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各地书展信息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

2019年02月16日 11:08:2511155人参与0

  

赵社英

作者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扶桑访帖小记


      扶桑国者,传说不一,现专指东瀛之日本国。

  艺术无国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已五渡东瀛,与日本交流书艺。实事求是地说,日本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极其特殊感情的国家,因为日本的文化艺术主要来源于中国,这是日本文化界普遍认可的。此次前往日本东京及北海道,主要是参观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中国古代墨迹和拓片真本。作为一个爱好书法之人,能亲眼目睹千年以上的墨宝真迹,心中颇有些激动。

  抛开此前有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缘何借给日本展出这一敏感话题不谈,我只想说说拜观“天下第二行书”的感受。

  日本文化界对此次展览的重视程度,远在一般人的想象之外。据说为了此次展览,日本文化界和展览机构前前后后用时五六年之久。曾记得上回从王羲之到空海——中日法书名迹、汉字假名的联芳竞秀特展,日本文化界前后用了九年时间。如此慎重地对待一项展览,足以说明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顶礼膜拜的程度,可谓是敬畏有加。

  此次展览除主打展品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同时展出的还有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杨凝式《神仙起居帖》和李公麟的《五马图》以及苏、黄、米、蔡,王铎、傅山直至赵之谦等历代大家的墨迹,甚至我从未见过的重要拓片真本,单就一个初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拓本竟有六种以上,着实大开眼界。面对如此众多的重量级国宝,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俗话说,上佳的摹本与影印本皆下真迹一等。当我站在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面前时,此种感受愈发强烈,如爱恋已久的恋人,直想将其紧搂于怀中而不愿再松手,因为“她”是我梦寐以求的真迹!

  时隔1200多年,我仍然能感觉到鲁公当年因痛失亲人而悲愤不已的心境,以及他那奋笔疾书的片刻场景。我甚至在想,那是一个怎样自然书写的场景啊?……鲁公忽闻亲侄阵亡噩耗,皆因“贼臣(拥众)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悲愤之情,顷刻发于毫端,思绪也随之紊乱,一涂再涂。或无书童在旁伺候,墨干自研,粗头乱服而不择笔墨,义愤填膺而难计工拙。此等场景,何时何人可得耶?唯鲁公真卿,悲愤欲绝,挥洒出这千秋一作。

  当代所见,“二王”父子真迹不存,唯留下些许刻本,虽有原迹之貌,然实难觅得原迹之神采,无不遗憾。由是,唐代颜真卿之《祭侄文稿》,不管从何种角度论之,在我眼里,会永远将其视为“天下第一行书”,因为它是世间公认的真迹。






王羲之《大报帖》(摹本) 25.7cm×10.1cm 日本私人藏 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陈金纯

(作者系南京市书协副主席



日本观展感悟


     我研究颜鲁公书法四十余年,2011年曾赴台湾求观鲁公名迹而未得一见,这次刚接到《祭侄文稿》将借日本展出的消息便立即办了签证,并携学子十余人同往。

  客观地讲,这不仅仅是一个鲁公书法的专题展,而是一个中国书法史以及中国书法对日本影响的全方位的回顾展,当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肩并肩站在你面前时,当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米南宫的《元日帖》、苏轼的《李白仙诗卷》等帖一一呈现在你面前时,尤其当将颜鲁公的《王琳墓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帖》等楷书和《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等行草书,按时间顺序一一在你眼前排列时,你几十年的积想、疑虑似乎一下子清晰起来。同时展览中还看到空海、橘逸势、滕原佐理等日本书法前贤的墨迹,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受中国书法影响的清晰轨迹。一个用书法的形式,演绎出的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每一位观众,在书法艺术魅力的感召下,对我们的老祖宗顶礼膜拜。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展览太少了。

  至于《祭侄文稿》的外借会导致有所损坏的顾虑亦大可不必,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外借本有国际惯例以及一整套严密的保管措施,整个展览现场秩序井然,在未进展厅之前就有专人告知不许随意拍照、不许喧哗等若干观展规定,展厅内设有专区拍照。在《祭侄文稿》展厅还有两名专职人员维持秩序,我们这拨人在展品前稍作驻留,就有工作人员低声导引,我们只好重新排队,如此三番。我仔细观察了《祭侄文稿》的品相,负责任地说,《祭侄文稿》保管得非常好,无一丝折痕,色泽明亮、字口清晰,点画的牵丝、墨色的过渡一目了然,甚至好于明清的一部分展品,这还真得感谢《祭侄文稿》的保管人员。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将《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作过比较,王羲之的《兰亭序》虽臻化境,但仍然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技法刻意显露的笔画痕迹,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粗头乱服,毫不经意,从楷书、行书到草书、狂草的过渡天衣无缝,笔墨完全被情感的起伏而裹挟,王羲之的《兰亭序》表达的是个人对生命的感怀,对死生的慨叹,终归只在小我,而颜鲁公的《祭侄文稿》表达的是国仇家恨,个人情怀与国家存亡,血肉交融,血泪迸发。王羲之《兰亭序》如竹林七贤,古琴悠然,小桥流水,颜真卿《祭侄文稿》如生命交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马鸣风萧。王羲之《兰亭序》产生于先,故为第一,非艺术高度之第一,颜真卿《祭侄文稿》成篇在后,非艺术高度之第二,两篇杰作当为双星闪耀,双峰并峙。若非要在他们二人之间分个高低,我想借用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区别较为合适。唐代诗歌总是把李白称为诗仙,而把杜甫誉为诗圣,李白之诗,一如其人,高远蕴藉、纵横捭阖,飘飘乎自有一股仙气,杜甫诗沉郁顿挫、深沉饱满,充满了修齐治平的情怀。反观书坛王羲之与颜真卿,王羲之书风温润典雅、清新脱俗,加上求仙问道,炼丹服食,崇尚道家老庄,自有一股魏晋风流的仙气,称为书仙更为合适,颜真卿书法朴拙雄强,纳古法于新意,加上他刚正立朝、不阿权贵的性格特点,其书风表达出儒家正大厚重的气象,称之为“书圣”更为恰当。至于我个人则更喜欢鲁公一些。





[隋] 龙山公墓志铭 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刘兴无

(作者系湖北省书协教师分会会长)




巅峰伟作 光耀千秋

      严冬时节,纵横千里,东赴扶桑,只为一睹我国之瑰宝——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我心中的偶像。少时练字,即知“学书当学颜”。随着岁月的流逝,更为鲁公那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英雄气节所震撼。无形中平添了对鲁公书法的喜爱之情,更对《祭侄文稿》崇敬有加。

  我已过“耳顺之年”,此次“扶桑访帖”对我而言,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进入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排着曲折迂回的长队,仰望头上那用大红飘带印成的一条条《祭侄文稿》,我沉浸在颜氏家族奋起平叛,却被“孤城围逼”“巢倾卵覆”的悲愤之中。缓步前移,观瞻《祭侄文稿》,又仿佛看到鲁公“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的奋笔疾书。短暂的访帖,已在我生命中定格:再见,颜鲁公;再会,《祭侄文稿》,满门英烈浩气长存,巅峰书作光耀千秋。

 


[东晋] 王献之《地黄汤帖》(唐摹本) 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陈利平

(作者系书法家)




观展有感

      2019年新年伊始,我赴日本东京参观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

  这场展览活动内容丰富,对整个中国书法史进行了简略介绍,值得每个书法爱好者到现场体验。展品中最令人震撼的自然是《祭侄文稿》的真迹,亲眼目睹到真迹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现场观看的时间十分紧张,难以全面品味真迹所展现的高超书法技艺和书家赋予作品的情感,但乌黑的墨迹仍给我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浓黑的墨迹中似有写不尽的男儿气、英雄志,这是平时在读帖临帖中无法感悟到的。这是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 


[日本飞鸟时代] 《金刚场陀罗尼经卷第一》 日本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