高的技巧去支撑。这要求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去挖掘,视野扩大到由古及今一切的书法成果,不管是碑还是帖,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凡是涉及五体书的各种风格的,都应该先有所涉猎,然后再有所选择。只有掌握了丰富、生动、高质量的技巧,才可能实现自我的完善创第三,面对各种现代艺术观念的冲击,书法艺术越来越重视形式感的问题。例如作品的幅式,本应根据需要而定,宋人用低案,作品横向展开,于是出了善书长卷的黄山谷;明代厅堂增高,书法高悬其壁,于是有了写条幅不过一丈便不解瘾的王觉斯;今天为适合高大展厅,作品动辄八尺、一丈,正是题中应有之义,有何可以责难之处?若你不能写大作品,那是你的创作不适应现代展览机制,怎能怨天尤人呢?再如作品中行与字的处理问题,古代书法除了供欣赏,还要让人读文句,因而行间起伏不大,讲究静中之动;而现在的趋势是人们对认读的要求降低,而更注重整体效果,为加强作品整体的节奏感,行距、字距的变化,字的大小疏密以及墨色的对比增大了,有时甚至会作出奇的夸张。另外,为形式美服务,书家对工具材料的选择也将比以往更为认真。书家对技巧的认识,必将突破单纯重视书写技巧的局限,对形式技巧也给予必要的关注,这是时代的特征,必会与过去的书法创作拉开距离。

综上所述,时风乃是时代书法的主旋律,时风变化的趋势就是书法发展的趋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奢望游离于时风之外。我们应当客观冷静地面对它,积极调整提高自己的创作,使自己逐步进入时风中的较高层次。这样,我们就能伴随时代一同迈向崭新的未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