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龙友博士:日常书写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要将字帖中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

2018年05月20日 22:15:473258人参与0

龙友博士:日常书写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要将字帖中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


龙友

字镜堂,江西永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家个案研究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南昌市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昌市青联常委、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副主编。曾获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荣宝斋美术馆举办 “三十而立—龙友书法展” 个展。


闲来涂抹:一种书写实践

鏡堂餘事 



龙友.jpg


几分游戏几分真

——我的书写实践

龙友


总想写一些学书经历与具体实践的文字,但每当将要提笔,便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大概是我这条路实在没有什么规律,总是走到哪算哪。大多时候,如王子猷雪夜访戴,毫无准确的规划。细想认识书法的过程,也是难以说清的槃旋反复。对待自己的问题总是徘徊中夹杂着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固执,徘徊而没有计划,形成了自我否定的习惯;而那种近乎病态的执拗却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在很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弃掷笔砚。书法——是我倾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它伴随着许多喜怒哀乐散落在我的生活里。用“今夜纵横今夜醉,几分游戏几分真”来形容我的生活与书写,自认为比较切当。从“业余”到“专业”,从绘画到书法,都像游戏一般,而真正进入游戏的人,通常都能有几分坚持与认真。

执拗的习惯,使我始终不愿意放弃书写中看似微小的东西。往往可以跟一个点或一个折死磕到底,直到旧的积习被替换,并将新形式转化为本能。虽然,深入细节的练习方式并不是新鲜事儿,几乎每一位学书者都要经历许多次这样的过程。而我更多时候,从中找回了自信,我相信通过训练可以解决看似很难的问题,对邱先生“相信训练”的说法深信不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没有机会接触到高清的资料,杂志上的图片成为不可多得的好资源。我把一张高清的《韭花帖》配图视为珙璧,并在它身上花去了一个暑假的时间。百余遍勾摹、临习之后,使自己近乎膨胀地感觉到帖中的每一丝微妙的变化都能看见。现在看来,那时的理解虽然并不充分,但这种经历太过重要,养成了一种习惯:任何一本字帖摆在眼前,总会尽可能地观察细节,甚至斤斤计较,每次观看,都有难得的体会。读大学时,曾数次细读邱先生的《八大山人书法与绘画作品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总是惊叹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每当经过江西师大校园里的显微亭,看着他题写的匾额,总能激起我对“微观”世界的无限遐想。再之后,逐渐接触到更多艺术史家的著作,那些精彩的细节分析总是令人拍案叫绝。细节——就像桃花源的山口,将我们带入那个豁然开朗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可以望见五彩缤纷、纵横交错的宏观景致。最令人欣喜的是,对细节的关注能让人从一件已经十分熟悉的作品中发现新东西,这些发现成为深入下去的起点,我受益于这些发现。

因为对细节观察的偏好,使得七、八年前在故宫博物院的一次观展后,改变了我的整个学书路径。那次在武英殿看到米芾的《韩马帖》真迹,莫名激动,好像每一笔都不想错过,因为对于一位钟情于米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我趴在玻璃柜上足足看了半天,很想尽收眼底,结果却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感受其氛围并记住某些局部。这次近距离的接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为什么今天的书写,字形可以模拟古帖,而笔画的形状及其细微处的感觉却如此不同。像“顿”、“启”、“前”、“阁下”等字,笔画中那血肉丰盈的状态为何在我的笔下毫无踪迹?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书写方式,并对自己的书写产生厌恶。2012年筹划研究生阶段的毕业汇报展时,我试图对书写中“流行”的成分来一次大清洗,尽力呈现有血有肉的笔触,那是当时最大的雄心。现在看来,那次实验当然不算成功;而从观念上来说,确是很重要的胜利。开始真切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着“古今悬隔”的困境,也开始反思自己乃至整个时代的书写方式及对传统的理解,关注古今书写传习模式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学书的“次序”问题。我拒绝所有预设的“创作”,放弃对外在形式的关心,将视线转移到笔触,回到最本质的追求——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临摹。尝试将书写的速度逐渐加快,直到让自己来不及预算字形与章法,常写陌生而艰涩文字内容,尽力使阅读与书写之间产生某种联系。似乎将自身重置到一种“不得不书”的境遇,希冀由此寻找一条效率更高的学书路径,回避那种重复而无意义的机械劳作,从“三千废纸”中解脱出来。当时,作为书法的业余爱好者,刚刚通过“书法”获得了人们的些许信任,却忽然决定要从头开始,这种做法自然有些冒险。但是现在,我可以较为肯定的告诉自己,那种懵懂而带有几分戏谑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成效。

此后,我又试图将这种书写变得更加“日常”,开始回顾自己的“日常书写”,回顾初握毛笔时那种勇敢的态度,我在生活中增加——“书写”——这样一位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新成员。逐渐用毛笔处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硬笔不再是看书、做笔记时的唯一工具。为了使毛笔真正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角色,我模仿古人——用毛笔写着文白混杂的甚至语言混乱的日记。日记的内容稚拙可笑,甚至和书写一样蹩脚不堪,但它真实而有趣,书写与表达之间的障碍逐渐消除。提笔写字,不再有那样的心理压力,书写,不再是“矜庄”之事,反倒从随意涂抹中获得了“游戏”之乐。

那时,还不知道这与“日常书写”这一概念有什么关系,对于邱先生“基底”一说也不甚了解,只有一股热情,促动着我义无反顾地拿毛笔写字。2015年,来到北京,耳濡目染中对日常书写逐渐有了新的感悟,似乎找到了一把重新审视汉字书写史的钥匙,一个新的视角被打开,而对于自己实践的反思也有新的要求——如何改造主观意识较弱的——日常性书写的质量。关于古代书写的传习模式及学书次序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于对自我作进一步反思个改造。当年在武英殿所受到的触动,最终影响了我和我的书写,我常常因为能够在自己的书写中看到几分纯正的气息而欣喜若狂。在使用的过程之中反思自我,反思书写,将率意和不堪的书写暴露在自己的眼前。这种残忍的暴露有时甚至无法接受,但它却是我每一次进步的最佳契机。这是不是可以看成一种对生活和书写的理解和实践?在这些个体实践中,意识到学书次序应有调整,要从漫长的描摹中解脱出来,暂且搁置“创作”意识。将外在的组建转变为由内而外的生长,避免将“人”隔绝在书写之外。

自从接受了书法“创作”这一概念更为严格的界定,我便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词汇。严格来说,我没法保证自己何时进入创作。我只想让自己的手能够更加敏感而灵活,尽量避免固化的运动模式,保证它能顺利完成较高难度的书写动作。将手部的运动作为一项指标,来审视我当前的书写,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做,当然巨大的空间同时存在于差异之中。如果手脑能够更为协调,复杂而自然的书写便开始形成,如果要使情绪进入到书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把这个看成更进一步的目标并努力靠近,那么一定会带来更多欣喜。

我也曾想并尝试用一些自己的、有独创性的内容作为创作的载体,但因为它的不成熟而始终让我感到不安。就像当年学习油画,总是不把基础训练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关心成名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题材,以至于耽误了太多机会。直到现在才略微明白,我们的主要任务并非时常考虑如何构建一件宏大或独特的作品,挖空心思寻找一块无人涉猎的空地;而是不断的回到基础训练,反思“基础”问题,回到自身并完善和改造它。这样,题材始终是外在的,是自我的载体。在郊区的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直接体察到四季的变化,等着梅花的开放,又静静地看着它们飘落。蹲坐下来细看各种小动物和昆虫的行踪,听他们发出的声音;看蚯蚓从地里吐出的泥花的形状,看蚂蚁在暴雨来临前搬家、经冬的秋蝉从干裂的地壳中破土而出;题材无处不在,而我所缺乏的是利用它们的能力。我只好时不时提起毛笔,用平淡的语言写下我所看到的一切,无数次感悟和体验的积累,或许在不经意间给书写注入一丝生气。


                        2018年4月25日

                        于水坡村

                            



给书写注入一丝生气


以下是不佞在生活中随意而作的书稿,大多只作记事之用,或与友朋的往来信息。有时兴起,提笔便写,工拙难计,却大多是真情实感。一天下来,甚至堆满桌案。现呈略可观者,奉君一览,并请斧正。镜堂顿首。



日常书写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要将字帖中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写的时候义无反顾,写完之后细心检查。看诸位的作业大多关心字形,不重视上下贯通,可见都把注意力放到单字去了,这样一来不算很好地落实了我的要求。

不要有压力!

让诸位当做日常书写的训练,不是要增加对书写的神秘感,而是让书写变得更与自己亲近起来。这样一来,平时临帖所得,会更容易吸收到所谓的创作中。没有交作业的要大胆交。


“坐观飞絮已五载,愁看游人生二毛。”

又到京城杨絮纷飞的时节,满城若飞雪。不知不觉已与之相伴五年了,两鬓白发亦从无到有。昨日取下几根作为纪念,因得一句,如右。三月初一日,友记。

给书写注入一丝生气3.jpg


尺寸:26×22cm


晨起,在微信中读到一视频,说九零后及零零后人数相比八零后明显减少。这将对房产及教育产业带来不利影响。想想八零后这一辈真不容易,承上启下,压力山大,若不自强,必将淘汰,成为时代之祭品。三月初二日记。


尺寸:26×22cm





自省有时比自信更重要,而自省的方法却并非人人可以掌握。如果不能正确彻底的自省,往往成为习气的寄身之所。然而,高质量的自省过后所得的自信,其宝贵不言自喻。三月二日凌晨,于含光楼灯下,自警。


尺寸:26×22cm




看似乏善可陈的一天将要过去,看一部并不高明的电影,差点打发了这美好时光。虽然涂抹了几笔水墨,都不成样。好在回家前与承武、佳豪谈几个写字的关键问题,挽救了今天的无聊。所聊的问题,当另文细说。三月二日夜。




尺寸:32×23cm


凌晨

在睡梦中听见

一声惊雷

似乎只有一声

这好像

是来北京第一次听见响雷

它像从天而降

的陨石

掉落到我

的内心



尺寸:32×23cm


我觉得写字回复比打字轻松,不仅促进交流,还练习了笔法,交了作业,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大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试试让书写常态化。




尺寸:26×44cm


两天没有吃晚饭,感觉良好,虽有点饿,但还能接受。看来那么令我不能忘怀的大米也绝非不能舍弃。古人断楼梯读书,为的是超越自己的欲望,沉浸到书中,所谓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乃是至乐。

古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乃是至乐。从形式上而言,(来看)我已然在实践之中。两天没有吃米饭了,虽有些饿,但也逐渐成为习惯,继续加油!



尺寸:54×24cm



香椿芽,是一种奇怪的美食。如同榴莲,爱者入骨,不爱者闻之色变。原在江西时少有吃香椿者也,不知其风味何如。来京后,渐知其味,竟然爱之不舍。每至此季,必大吃一通,臭味也渐而变成香味,万事皆同此理。其本质未尝稍变,变者,在人而已,物之大者正在此。



尺寸:32×23cm



樱子的日记变化很大,从日常的钢笔字模样逐步接近正常的毛笔书写。周晨的《江南好》写的比原来熟练,但最好别写油了。安吉今天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根本的蜕变,继续努力!



建勋兄用笔沉重,此为一长。然结字不古,此为一短。若所作能如大报帖清新简净,则大成可望。

小平兄用笔绵实,无浮薄气,此为可嘉。然气息尚不能贯通,此为眼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平兄及各位关注一下上下字的连贯,不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笔法上。有时候整体感比细节重要。脱离了整体的细节是无效的,先要学会建立起一件作品的框架,再不断加强笔法训练,为其增加内容。这是在课堂上说得十分清楚的,否则日常书写的训练意义何在?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