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国展专题:国展访谈——郭名高

2018年12月27日 09:15:504351人参与0

国展访谈:郭名高

采访:冯剑星

被访:郭名高


冯:您是什么时候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并走上书法道路的?

郭: 我出生在农村,爱上书法缘于看老先生写字。那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吧,因为喜欢,关注得就多。村上有个民办教师,爱写字,我见他抓了毛笔挥洒自如,心里痒痒地厉害,翻了个描红本,放了学,趴在电视机前,藉了荧屏上散的一些亮光,描呀描。家里没人懂书法,见我痴迷,都说我写的好。逢了来客,父亲喜欢拿着我的描红本给人看。

一日,课间休息,学校有位姓蔡的老师在写标语,我趴在窗台上朝里看,热血沸腾!我见蔡老师将其中一个字描来改去,本来写得挺好,一番描画,反而不美了!他皱了眉头,我就大声喊:老师,字不宜改!

蔡老师抬起头,有些诧异,见是我,招呼我进去,将笔伸过来,让我写!我懵了,我哪行呀!红了脸,摆着手,退了出来。

那之后,我心里使了劲,每次饭前,都会抽半小时写大字,晚上写完作业,练字的时间更长。坚持了几年,字开始好起来。逢了暑假,我就去县城学书法。那时候,家里情况还行,父亲对我很支持。

冯:您认为学习书法的瓶颈期在那里,您是如何克服的?

郭: 学习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只要理念跟得上,方法合理,又肯下功夫,总有收获。问题是理念、方法的获得。一般而言,寻个有水平,有见地的老师,某个层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所谓的瓶颈,却非老师的三言两语可以搞定的。若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我以为最难突破的是入了展,获过奖,加入了中国书协,这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如果说,国展具有导向性,只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又该如何深入?找个老师,上些培训班,面临的问题未必迎刃而解。凭心而论,你所看好的老师,他走的路一定是星光大道吗?!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两年,我不再参加展览。我找了近世书画大师的传记和著作来读,每选一家,必研究作文,他们的品质、理念、方法都将成为我前行的参照。这个阶段,我的精力多用在隶书的学习与研究上,我写了一系列解读当代隶书名家的文章,初衷也在于此。

冯:请谈一谈您临帖的心得体会?您是如何把临帖的营养化为己用的?

郭: 临帖是有阶段性的,初始阶段的形神毕肖是不可或缺的。但临帖的高度不代表创作水准。临帖是一种能力,创作是另一种能力,如何使二者趋于一致,需要从临帖方式上来突破。于此,古人说得较多,共性的东西我就不谈了。我临汉碑,一碑一世界,若置一处,还想使它们和谐,这不同于猴子掰包谷,扔一个拿一个,最终无所获。那么,如何使不同风格的碑帖气息相类?这就需要在临帖时注入共性的东西,比如追求笔法上的统一,线性上或求刚猛或得绵厚,有书写性,需要渗透自己对笔法的理解。换句话讲,这样的临法,已非被动地还原,而是理性的解读。在临的过程中,我们无需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关注重点,这些重点,随着熟练程度的提升,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临汉碑,结字尚可,强调虚实,虚实有度,则看节奏、墨法,以此类推,各个击破。

冯:请谈一下您参加国展创作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郭: 国展培养不了书法大家,但在某个阶段,他为学书者走向成功提供了攻克任务。要参加国展,需要清楚展览导向,人家强调传统,你却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当然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你的作品必须有法度,有师承,在技法层面上有一定的高度;有了这样的前提,还必须清楚游戏规则:既是展览,就不同于文人在斗室里雅玩,二者在展示空间上的差异注定创作方式、手段的不同。一件精致文雅的小品在书房和展厅里展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巨幅长篇,笔墨氤氲,放在展厅里有震撼力,置于茶座,你却嫌它粗俗、浮躁。再者,展览是淘汰制,不是字好就行了。数万件作品在那儿摆着,如何使评委关注了这件而放弃那件,其中的道道多了,说得堂皇些,那是有关心理学、美学、环境、风俗、习惯、风尚乃至运气的大学问,琢磨过的和没琢磨的,其作品命运是大不相同的。

冯: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说到最后比拼的还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积累沉淀。您觉得当今中青年书法家最欠缺的是什么?您觉得自己的作品在参加国展后,您对于书法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哪些改变和突破?

郭: 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只要你肯努力,是可以凭着自己的作品过上不错的日子,正因如此,中青年书法家缺的不是钱,不是才情,而是一份心境,一种态度。我认识的朋友,有的入了不少展,获奖的也有,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有了功成名就的意思,出了不少作品,却越写越俗!事实上,这些人对书法的虔诚远逊于对名利的追逐;对书法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技法层面。

我说过了,国展培养不了优秀的书法家。国展体制催生了时代共识,是一种潮流,与艺术的高度无关。我们若停留在这个层面,整日琢磨着如何入展、获奖,怎样得到某些人的认可,则无异于科举时代的八股取仕,应试让艺术家丢了思想,这是很可怕的。

去年,我关注了一下黄宾虹,老先生30年间作文1100篇,涉及书法、绘画、制墨、收藏诸多领域,学养的积累为其后来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有如此修为者,已寥寥无几,不是才华缺失,而是无暇叩问心灵,滋养情怀。自古书因人传,一个缺乏思想、没故事、没高度的书法家,他的前途是不容乐观的。

我将自己的书房命名“师贤斋”,我愿意踏着先贤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一年来,我的生活更加细致化,哪日作文、授课,哪日临帖写字,何时读书,都有固定的轨迹,我相信,这样坚持走着,路会越来越敞亮的。

2014年10月21日


推荐: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专题: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53

名家书法讲座视频教程,国展内训视频: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27


郭名高先生简介

郭名高,1978年出生于昭陵,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西安惠安中学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西安晚报》《教师报》《陕西日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散文400余篇,出版《郭名高书法散文选》、隶书论文集《心仪秦汉》各一部,策划“当代隶书名家解读”、“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等大型学术活动,并撰书系列评论文章,在书坛引起广泛关注。

郭名高作品

郭名高书法作品

郭名高隶书书法作品

郭名高隶书书法作品

郭名高隶书书法作品

( 郭名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中国书协西部书坛新秀理论班成员 微信 :326768642 电话 :13572979410 )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