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隶书的蚕头雁尾

2021年03月04日 23:21:095982人参与0

关于隶书的蚕头雁尾

    提起蚕头雁尾,人们总会想到隶书。是的,蚕头雁尾好像已经成为隶书的代名词。可是,有谁知道,蚕头雁尾一词最早出现时指的并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据《宣和书谱·颜真卿》载“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原来以为专门形容隶书的这个词——“蚕头雁尾”.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评价唐人的楷书里!宋人米带也在他的《海岳名言》中说“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摘气,颜杰思也。”看来,在宋代以前是没有蚕头雁尾之说的,特别是在世俗认为蚕头雁尾最盛极的汉代,至少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散氏盘》局部.png

    蚕头雁尾又称蚕头燕尾,《辞源》是这样定义的: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二世俗对隶书横画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意谓一些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辞源》《中国书法大字典》起码提供了这样的基本信息:一是蚕头雁尾是一种笔法;二是蚕头雁尾特指隶书笔画。

    其实,蚕头雁尾形象笔画起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鼎彝金文大篆字体中.就已经有精彩的表现了。圆浑雍容的起笔,钝厚开张的收笔,其形象特征在两周时期金文中随处可见。如:《令彝》《大克鼎》《大孟鼎》《墙盘》,等等(图2一l、图2-2)。

    蚕头雁尾出现最多,影响最大,乃至统领一种书体的当然是在汉代隶一肿。汉代隶书上承篆摘金文.茸爆剩篆摘高古、雍容、沉厚、肃穆的气息.在汉隶中得到承传并且发扬光大。蚕头雁尾特别是在东汉隶书中.表现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工稳严谨类,如《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方劲朴拙类.如《张迁碑》《鲜于瑛碑》《西狭颂》《校官碑》《肥致碑》;秀逸端庄类.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碑):宽博厚重类.如《邮阁颂》《衡方碑》《鲁峻碑》;遒劲萧散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奇肆诡诱类,如《夏承碑》等碑中.把各自的艺术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汉隶推向鼎盛。

《大孟鼎》.png

    古人把笔画比喻成“蚕与雁“这类动物的身体部分.绝对没有形貌比喻那么简单.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简单地说.是把汉字的形态呈现.看作是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戚戚相关的审美呈现。而且.在不同时期.蚕头雁尾在不同#5体的形象呈现是不同的.同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特征。一般来说.蚕头雁尾在隶书中比较张显.在篆书行草书和楷书中比较隐晦。

    蚕头雁尾在汉代隶书中.集中表现在横画上.它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它主导着汉隶的审美诉求。所以.世俗提到蚕头雁尾,即指汉隶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