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七届兰亭铜奖得主【樊利杰】书法作品网展

2021年03月23日 23:16:286860人参与0

樊利杰,现为《书法报》编辑,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江西省书协书法高研班导师,湖北书法院研究员,广东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千唐志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师从徐利明先生

     作品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冼夫人”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一、二届湖北省青年展优秀奖等,河南省青年展三等奖等。入展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青年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作品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小品展,第七届全国楹联展,首届全国册页作品展,第二届全国草书作品展,首届全国行书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作品展,第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大展,“高恒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天津书法节书法百强等。

      应邀参加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河南十大书法家作品展、中韩名家作品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九硕士展览、《画坛》全国2008学术提名展、“掇英杯”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广东书法院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等。先后发表文章约50万字。


写出“明清味”

樊利杰

这一二十年来,我在书学上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二王上。约从2000年左右,学习二王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了“流行体”,就有人劝我,避一下最好。我当然知道朋友的好意,没人写的时候,我在写,都在写的时候,我也没必要依据众人来调整自己的步伐。自己的书法之路,要用一生去规划,眼前的景象是杂乱的、充满诱惑的,但未必是长远的、适合自己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如同我们在书法的世界里寻找宝藏,进入了二王这座宝山,便不能空手而还,在这里还有很多我需要的东西,不经过深挖、没有努力的汗水是得不到的。

我没有魏晋人的不羁,也没有宋人的洒脱,明清文人的清、静、厚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我。可能明清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近,每当在博物馆、拍卖会看到明清书法,哪怕作者名不见经传,技法也不见得完臻,但透出的气息却依然让人有种“穿越”感,令人沉醉。我年龄不小了,但我愿保持一种简单,以追寻关于书法的纯净。

经过寻找,我认为董其昌是明清书法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自身的艺术修养、创作高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使得所谓的“明清味”带有浓浓的董其昌烙印。

现代的展厅里,几乎看不到董其昌书风,我以为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董书以小字居多,写大了势弱,不适合展厅。他的小字又非常地克制,或者说视觉刺激不够,没有大开大合,少有涨墨枯墨,更不像王铎那样有很强烈的情感宣泄,当代人觉得无法通过董其昌书风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董其昌的书法风格生、秀、雅、逸,讲究气韵,这对一般作者来说很难捕捉得到。况且这种气韵,并不是通过技法即可学到,这是综合修养的集体体现;三是学习董其昌要有较强的二王基础,吃工夫难见效。正是以上三个原因,造成现在没有人愿意把董其昌的书法和当代的展览进行结合、学习和研究,或者说,在这方面我们缺少榜样,没有人贡献现有的成功接近他的方式、方法,没有人去引领大家靠近他。但是,这对于有二王基础的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

自此,我有了新追求,不是具像的技法,而是寻找时代与个人修养共同生发而来的气韵,捕捉经过时间沉淀和积累的、难以描述但客观存在的气息,写出清新的“明清味”。同时,我不拘泥于董其昌一家,还要把明清书风梳理一遍,通过大量的临摹学习,一次次感受、体会、追寻。

我在努力,朝着向往的地方走。


兰亭雅集

清雅脱俗  风规自远

——从樊利杰小品说开去

      题记:从今年三月生发写的念想,到此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月。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也是需要用心的。现在写,不能说有了这样的底气,但从一个书法圈外人的身份走进一个书法人的世界,却又是轻松的。因为我不需要担心是否专业,是否有高度,是否顺应潮流。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一份平实的讲述和记录。

      编辑这些书法作品,只是缘于单纯的喜爱。因为,我既不能站在书法创作家的高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也不能立于书法评论家的角度来点评这些作品。这只是以一名书法爱好者浅显的眼光,来面对和收集这些对我而言很赏心悦目的墨迹,并努力地去选择一些恰当的文字,品味和尝试这样一种关于美的理解和体验。

      初识樊利杰,是在2015年5月书法报“泾县访纸”的活动中。初夏之夜,他坐在会议室的主席台上,面对着学员,纵贯古今,侃侃而谈。儒雅俊朗的脸上带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声音沉稳谦和,清晰美好。

      这以后,他与我亦师亦友,悉心指导我学习书法。在我遇到困惑的时候,他给出明确的答案,使我目标更坚定,脚步更踏实,心中更有底。学习有了进步,洋洋得意的时候,他持以前瞻中肯和不留情面的劝诫,并帮助我做出恰当的选择,让我不再迷茫。这喜欢交这样的朋友,在进步中给予鞭策,在彷徨间排解疑惑,在沮丧时予以鼓励。

      樊利杰对我说,你把书法当作很简单的事,一切便不复杂。比如他提出,初学时先不要执著于理论,因为理论是有阶段针对性的,而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阶段不能有正确的评估,很容易使人做出好高骛远的决定。不如在这个时候,安心临帖,打好基本功。所谓化繁为简,一切便那么明了,目标就非常清晰。以这样的心态,在岁月磨砺中,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文化之美。

     观赏樊利杰的作品,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看到,他把这种简单运用得何等贴切和自然,正如他的为人处事一样妥贴安然,甚至他的天赋会遭到废纸三千也没有得法的人的羡慕。体味着他书写的意境,字里行间可以想见他关于书写始终保持一种很怡情的状态。可谓信手拈来,自然成趣;偃仰欹侧,各各千秋;动静调和,浓淡相宜。

     书法只是他的喜好,他没有跟谁PK,没有去挑战自己的意志,也没有说服自己每天都要坚持。因为自己喜欢就这样去做了,完全是身心放松,自自然然的一种状态――当书法不再是梦想时,书法才真正融入你的生活。

     樊利杰一直追求心手的高度合一。从心的感悟到手的自觉,应是在无数个夜深寂静中磨练而成的。所以,他的笔法能够舒展自如,恰到好处;章法得以浑然天成,风雅自在。面对他的作品,在揣摩学习中,越觉字字严谨又不失飘逸,笔笔沉着又兼有洒脱。如书论中所言“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势如流水激来”。无论疏密大小,章法不一,都能贵于沉静,组合自如,映带虚实,明媚相成。

      当我深陷临帖深入不了、临创脱节的苦恼时,他除了从技术层面分析,还说书写时不要心气浮躁,甚至产生潜在的功利;也不要一直只找不足,那样就没有了快乐。从量变到质变,心急是一害。只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就会拥有每天一点点进步的喜悦。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现在没有显现出来不代表未来没有。他以积极的心态和简约的语言诠释了他对于书法和生活的态度,也勉励着我沿着既定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他就是这样把每一个过程看得都很重,充满仪式感,却并不在意和苛求结局的完美。他不能容忍没有经过努力的放弃,没有开始尝试的退缩。因此,他作品所展示的精神风貌,一直是积极的、进取的、笃定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都能用一种高度严谨务实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也永远保持着一种情趣人生从不沉闷。落尽繁华重回首,童颜稚趣寄青梅。这是一份对书法和生活难得的化繁为简和握手言和的智慧。

      但他又是一直在思考的,探索的,向前的。他既秉持执著专一,又能做到博采众长。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一直将此贯穿于他的书法教学理念。譬如,我最开始临帖学习时,遇到困难就以为不合适,就会换帖。他知道后,劝我深入一家,不要半途而废。因为无论哪个帖,在深入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和瓶颈,这个时候挺过来了,就能欣赏到以前看不到的风景。我后来确定学习米芾,有几次准备换帖时,都是他强行把我拉回来。他说选择米芾,并不代表米字就比王羲之苏轼的字高明,但如果选择了他,就一定要深入地写下去,学到他的精髓。不要遇到一点点困难,掉头就跑,那样,你只能浮于表面,在书法的大门外东飘西荡。他一直强调,学米字一定要学他作品中显现出来的艺术共性,并通过米芾去窥探晋唐笔法。他还说,没有深入就没有创新,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一直在路上。

     海明威说过:“真正的高贵不在于优于别人,而是优于昨天的自己。”只要方向正确,就只顾勇往直前好了,不必去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与其聪明地想来想去,不如踏实地越做越好。他贵于知行合一地把这样的理念运用到书法实践的层面,并当作一种大道来坚持。

      我一直认为,书法上升到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书写者的自我幸福。走进樊利杰的作品,我总能不自觉地想到“性情”这个词。无疑,每一件作品,他都是投入的,跳跃的思想随着或润或枯或急或缓的线条凝于笔端,极尽灵性和生动。有时候,面对他清丽婉约的小字,甚至看到一种淡淡的缅怀。他一直珍藏着他母亲在病重之时,用他用过的毛笔,在洁白的纸张上写下的美好愿望:好好活着。也许,当他拥有对母亲无尽的哀思时,会把母亲不能实现的愿望,转化为另一种现实的美好,那就是“好好写字”。

     作为书法家的樊利杰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获得提名奖,入展了全国第九、十届国展等近30次国家级展览。2014年,他在武汉举办了“味古——樊利杰书法雅集展”,60余件作品,从二王书风到“明清调”,展现了他厚实的创作功底。对于此次书展的主题,他取名为“味古”,高度概括了他的书路历程。

      十多年里,他又不仅仅只是一位书写者,更是一位书法专业媒体记者。他能以一种敏锐而温和的态度来面对书法领域中的各种艺术理念,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理性的包容和尊重。他尊重一切传承与实践并重的人。所以,他不会以己好为出发点,而是站在大的书法立场上,站在媒体人的立场上看待面对的一切。他能把个人小的艺术实践与大的艺术世界理性区分开来,又在工作中毫无违和感,这里既有专业素养、人品气质的因素,也一定传递出了他的胸襟和气度。

      正是有了丰富的艺术实践,面对采访的名家,他才能从容不迫,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感同身受,并通过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同时,作为记者,他知道,既要锦上添花,更应雪中送碳,他采访了很多的基层作者,记述他们的苦恼和不幸,展示他们的艺术和才情,通过《书法报》这个平台,尽量地帮助他们。比如,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筹措十几万元,为患病少年治病。他写的《高智,在贫困的路口张望》,10年过去了,高智已经由当初的无业青年,成为山西师大的教授和山西省书协副主席。他采访过王学仲、欧阳中石、张海、陈振濂孙晓云等书坛大佬,也采访过身残志坚的张锡庚、赵靖、刘晓清,这些经历,是他的人生财富,同时,也是书坛的财富。

      他是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地对待书法,真诚地对待工作,真诚地对待朋友,真诚地对待生活。他在拥有书写的人生之路上永不知疲倦地奔跑着、忙碌着……

      确实,半世时光,他一直以古为伴,并乐在其中。他通过书法穿越光阴并寻找的一片宁静,并一笔一画在纸上生发开来,有我又忘我,享受“腕下有鬼”的快意。这是一种忘时静对、得失随缘、恬定淡泊的生活状态。是啊,古时又有多少人是为了书写而书写呢?只要做好功课的积累,自然会水到渠成。他曾在书录古诗词后这样感慨:读别人的诗歌,写自己的心情!他在参加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展时正是用手中的笔书写了自己的诗歌,自己的心情。如是,他未来的创作一定会将自己的心情幻化成动人的诗篇,然后挥毫濡墨,写就无意于佳乃佳的天然之作吧。

      岁末感怀,期许明天。祝福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祝福他的人生旅程安稳美好。

樊利杰书法作品欣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