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丑书展”被撤,难道这是沃兴华必须为美付出的代价?

2018年05月18日 09:59:472668人参与0

“丑书展”被撤,难道这是沃兴华必须为美付出的代价?



近日,书法家沃兴华的一封《致歉信》引起广泛关注,信中称,“原定于5月5日在四川成都的书法展不能举办,只能向大家表示歉意”。

没想到,看似一则稀松平常的通告却掀起了社会各界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时间消息在支持和反对声中发酵,乍有演化成关于中国书法美丑的大辩论。

支持者包括书法圈的许多重量级人物,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正成首先声援,“真没想到四川的书法生态环境如此恶劣!”他越说越生气,义愤填膺地说,“四川书法界无文化、无骨头,何至于此也?”

含泪刻了100方“沃展叫停”的陶刻以寄托悲痛.jpg

书法家曾翔也打抱不平,含泪刻了100方“沃展叫停”的陶刻以寄托悲痛,除此之外,像马啸、崔寒柏等书法家及评论家也从在一定程度表示理解和同情。

而与这些书法家群体相对立的是更多关心书法的群体,他们显得异常激烈,有人说,“这种伪学术伪书法垃圾展根本没有必要办,为四川点赞!”也有人表示,“一群乌合之众,封杀了最好,这是中国书法史的耻辱和悲哀。”

一场没有成功举办的书法展能迎来社会这么广泛地讨论,估计沃兴华本人也始料未及。

那么好好地一场展览怎么就这样被叫停了,四川书法网给出的官方解释为因主办单位四川省博物院展厅档期原因暂不举办,但档期都是提前拍好的,怎么就突然不合适了呢?

比对四川省书协前后的一些人事变动,不难看出端倪——就在沃兴华致歉的前十天,4月14号四川省书协举办了换届选举了,原书协主席何应辉下台,一位叫代跃的新主席走马上任了。

这样的结局到底是传统书法对丑书的打压还是书协新旧势力的另一种对抗,外人自然不得而知!



但是由此引出的关于书法美与丑的重要课题显然是值得深思,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本次争论旋涡的主人公——沃兴华。

许多人都知道沃兴华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的重大展览并获奖。

更重要的是他先后出版《敦煌书法艺术》、《从临摹到创作》、《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等著作,可以说一位在书法理论和实践都成果颇丰的重量级学者。

查阅其早期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线条扎实,他临写的二王、米芾以及褚遂良等古代著名书法家法帖都颇具风味。

那么这奇怪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学者难道精神失常,突然写出许多人都不能欣赏的“丑书”?

很显然,他的精神不但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思维活跃,对于艺术的激情和思考与日俱增。

要想搞清楚“不好好写字”的真实原因,我想还是得要从其理论中查寻,从沃兴华早期《论结题》的文章可以看出,他认为,“结体具有双重身份,相对点画而言,它是一个整体;相对章法而言,它又是一个局部。”

因此,他提出“对书法的造型也有两种要求,当它作为整体时,要求统一、平衡和完整;当它作为局部时,要求不统一、不平衡和不完整。”

这种理论很显然是源自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康定斯基《论艺术精神》中“点、线、面”一章所提出的“和谐——冲突”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整体和谐来源于复杂的冲突。”基于这种认同,沃兴华认为,“任何事物的内在关系越协调,独立性就越强!书法也是如此,当结体作为章法的局部来考虑时,要有意使它不完整。”

于是当用西方理论对中国书法的解构下,沃兴华的美学实践便变得越来越疯狂,在书法爱好者和普通群众看来他的字写得越来越不像字。

“整个书法几乎支离破碎,完全就是不懂书法的小孩子在那里任意涂鸦。


不过,如果根据沃兴华的理论而言,他的创新并没有超越认知,一直在这种认识之下墨守成规,进行着各种的探索。

而持有共同变革信仰,并极具创新意识的曾翔在《书法报》嚎呼,“大师就在身边,你却视而不见!”

也难怪天津著名书家孙伯翔也说,“沃兴华已经到我家来会商书法,他很尊敬我,实际上他的本领比我大。他临的《铁山摩崖》了不得。

他如今是故意寻求自己的工具,有些地还不太成熟,但这只是个进程,还没有定型,细看沃兴华书法的线条,满是涩笔,不飘,含金量十分高。”

这种尝试显然是值得敬佩的,因为这种不定型充满了对自我审美的挑战,也充满了对大众认知的挑战。

最终在新的尝试中全身而退并能取得成功的人显然是万中无一,从这方面说,艺术可以说是风险最高的事业。

沃兴华书法.jpg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平时经常畅谈“真善美”,须知道真理是有严格的标准,为善也有集体的共识,而对于这个美的认识,经常是千人千面,于是环肥燕瘦、各持己见,一千个人心中生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当一个艺术家想要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他必须是对先前艺术的一种反拨,于是当艺术超越于时代,每个艺术家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有的人一辈子奉献给艺术或许最后穷困潦倒,最终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谈家庭幸福和人生美满,比如后印象派的大师塞尚、梵高;

有的人取得了艺术阶段上的成功,但是慢慢地被商业绑架,从此进入了天花板难以自拔,比如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达利;

还有的人摘得艺术上的皇冠,但是保持着对未知的探索并不断改进画风,却惨遭大众的遗弃,孤独终老,比如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

李可染曾经说过,艺术要用最大的力打进去,然后再用最大的力打出去,不幸的是少数的天才才能走进走出,而不少人只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走进去了,大多数人连进都进不去。

就比如时下盛行的田蕴章、田英章两兄弟,他们一辈子钻研欧楷,现在取得很大的商业成功,可是呢,书法一看还是没有逃脱欧阳询的影子,如果再过五十年后人来评说他们估计就是不过是清代的黄自元。

这种结局对于无数一生追求艺术的人而言是残酷而让人沮丧的,大多数人最终将被时间抛弃,作品和身体一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



再看看时下众多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们显然属于书法群体的相对胜出者,然而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不过是临写古代某家比较出众而已。

艺术家最后没有自我风貌终将被遗弃,不论你写的和王羲之多像,哪怕是一比一复制王羲之的字也无济于事,毕竟王羲之在那个时代是最有作为的创造者,而你不过是描摹者。

就好像布鲁诺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惨被烧死,而现在这样的常识连小孩子都知道,如果这时你还只是有如此的认识,却希望名垂青史显然是痴人说梦。

然而,艺术的创新不可谓不难,因为应该如何创新没有人知道,当你将一个帖临写的惟妙惟肖,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终生的永恒话题。

之所以这么难主要是没有了参照,以前大众欣赏的基础方式就是看是否均匀、对称,进一步的欣赏方式是了解古代法帖的基础对比是否写得足够像,但是当失去了这个参考,你说应该怎么办?

沃兴华书法.jpg

就好像做一道题,却没有正确答案,这种痛苦却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必须承受的命运之重。

早期西方的绘画艺术都是模仿自然,达芬奇就说过,“我是自然的儿子”,但是当照相机被发明,你几十年的功力可能只需要别人几天,到了今天人手一部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在瞬间复制自然,那么这时候绘画的意义又何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绘画逐渐衍生新的流派,这就是以马奈、莫奈、高更等人为代表闻名遐迩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何为印象派?

在传统画家看来,“这不就是凭着印象画画”,或许达芬奇在世也会感叹,“这画根本就没画完。”



因此,当印象派诞生之际,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评论家和艺术家群体而攻之,正如今天大众对沃兴华的攻击一样。

然而这两攻击又有不同,西方长期以来,从贵族到后来的中产阶级对美有较高的欣赏能力,因此在梵高死不久,他的画很快就得到认可,并且一再拍卖出绘画历史的天价;

而中国民众一直缺乏美的教育,很多人根本没有美的实践,他们对于画的欣赏就看像不像,对于书法的欣赏就是将内容读一遍,如果恰好写得草书,则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说什么。

沃兴华书法.jpg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他当前还是按照摩崖、碑版亦步亦趋的临写,可是看到他的字,即便是很多学过书法很多年的人都频频摇头,有人竟然也指责,“这也能获兰亭奖?”

还没有创造就面对这么大对于美的挑战,真到了自出机杼的时候那么类似对沃兴华的攻击估计在所难免。

我对沃兴华的书法也并不是完全能理解,但是他的这种探索精神由衷让人佩服,他当然可以写一些漂亮字哗众取宠。

以他的社会地位这样来做显然也活得更加滋润,但是他遵循自我,敢于另辟蹊径,因此值得尊敬。

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对于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其实大众并不愚蠢,只是反应慢,如果一件艺术品始终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自然难以为继。

所以,请给理想一点时间,虽然在艺术的答卷上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幸亏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阅卷老师——

这就是时间,或许她没有那么温柔、或许她非常无情,但是她却是最公平的。

于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走进熔炉,接受考验!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