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张伟杰专访丨五届兰亭得主告诉你:书法有毒,慎入!

2019年04月03日 11:23:154573人参与0

翰墨晋风

访


自我介绍


张伟杰

1987年生,山东东明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兼篆隶委员会秘书长,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菏泽市高层次人才库成员,东明书协副主席



书法作品曾获: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第九届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二等奖

中国书协主办展览优秀奖两次

山东书协主办展览优秀奖七次

其他全国书法展览获奖二十余次

山东书协年度先进个人

九三学社菏泽市委年度先进个人

编辑出版全国中小学《书法教程

书法作品专版刊发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刊物,被多家文博单位和艺术专业机构收藏。




人物访谈



1.张老师您好,作为85后年轻一代书家,可以和我们说说您是如何与书法结缘的吗?

从小喜欢,真正结缘是高中时期,因为好动总喜欢在自习时间偷溜出去打篮球,结果总被班主任抓住痛批,后发现班上有位同学自习也不在教室但不挨批,询问后得知利用自习时间去学书法了,就这样我也变通的去学了书法,最初是利用学书法时间打篮球,呵呵!

后来也就越陷越深,球也少打了,更多的时间就用在书法上了,所以坊间传闻“想坑谁就让他学书法吧”,断然不是虚言。后上大学本科专业学的是书法,毕业考了个中学教师事业编也是教书法,后来借调到省书协帮忙也是日日与书法打交道,所以这辈子估计也离不开书法了,幸运的是一路上遇到了几位对我书法学习和人生成长有知遇之恩的老师,一路上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快乐!


2.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入展并获奖的呢?艺术的创作中,您保持着怎样的心态?

2011年吧!也是摸索了好几年才慢慢找到了点儿道。开始也是比较着急,和大多初学者一样总想找点捷径,后来发现最好的捷径就是静下心深入去研习某家某贴。

就像梁巘《学书论》中所讲“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偭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古往今来,成功的书家无不是“初宗一家,精深有得”后“继采诸美”,最终“自辟门径”而成一家。

所以现在闲暇的时间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看看多写写,也没有以前那种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了,哈哈!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把最充足的精力留给最感兴趣的事物上吧。




3.张老师在2015年一举摘得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您这次获奖心情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生活状态有所改变吗?

算不上获奖,就是入个展,当然兰亭奖入展确实比以往展览入展获奖更令人兴奋,毕竟是被誉为书法界的“最高奖”嘛!

生活,还是照旧,只是多了些别人的赞誉和买字、求字者,那时毕竟年龄小嘛,刚开始听到赞誉还比较矜持,时间久了也听着自然了,不好!年轻人容易飘,慢慢会变得自欺欺人。

原来古人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觉得现在是“各领风骚三两天”,所以过多的赞誉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当然这也是一种成长,摆正好心态,路还长着呢!

4.能给我们说说您创作的思路吗?有着怎样的纠结,什么样的创作状态让您完成当时的作品?

是说的兰亭奖的那件作品吗?说来惭愧,那段时间全力专研隶书,投了两件作品,一件隶书一件行书,名单出来后好多书友询问入展作品图片,我都是发的隶书那件。

直到后来到绍兴看展才发现是那件行书,那件行书是取法颜真卿,参揉了些北碑、苏东坡元素的七言联作品,当时觉得小字、多字是主流,就选择写的大字、少字,大字少字作品最忌平淡。

尤其是对联作品,更要把矛盾制造的既丰富又和谐,所以直接取法颜字的话,字势容易表现力不足,故借鉴了同样取法颜字的苏字的一些取势,大字更需要厚重凝练的点画做支撑,故又运用了一些北碑点画形态,当然也是想取巧吧。

毕竟兰亭奖是高手间的竞争,只能避众锋芒,扬己长处,可有胜算。好像只写了两遍,因为当时没有作为主打反而书写时更为率意自然,所以心无挂碍的状态反而更容易出好作品。

5.您觉得书法学习进入到一定的“瓶颈期”后,应该如何调整呢?

不管做什么,都会有“瓶颈期”。个人来讲,学书法一路走来,总是会出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迷茫,老师会讲到这是要进入“瓶颈期”了,但随着继续的努力和探索总会一个又一个的迈过,但总归会到一个致死都迈不过的“瓶颈”,古往今来,真正醉心于艺术的大师无不带着“瓶颈”的遗憾离开。

每个人的“瓶颈期”都不同,有早有晚,有多有少,有高处不胜寒的“瓶颈”,也有一直门外徘徊的“瓶颈”,有的不太在意反而轻松迈过,有的执拗很深,不能自拔,我也没有很好的心得去调整,主要是要懂得反思、要敢于打破,要反复尝试,也可触及旁类滋养,关键还是心态吧!




6. 人品、学养、技法都为书画家所重视,您是如何看待这三者的关系?

作为纯艺术层面看人品、学养、技法,三者互为影响,没有主次,反而人品更弱化些,更重要是的是技法和学养,扎实的技术功底配上深厚的学识护养必然会事半功倍,但又不全使然,放眼古今中外,每每出现怪才、鬼才似的艺术家无不令人激动,所以说这三者谁决定谁,谁起主导作用不太好讲,似有相联而又似无关联。

但作为中国式艺术评判,人品似乎显得尤为重要,“以人论艺”会不约而同的成为评判艺术水平优劣的潜意识,当然这也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理念分不开的。

传统的品评标准中人品是第一位的,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杨雄的“书,心画也”,赵壹的“书之好丑,在心与手”,项穆的“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傅山的“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朱和羹的“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刘熙载的“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无不诠释人品的重要性。技法与学养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技法需要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一步步提高,实践能出真知,通过实践也会顺其自然的明理,苦工似的训练固然会达到极高的水准。

但真正能成为载入史册、开宗立派的大师则是需要有异于常人的思维和天赋的,然而所谓的这些思维和天赋也不全是与生俱来的,它更需要有深厚的学养做支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来激发,恰到好处的境遇出现,历代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不是这样诞生的。

7.张老师您能谈谈参加国展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吗?

谈到国展创作真没底气,因为我不是国展高手,所以谈经验体会估计也没啥建设性的看法。关于展览,个人体会就是一场没有明确标准却又规则严谨的游戏,玩游戏就得遵守游戏规则,一定要严格按照展览要求来,否则肯定被淘汰。

说到没有明确标准也不是没有标准,和谐的章法构成,扎实的书写技巧,丰富的笔墨表现即可达到入展、获奖的标准,当然这些标准显得有些宽泛,更直白些的话,个人认为当前展览的标准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致广大”,这类作品大多字大量少,气息雄浑沉着,笔墨情趣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二是“尽精微”,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为字小量多,笔触精微细腻,通篇和谐雅致。

三是“寻另类”,即在当次展览中在风格、样式上皆独特、稀有者,且有一定的笔墨功夫,作为展览丰富性的要求入选机率也很高。

当然,还有一部分作者“辟高格”,即追求奇、简、空、灵、趣等“心相”似的作品,但这类作品极容易在竞争中落选,所谓精神层面的高格调作品是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而没有丰厚的人生感悟和对技术的深层研学以及旁类文化艺术的滋养是很难写出那样的作品。

其实展览就像选美,身材匀称者可选,五官精致者可选,别有一番风味者可选,但应不会选择二三十年后还有可能成为风韵犹存者。

所以对于参展者来说就应理清自己的优势在哪,然后把优势最大化就等着运气吧!当然学习书法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参展,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像古人一样,书法就是书写、就是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岂不也是乐事。

8. 对于现在的新人来说,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在参展作品的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什么?

题材、内容尽量格调高雅,文墨相宜吧!在创作题材、内容选择上,我倒建议什么时期的书体尽量选择同时期的文词,这样碑帖文字更容易出现在文词内容中,容易创作。其实只要技术过硬,不写负能量题材内容,写啥都行!

9. 感谢张老师与我们聊了这么多,我再替一些初学者问一个问题,老师您觉得对于初学者,应该怎样练好基本功?

别客气!我觉得只要路子正、方法对,就多写多练多体会,熟能生巧,爱迪生那么有天赋的人还把成功归结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上,我等就不好意思不努力了,哈哈!

作品欣赏






来源:翰墨晋风 公众号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