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李双阳:草书的最高境界是“写静”

2018年12月25日 15:16:103012人参与0


多年来我对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情有独钟,发乎本心,热爱至深。学习书法自然是不可能从草书开始的,首先要夯实基本功。我是从隶书开始的,通过系统的学习后便上升到篆书,此外我在楷书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有一个观点:“就草书写草书,是写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于其它四体的元素来支撑草书的书写。所以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我把草书的体系慢慢地进行了梳理,让它能够形成以技法为支撑,同时又能够以理念为引领的书写。不冒进,不盲从,既遵循传统的法则,同时又能够融汇自我对草书的理解。我认为草书最高的境界是“写静”,“写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还有在书写中保持一种逸气,追求一种逸境,我称之为“逸草”。一种风格的追求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慢慢地去完善,我相信通过自我的努力与悟化,必然会到达属于自我草书语境的理想高度。

李双阳书杨宾《大瓢偶笔》数则


我最初临习《古诗四帖》,是源于这样一个想法,原本我是写明清大草的,总觉得在写明清大草的时候线条的力度、厚度比较欠缺,所以进行《古诗四帖》的临习,主要着重于解决线条的力度和厚度的问题。出于这样的想法,深入书写之后,我对它的笔法进行了研习,对篆籀绞转笔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临习《古诗四帖》的同时,又加强了篆书和隶书的临习与学习。我认为各书体之间的笔法是相通的,《古诗四帖》的临习能够增强线条的力感与质感的表现和把握,行草书特别是“二王”体系的行草书写中,如果能够强化篆籀笔法的支撑,在展大书写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部分书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草书的理解可能会停留在明清基调上,而没有真正上升到晋唐,这种审美高度与技法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进度与水平的提升。他们在书写中,往往对于一拓直下笔调的把握相对比较好,但是真正把一拓直下、篆籀笔法能够巧妙地运用、渗透,并以此来丰富线条、丰富笔墨,这一点做得还不太尽如人意。所以我希望他们对帖学内部两大笔法体系进行梳理,通过五体兼修,深入临习,这些问题还是会迎刃而解的。

李双阳书八指头陀诗一首


学习大草需要把握书写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技法的完备。到了一定书写高度便对笔墨要有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上升到笔墨的精神高度。没有理解的笔墨我认为都是浅层次的,只有真正理解了草书的笔墨价值和精神内涵,才能够体现出高度与境界。

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意对篆籀笔法的运用与领悟,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之上,让毛笔处于一种凝练的可书写状态。但是对中锋的理解不能片面,要把笔法写活,要做到活学活用。我觉得所谓的“笔笔中锋”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说,我们在相对中锋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把侧锋写好,我认为这样能增强草书笔墨的生命力和渲染力,让线条处于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良好状态。

李双阳书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写好一幅大草作品,要把线条写扎实、结构写空灵,让线条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力感和质感,同时还能在一笔成形中表现出虚实相生的笔墨韵致。线条与笔墨是一方面,章法与结字的能力也必不可少,还有对墨法的运用以及对水墨的调节把握等。我们要懂得所谓的“墨分五色”,我认为墨法也是书法境界升华的一种具象体现,如何把墨法运用到淋漓尽致的状态,大家应该多尝试、多体会。

立足于唐人草书的法度,努力往魏晋高度升华,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从正书元素出发,来提高对草书技法的提升和笔墨精神的解读,要明确我们对于草书的书写必须是建立在晋唐的高度,而且要立足于唐人对草书的理解。我相信当代很多优秀的书家都能够做到在唐人的基础之上往前迈进。对于当代的草书发展,只要能站在唐人法度之上,前途就是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自我的思考与认知,当代书坛必然会走出更多的优秀草书艺术家。


以下插播一条广告: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