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篆书作品

安徽范振海先生书法网络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篆书入展

2019年10月20日 21:52:419450人参与0


十二届国展人物篇

篆书入展

安徽范振海先生书法网络展



书家简介

范振海,1969年生于滁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学院书法院客座教授,南京印社社员,滁州中国传统文化培训基地——博爱文社社长。篆刻初得谢德寿、钱君匋先生传授,91年入百乐斋向韩天衡先生学习书画篆刻多年,2006年至2008年,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师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利明先生。现随半味斋主人项东升先生学习古代文学至今。

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三十余次,2011年度、2012年度被授予“安徽书法发展贡献奖”。

获奖情况如下:

1、全国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佳作奖

2、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优秀奖

3、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    优秀奖

4、全国第三届隶书作品展    优秀奖

5、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

6、“邓石如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优秀奖

7、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    一等奖

8、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优秀奖

9、“西泠印社·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    三等奖

10、“百年西泠·中国印”国际海选    优秀奖

11、“百年西泠·世纪经典·中国印”华南赛区现场    优秀奖

12、第二届建文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优秀奖

13、安徽省首届隶书大展    优秀奖

14、安徽省第三届书法大展    三等奖

15、首届滁州市政府文学艺术奖    一等奖

入展情况如下:

1、第二届“翁同和”书法作品展

2、第五届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3、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大展

4、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

5、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

6、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邀请展

7、全国首届书法临帖

8、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9、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10、全国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11、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

12、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书画展

13、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

14、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

15、全国第三届篆刻大展

16、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二届书画大展

17、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

18、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19、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20、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21、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22、首届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

23、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

24、西泠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展

25、西泠印社首届扇面书法

26、“西泠印社·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

作品欣赏

隶书   120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80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25cmx6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隶书    180cmx82cm   2012年



局部欣赏一

局部欣赏二


篆书条幅 龙门昔日姓名登,年少才华比五陵。时异世艰回首老,共称人品玉壶冰。 良辰尊酒筵,幽室集名贤。雪后花长好,山中春占先。高风三百树,小寿一千年。我企冬心叟,艺林姓氏传。


隶书师古终身联


隶书自作诗《中华复兴梦》条幅


积健为雄,大用外腓

文/郭名高

        大概三年前吧,在一篇剖析展览与隶书创作的文章里,我将范振海的隶书归为复古一路,以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展获奖作品为例,我对其作了简要阐述。那张作品字径太小,图片看不大清楚,论及师法问题,我只是一笔带过,甚至还有舛误。事实上,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作品的形式感。

        因为这副作品,我的脑海里储存了一个书法家,一个符号化的存在。去年十一月,河北美院给我安排了三周书法课,一次聚会,孝龙指着对面的中年男子向众人介绍:这是滁州范振海老师。我定睛端详,那人剑眉乌发,目光柔和,颈上一条围巾,绕两圈,一头垂在胸前,一头搭在肩侧,颇有些民国范儿。因为此前缘故,加之对其印象颇佳,我送一册《心仪秦汉》给范振海。那晚,我去他房里聊天,室内灯光柔和,桌上摊一本极厚的书,又非流行读本,我侧目一瞥,也就估摸出这人的分量。热茶递上来,话匣子就扯得远。

        范振海曾在海上武警某部服役,先受钱君匋影响,再向韩天衡请益,因稻粱谋,步履遍及南北,求学之路遥遥。而其篆刻,亦在重大展赛上表现突出。提及书法,我更想知道此前他5次获奖的备展情况,尤其在形式上,我相信目睹之人,无不驻足揣摩。听他细细道来,辅以笔记本储存的图片,使人慨叹殷殷。想来,北方人的粗犷是难及这般精微和耐性了。

        范振海将书法学习的重心放在汉简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受钱君匋影响最大,初师其迹,再经老先生点拨上溯源头。2006年,范振海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所写汉简得到徐利明教授肯定和鼓励,进而确立了以后的发展方向。此后十年,他在武威竹简《士相见之礼》用功最深,旁及居延木简、楚简帛书,一套十二册的资料,对他而言,犹如烙烧饼,翻来覆去地临习、琢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艺术之高度发轫于技术累积上的精神诉求。范振海以其勤谨、善思掀起习书途中一波又一波高潮:三届青年展,他的作品以武威竹简《士相见之礼》为根基,首尾两端掺以居延木牍章法排布,乍看以为穿越时空,给受众亲切而神秘感;第三届隶书展获奖作品,在章法、形式、用笔、结体诸多方面,对居延汉简探索最多,偶尔几条看似木质疏朗空间,可窥武威竹简些许影子;第二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取法楚简,疏密、参差,古雅、精致,将人的视域拉得很远,宛若置身战国那个风云时代。

        窃以为,复古无外乎三个层面:一在技法上精益求精,二是对形式的模拟或还原,三是精神与技术达成的契合。就前两条论之,范振海已达到一定高度,望其项背而不为过。然而,汉简帛书的存在及材质注定其局限性,如何突破这些羁绊,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自然表达,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思考。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