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何来胜|我的作品追求单纯宁静的质感

2021年01月14日 21:32:212057人参与0

没有思想情感融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没有语言技法的表达功能,情感也就无法得以真实的展现。

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这种劳动既有来自物理意义的万毫齐力,又有来自心灵迸发出的“风骚之意”,即在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中,人的形体语言或多或少自始至终地伴随着,回避这一现象我们就无法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书法艺术寄情性的本质。

作品是对古典的重新解读, 寻找表述诗意和情感的视觉形式,饱含着思念的温度,展现寂静时光中内心的光芒。

在我早期作品中,含有较强的形式意味,追求古朴、雄强等古典气质,近期的作品则更多呈现出单纯宁静的质感,我觉得真实和质朴的气息里有着某种更纯粹的内核。

如今我们能够幸运地见到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及宋以下各个时代的墨迹和皇家内府的真迹。

优秀的书法真迹,是很重要的范本,因为它最“真”。宋代的米芾就说过:“必须真迹观之始得趣”,“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优秀的碑志都是可以汲取的养分,但要有选择,有甄别,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学书二十余年来,我曾先后临写过《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对清代伊秉绶、金农隶书也有过认真的学习。汉碑品目繁多,风格各异,《张迁》古拙,《石门》飘散,《礼器》俊逸,《曹全》秀美,清人隶书则是继汉之后的又一高峰。

自秦汉以降,篆、隶几成绝学。而在清代碑学中,又涌现了金农、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吴昌硕等一批篆隶大家。像金农有些隶书作品,竟与后来出土的汉简隶书墨迹暗合,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碑学为书法艺术增强了雄健、古拙等美学因素,给颓靡无力的帖学末流注入了“营养”,也丰富了书法艺术。因此我觉得,就篆、隶而言,说秦汉以后直接清代,也不为过。

不过,碑学在发展过程中泥沙俱下,一味走碑学道路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霸气”,其中有一些人,更是抛筋露骨,张牙舞爪,诸病丛生,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

对于创作,我的追求是古朴、雄强与机巧、灵动的中和。从当前全国隶书的创作情况看,小趣味多,把隶书那种凝重古朴的东西写没了。这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创作中宏观上的把握。

隶书需要汉代人朴质的气息,需要那种精神、那种气势!

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当我们打破秩序和逻辑而致力于一种简单的书法艺术,追求诗意般的宁静,时间仿佛也是停止的,作品孤独的痕迹里是某种深沉的内心力量。

何来胜, 1969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兰亭书会理事。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展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展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入展全国第六、八届书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