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正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中央党校讲座全文)

2018年04月27日 01:04:3435546人参与0


 刘正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中央党校讲座全文)

 

4月3日,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包商银行主办,内蒙古墨潮书画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书写新思想鼓舞新征程—宣传弘扬党的十九大精神作品邀请展”在中央党校档案馆开幕,在此次展览开幕式上,刘正成先生还向中央党校图书馆捐赠《中国书法全集》(1套71卷)、《书法艺术概论》(10本)。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jpg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委员黄宪起为刘正成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4月10日,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先生前往中央党校,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工人员讲解《中国书法审美》,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和教职工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精神文化的盛宴。

 

刘正成先生以《中国书法审美》为主题,从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角度,分别从视觉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谈《书法的审美》,整个讲座过程中通过PPT图文演示,深入浅出,生动细致从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讲书法的视觉形式特征,从自然联想、拟人风格和兼论其人生平等谈书法所体现的精神境界,从文化核心、三大行书经典价值、民族文化图腾的意义,全面的讲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突出作用。更进一步的增进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增进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学习书法,提高书法审美、提高艺术修养,开辟了学习、鉴赏和创作的新思路。这两个讲座在听众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深感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

(讲座全文)

 

刘正成 


地点:中央党校

时间:2018.4.10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jpg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jpg

 

中国书法审美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个命题我写了一本书叫《书法艺术概论》,今天我要在一个半小时把这个问题讲出来很难的,如果我讲的太专业,各位可能不熟悉。如果我讲的太浅,各位都是学者型官员,都是高学历的领导同志,怎么把书法的学问讲到恰到好处,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所以我是接受这么一个考试和挑战。欢迎大家多多指正。
 
绪言:讲书学比讲红学难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jpg

 

讲书学比讲红学难。这句话是中国最著名的红学家,书法专家周汝昌先生跟我讨论书法候说的。
 
大概2002年8月,我到周汝昌先生家里采谈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说讲书学比讲红学难。为什么呢?一件作品说他美,哪里的美?是那个形、还是那个意?当我们发出“真好”的感叹时,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噢,这是美学、审美感受问题。
 
当你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你在说好的时候,你要说好在什么地方。但如果我要问一句,要把这些说得更具体一些,就很难展开了。所以,研究《红楼梦》,还有字句、典故、情节可供我们捉摸,但研究书法我们从哪里入手?显然要困难得多。周汝昌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在中华文化品格层次上要更高。
 
这个论断也很重要。我们所有书法理论家要这样认识书学问题。后来,我把我跟周汝昌先生的对话发表明用的标题就是《讲书学比红学难——书法的中国文化品格层次上要更高》。

今天我在中央党校和大家谈书法,我曾经有顾虑,但是回顾了历史,我们历代的政治家都有跟书法家交流。梁武帝和陶宏景进就论书,唐太宗与虞世南褚遂良论书,唐穆宗与柳公权论书,乾隆皇帝和张照论书,毛主席和谢无量、马一浮、郭沫若也有很多次论书都是留在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篇章。可见这个问题是雅俗共享,可以在普通的爱好者中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在文化界政界最高的层次谈论这个话题。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在讲课之前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就是我谈话的主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想这也是我刚才举的一代的政治家为什么谈书法,为什么谈文化,它的立足点在这个地方。
 
我最近几年经常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我和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的专家学者讲书法,我是书法家,他们就对我很尊重。因为我所主编的《中国书地法全集》在大英图书馆目录中。书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怎么写字才能成为艺术呢,我要这个问题说清楚。另外要让他们真的懂得书法,然后才能懂得中国的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这就是说清楚、听明白,所以书法审美有这个双向的要求。
 
我在谈书法审美的时候就自己构思了一个讲课的层次,把我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来谈。
 
一、视觉层面上的审美

 
第一个层次就是书法的视觉层次。书法的点画。也就是笔法、章法、结构,这是书法的形式结构三个主要的结构部分。如果不把视觉的特点掌握好,就很难进入书法更深的审美层次。
 
1、结字与字体演进

书法结字与字体演进

 

结字就是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一个意识发展的过程。我们看书法,首先要明白它有哪几种书体?每一种书体在什么历史环境当中形成和发展的?
 
秦以前,先秦或者是远古历史中形成的书法,也就是篆书。篆书在发展中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到东汉五百年的时间变化中形成了隶书。东晋以后形成了楷书和行书。中国古来是书分三体。所以在这四个阶段里面同时又伴随着铭石书,章程书和行押书;西方的文字也是书分三体。比如说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分圣书体、僧侣体和世俗体。圣书体就是规范的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僧侣体就是官方文书,因为宗教是代替政治,他们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世俗体就是普通的人所写的草体。中国也是这样,比如,篆书有草篆,隶书有草隶,楷书有行书和草书的写法。这是大体的几种书体。所以你看书法作品第一个要欣赏它是什么样的书体,然后按照这个书体再进入它的层次。
 
篆书审美规范:篆贵婉而通

篆书审美规范:篆贵婉而通

我先讲大篆,草篆。这是大篆和简牍,中国近代,特别是清代之前写篆书都是规范的大篆、小篆,如果你们看到这种简牍中比较潦草的篆书就会很奇怪,但是当现在考古学出现的一批新的资料出现以后,你再去看就不会觉得奇怪。所以,你没看到简牍中的篆书,你就会觉得这以是在乱写,现在你可能明白了,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书法受到现代考古学的影响。

 

书体演变一,小篆与草篆

 

什么叫小篆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时有三四十种文字,归纳成八种字体,其中一种铭石书就是小篆。与小篆同时这就是草篆,也篆书的草写。所以你要看到这种篆书和这种篆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标准的铭石书,就跟现在人民日报的印刷体一样,行押书就是平时大家的手写体。所以这两种为什么都叫篆书,大家就不奇怪了。


篆书的审美规范

篆书的结构美我们怎么看呢?唐代孙过庭讲“篆贵婉而通”,什么意思呢?就是婉转、圆转的意思。就是它的笔画没有任何停滞。所以你看篆书线条都是圆转的,而中间没有阻塞,没有停顿,就是这种书体的基本的审美规范。
 
隶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隶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鲁孝王刻石》隶书跟我们标准看见的印刷体有点不一样,我们把形成标准艺术之前形成的带着篆书味道的字体的书法称为古隶。历代书法研究不太注意这个演变过程中的书体,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欣赏书法作品,就要注意它就是写的体是变化过程中间的书法,所以我们不要刻板的用东汉末年的规范的隶书来看。东汉末年形成的标准隶书,也就是铭石书是我们从东汉以来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标准的写法。但是这个写法是铭石书,它是印刷体,不是平常人民写的书法。
 
汉简是最近一百年才发现的,在一千九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间没有看见手写的隶书是什么样,所以我们那时候写的隶书都是这种规范写出来的,一点一画的模拟出来的。现在我们在最近一百年发现了汉简,才知道当时的人们的手写体是什么样。


隶书的审美规范


隶书的审美规范是什么呢?孙过庭说的“隶欲精而密”,什么叫“精”呢,精就是它的点画有规范性,每个点画都是蚕头雁尾都是很标准,很精致。“密”是所有的字都是很紧凑,排的很茂密。这就是隶书所要求的审美规范。


来源: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




章草的审美规范:章务简而便

章草的审美规范:章务简而便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就是隶书时代的草书,我们现在叫做章草,当时流行这个书体是在汉章帝时期,所以叫章草。实际也就是我们写奏章、文章的书体。这种书体孙过庭也给它确定了审美规范,这种书体怎么好呢?叫做“章务简而便”,什么叫简便呢?“简”就是极大的压缩它的笔画所以叫简。“便”就是它是顺着你笔锋的走向把它书写出来,没有特别的左右冲折,左右笔触拔捻,它就是简而便,给人一个流美的感觉,这是对章草的要求。


隶(楷)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隶(楷)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书体演变,楷与今草书

书体的演变,唐楷与狂草书

 

东汉末年,书法从隶书演变成楷书,从钟繇发展了一百五十年到了王羲之,王羲之是楷书的集大成者。从此王羲之就兼收了书体演变的历史,所以我们今天称为书圣,这是原因之一。他之后书体再也没有发生变化了。楷书结束了书体的演变。所以王羲之称为书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创造了用“永字八法”,确定了楷书的八种笔划。就像我们音乐里面八度音阶和七度音阶,演变成千千万万的笔墨的状态。
 
唐楷的抄写体是什么呢?就是形成了狂草,这也是颜真卿的《多宝塔》,这是怀素的《自叙帖》,他们都是唐代的作品,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草书。这个草书,像怀素这样的草书,我刚才看章草就不太一样,这就是纯艺术表现的书法作品了。

 

书体的演变,行书与行草

书体的演变,行书与行草2

 

隶书在王羲之的时代称为今隶,隶书和楷书的审美要求是什么呢?我就把它对隶书的要求演绎到楷书的中间,也是“隶务精而密”,“精”就是它的点画很精致,“密”就是它处理笔画的时候像柳公权,密,和中间的协调对称,比例都是非常精密的,以精和密。精密是一个词组。所以唐楷是我们写楷书的一个典范,它非常精密。如果楷书写的松松垮垮的,当然就不符合审美要求。

 

草书审美规范:草贵流而畅

草书审美规范:草贵流而畅

 

书体演进到楷书之后,为了方便一般的书写,形成了行书和草书。这就是我给大家看的书体演变中间的经典之作,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东坡的行书《江上帖》,米芾的《箧中帖》都行草。行草就是行书中间也有草书的写法,称为行草。我们今天写行草的多,写行草比写草书的多。
 

草书的审美规范是什么呢?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为什么审美觉得草书好呢?必须有熟练的草书书写方法,才能实现它的流畅。草书就不是像章草或者是其他行书,它要求流畅,这是一般性的要求,也是一个终极要求,如果你的草书没有流畅的感觉,这个草书的品格就不高。

 

书体演进论:结字为先
 
结构为什么放在前面来说这个问题呢?启功先生有一个看法,他说书体演进的结论是:结字为先。我们写书法先要掌握极致,他说“乃知结字所关,尤甚于用笔也,结字为先,是对初学的人为宜。”我为什么先讲结构呢?启功先生说初学书法的人首先是要掌握结构,今天我们搞书法,哪怕你做硬笔书法,你把结构写好了,你这个字基本就站起来了。所以启功先生讲的,是结构重要还是用笔重要呢必然有很多讨论,启功先生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初学书法的人首先懂得结构。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5).jpg

刚才我讲了几种书体的结构,而每一种书体又是有写法的,大家知道结构之美有这么多名目,不同的名目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结构美。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5).jpg

 

唐代因为讲究精密,讲究技术,所以有各种各样结构的方法。比如说王羲之有永字八法,欧阳询有36法,这36法都是结构字的方法,每一种都是结构中间的方法。我简单举几个例子让大家去认识这个问题。
 
字体结构美举例:左右结构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6).jpg


我讲这三组字都是左右结构,我们字有左中右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各种结构,我讲的是左右结构。
 
第一组叫做左低右高,左右两个部首组成的,为什么要把右边的写的高,左边的写的低呢?大家要注意,你不能把左右结构写成,像这个字就不能写成平的,必须把右边写高,左边写低。为什么右边要写高,左边要写低呢?我也讲不出道理,必须通过你艺术的感觉,视觉的审美,无法进行量化。如果艺术能量化,那就不是艺术了。但是你要体会碰到这种字的时候,为什么右边要高,左边要低呢。
 
左边要高,右边要低。所以我给大家看的结构中间,提醒大家要注意这种微妙变化之处。为什么这个何字人旁要写高一点,口字要低一点。刚才是左低右高,现在是左高右低,这就是结构视觉给你形成审美的一种习惯。
 
第二种上高下底,上面高,下面要低。第三种左高右低,第四种上高下地。我们临帖,看这个字就要分析,这个字左右结构我们要怎么解构,有的字你得死记。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的东西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字体结构六美

 

字体结构六美
 
一、端正平稳之美:中
二、均衡对称之美:帝
三、疏密匀称之美:張
四、迎让避就之美:额
五、主次分明之美:山
六、形态变幻之美:之
 
再举几个简单的字大家看一下。比如说这个“中”字,中字要求怎么结构呢?端正平稳之美,中间的那一划你不能靠右,也不能靠左,就必须端正。中间的扁口要写的平平的,不能左高右低这样写,或者右高左低,那种字就实现了端正平稳之美。

“帝“字要掌握均衡对称之美。“帝”字从这一画开始下来,两边绝对是一样的,这个达到了均衡对称。
 
“张”字给大家举了一下,疏密匀称。弓字比较疏,长字比较密,但是要很好的摆置出来。弓字在左边大概占了五分之二的位置,长字占了五分之三,实现了疏密匀称。
 
再看“额”字,两个字显得不稳定,你就要应让避就之美。额字左边是一个客字,上面的这个是一捺,你就不能写成一捺,要写成一点,避开这边这个页字,叫避让。如果你按照客字来写的话,两个字就分开了,失去结构的关系了。

“山”字怎么写呢,叫做主次分明之美。大家看山字有三竖,这三竖不能写的一样长,中间比较长,是主笔,两边的竖比较短一点,叫主次分明之美。你把三画写的一样,就没有主次审美的感觉了。

“之”字怎么写,形态变幻之美。之字形态特别不稳定,王羲之的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中间有21个“之”字,没有一个“之”字是相同的。王羲之为什么叫书圣呢,如果王羲之曾经写了初稿,回去抄了一遍,抄了很多遍都不行,还是这个好。这个里面他没有想到我要把21个“之”字写的不一样,他就是自然的非理性的表达这种美,非常自然。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18).jpg

 

2、用笔与用笔之变
 
视觉审美的第二个问题,用笔与用笔之变。什么叫用笔呢?就是我们怎么写这个点画。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有一个结论叫做“用笔千古不易”,他这个结论和启功先生恰恰是相反的。相反我认为它在某一个环境下又是相同的。“用笔千古不易”实际上是书法用笔的终极结论,不是初学者的结论。我觉得初学者的结论,启功先生说的“结字为先”是正确的。终极的审美是赵孟頫他讲的对。为什么呢?他做了一个《兰亭十三跋》,这是他得到一本《兰亭》的刻帖,在福州坐船到北京任职的路程当中,大概要走两个多月,每天在上面看帖,做了十三个跋。后来这个册子就烧掉了,剩下那个残本,但是中间找了这几个字。“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千古不易”怎么理解呢?就是用笔最重要,就是同样一个点,你怎么写它是最重要的。结构经常在发生变化,而用笔的关注点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要寻找书法的美,除了书法的结构以外,就要看它的点画是怎么书写的。“千古不易”讲到笔法的变化,书法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一种书体其实有不同的笔法,所以所谓千古不变是发展中的变化,这个一定要看到,比较正确的理解赵孟頫这句话。

 

变是变的什么呢?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随着书体的演变,作品幅面大小的演变,特别是文人书法使用毛笔工笔的改变,笔法因之而改变。大家注意看,今天我们看作品是挂轴,但是我们拿到手上看书很多是刻帖,字有大小,点画就不一样,用的笔法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我们看笔法的时候一定要从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它的笔画。
 
(1) 篆书:中锋用笔与圆形结字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0).jpg

 

比如说篆书,篆书是中锋用笔圆形结字。圆形,篆贵婉而通,这个笔法就是这个要求。中锋就是笔在锋的中间。结构是圆的,就是婉转的圆。这一笔要怎么写,要保持中锋的时候,起笔的时候要调一下,无往不回,就是要把笔锋调到笔法的中间。到这儿要收这个笔的时候又回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中锋的笔法。
 
中锋笔法在我们开始练书法的时候很重要,它就是我们最初的篆书所形成的笔画。但是这个篆书是小篆,大篆,这不是其他简竹上面的笔法。就是中锋,中锋横竖运笔的示意图,我们写中锋的时候怎么样写中锋,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掌握。怎么调试笔尖,笔尽旋转,调整笔尖在笔画的中间写出中锋。把笔锋调到笔画的中间就写中峰,如果你不调,拐弯的就不圆了,就会写出侧峰。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1).jpg

 

笔法虽然很难,但是我们用物理学的方法给大家示范,其实它也很简单。笔法古人讲笔法是最要紧的,一个人的字写的好,笔法是他一生的追求,而且不轻易示人。就是不当中写字给大家看,我今天要当着大家的面写一个,我觉得没有什么秘密。
 

篆书的一种基本笔法

篆书的基本笔法就是中锋圆转,篆书的书写就用圆转成了保持中锋的书写。我们要临帖,如果你喜欢篆书,掌握这种笔法,这个叫绞转。怎么实时的把笔轻轻的绞下,把笔锋朝中间,字就写的比较婉转、圆润。
 
(2)隶书:侧锋用笔与方形结字

 

隶书:侧锋用笔与方形结字

 

到了隶书的发展,就是篆书到了第二个阶段,隶书的时候,出现了有两三种笔法。什么笔法呢?这就是蚕头雁尾,就是它的起笔像蚕的头,雁的尾。因为它是经过收笔之后写出来的。这个要挑起来,用侧锋来写出尖角。所以这个字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侧锋了,侧锋并不是败笔,是在圆转中情况下发展的第二种、第三种书法。我们不能说写字不能用侧锋,侧锋是书法发展第二个阶段。就是篆书中锋,隶书有侧锋。这就是隶书标准的,蚕头,这是雁尾,形成了有两三种以上的笔法。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6).jpg

 

侧锋是怎么写的呢?这种笔法的笔锋位于点画侧面的笔法才是侧锋,这样侧锋才能写出这种尖角出来。中锋就写不出这个圭角。所以我们现在隶书中间翘起来的雁尾就是侧锋写出来的,我们书法也是这样的。所以非常神秘的笔法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物理学的运动原理。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4).jpg

我们要注意这个笔法,刚才看到大家注意,为什么这个要左高右低,这个要左低右高。我就举个例子,看笔法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同一种笔法要分化。每一个分化在每一个不同的字里面形态是不一样的。齐头的横,这个横开始是上翘下方横。同样是横笔,两种写法。粗腰横,细腰横。为什么有粗腰横,为什么这里是细腰横呢?一定和其他笔画的搭配中间,正好这个是最标准的搭配。所以我们看横的笔法,我随便举出来就好几种。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同一种笔法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形态,这就是我们研究笔法审美的深入的各种境界。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7).jpg


所以我要纠正以前老师教的观念,他说万毫齐力笔在中行,就意味中锋才是唯一的真理。其实不然,没有侧锋,便没有书法艺术的辉煌表现,没有蚕头雁尾就没有隶书。方块字的形成是文字与书法双重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文字为什么叫做汉字呢?就是汉代形成了方块字,所以我们现在还叫汉字,不是汉族的字,是汉代那个时候形成了方块字。方块字就便于排列整合,便于阅读。在这之前字的排列是不整齐的,四面八方,摇摇晃晃,朝四面八方写的。到了汉代之后形成了方块字,方块字后来我们成了合字印刷,到了今天使用我们还叫汉字。所以就是汉代从篆书到隶书,到字变成了以方形为主。这个方形不仅规定了内部的结构,也规定了别的字的结构。
 
(3)行楷书:“永”字八法示意图



行楷书:“永”字八法示意图

行楷书:“永”字八法示意图



行楷书的八种笔法,刚才大家讲隶书,叫做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就像八个音阶,侧、勒、策、掠、趯、啄、磔、努,这八种笔法就像八个音阶一样,演变成书法艺术千奇百怪的形态。行楷书的八法与隶书的比较看一下,当然是隶书的笔法比篆书的笔法更复杂了。同样我看这个点画形态怎么样表现书法家的情绪。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8).jpg

 

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这是王羲之的楷书,都写的相同的“气清”,但是他用的点画的不同。而这个行书它的点画不一样,就给人一个动态的感觉。这个字用楷书的写法,变成一种静态的感觉。这就是给人联想,它给你形成了视觉方面的心理联想。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29).jpg


行楷书的笔法比较,中锋和侧锋的比较,这个草书以侧锋为主,两个“当”字的对比,这两个字就不同了。这个用侧锋特别多,这个用中锋比较多,虽然是同一个字,因为书体不一样,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中锋的笔法我刚才讲了,就是绞转,圆转以绞转,拿笔圆转,沿动笔杆成为绞转,就是中锋的方法。侧锋的方法是什么呢?叫提按,如果笔锋的圆转和绞转是笔杆的水平云的话,那提按,就是按下去,再提起来。按下去以后有一个头,提起来它收缩了,再按下去,叫做提按。提按就是笔杆上下运动,垂直运动。一个是水平运动,一个是垂直运动。所有的笔法就讲完了。所有的字也是在这种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中间完成的。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2).jpg


 

 

把笔法的理论讲完了,但是人的手背和大脑的融合以后,怎么指挥,什么样的水平旋转,什么样的垂直运动,那就需要你长期的训练。这个训练就是手和脑的训练,就是你想着什么,它能表现出来。甚至它表现的时候,你都还没有想出来,它已经表现了。比如在座很多是军人,大家都有经验,打步枪要仔细的瞄准,打手枪大部分就不瞄准,瞄准反而打不准,是根据他的经验,那个就打上了。所以我们在运用笔法的时候,有一种笔法是通过我们大脑指挥的,有一种笔法是通过我们感觉的,非理性表达出来的。包括我们写小说也是这样的,小说不是有意识流吗,意识流并不是先设计,到这个地方就出现了,这是称为非理性的美。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3).jpg

 

 

 

中转和绞转这个点画怎么表现呢?提按并用,张应用与怀素写的同样的“动”两个字比较,右边的“动”姿媚爽畅,他写的痛快。左边的就是浑厚遒劲。虽然相同的字,你用的侧锋、中锋的比例不一样,它呈现的审美效果,这种字是遒劲浑厚,这种字是体现姿爽畅。姿媚就是表情很多,就是姿媚,姿态。左边草书中锋比较多,右边草书侧锋比较多,中锋致动或者侧锋致动,形成这种字更有动感,这种字稍微更沉着一些。笔法就能够带给你一种审美不同的感觉,这是笔法所表现出来的。所以赵孟頫说笔法很重要就在这个地方。

 

 

 

 

 

用笔之变、风格审美就有古质和今姸之说,中锋教绞转审美称之遒劲,侧锋体验是姿媚,姿态很多。一个是骨,行姿稳重,姿媚就是表态很多。

 

 

 

 

 

 

结论:书法艺术技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书法艺术技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我归纳一下我一章讲的过程,通过书法艺术技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篆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第二阶段发展到隶书,隶书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了楷书。古楷到今楷又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王羲之的完成,就是这么一个发展的历程。
 
3、章法与作品幅式
 

刚才讲了字的结构,这个字的结构点画怎么写。第三个问题是字和字怎么组合起来,这就叫章法。我认识这个字了,也能写这个字了,就像这个词和这个词怎么组合起来,这叫章法。我怎么把这一组字摆到纸上去,这就是文章,章的意思。这就是我们行市审美的第三个要素,除了结字、用笔,这个就是很重要了。
 
(1) 文人书法前的作品形态
 
不同幅度的作品有不同的章法布摆,就像我们写文章中间有争论文,有抒情文,有小说,有散文,不同的文体,就是我们书法中间的章法,叫做文章之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字是写在纸上,但是在中国书法将近一万年的历史,写在纸上的历史最多只有两千年。之前不是写在平面上的,就是岩画,写到符上,五千年左右的山西临汾上面的陶壶上面的,写到盘里面《散氏盘》,《史墙盘》上面的文字,它不是一个平面。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39).jpg


石鼓文是周宣王记录他的历史功绩和行为的刻出来的文字。但是这个东西怎么成了一个窝呢?这是周宣王他的东西在我们宝鸡的地方,农民就把它开发成一个舂粮食的队窝,这儿有一个窝。原来是作为一个柱础一样,上面放着柱子的。现在变成一个队窝,变成家里生活用具。后来发现之后,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仓库里面放着,叫做石鼓。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0).jpg


山东经石峪刻的《金刚经》,也不是平面书写的。所以我们在考虑章法的时候,因为它的载体不一样,在这个地方怎么书写这个文字。这个经石峪很大,好多亩地,中间什么样的字摆成什么样子,那个章法,我就不讲了。这个我还缺乏研究,这个多变的、复杂性的怎么去结构它的。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1).jpg


写在竹简上,字中间有间隔距离,左右就不管了。开始出现平面空间,就是在很小的狭窄的空间书写。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2).jpg

帛书写在一种纤维上的作品,这个作品大了,逐渐形成我们用纸来书写的平面空间了。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3).jpg


三体石经是东汉末年我们的规范学者们用字的规范,就刻了三体石经在太学的墙壁上,大家以后不能乱写,全部按照这个方法来写字。当然这是平面空间,这是今天平面作品开始出现的状态。
 
(2) 文人书法把玩作品形态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44).jpg


公元300年到500年,就是距离现在1700年左右,出现了文人书法,就是用纸张书写的时代。而王羲之为什么叫书圣呢?前面说他结束了书体的演变,知道这个字是谁写的,创作主体形成了。以前的书写作品写在什么地方,没有留名字的,因为这个人不重要,他是记录这个事情的。而王羲之开创的文人书法出现了,距离今天1700年的文人书法。这个文人书法什么特点呢?有创作主体的表现,这个作品跟作者有关系了,一个人写一封信,写一首诗,或者写的文章,表达他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在他同时代,就是文学的自觉,南北朝出现了文学的自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学要表达自己了,不是去仅仅歌颂别人什么东西,要表现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是文人书法形成了。就是沿袭到今天的。





上面的章法和阅读方式告诉我们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时候,文人书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间审美的。这种审美是近距离的书写,写的比较小,它的章法就是我们古典的章法。这是吴昌硕画的《灯下观书图》,张大千的《苏小小观书图》,这就是说当时都是文人书法审美的主要的形式。


 

 

(3) 明代以前书法的居室陈列


明代以前书法的居室陈列

明代以前书法的居室陈列2


书法最后作为装饰作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不是古代的《毛公鼎》,《礼器碑》,而是着以手上来看,形成了文人书法,写在纸上的。我找了一下,我在《清明上河图》中间左上角最左端,找到一个房子里面有一个屏风,上面写着书法。偶尔找到的,当时写字是挂在屏风上的。我在台北故宫院参观南宋展览的时候,发现这个书法侧页中间也有一个屏风,上面有书法。最早的书法是在这个时候,我刚才看宋代的时候,开始把它作为军事陈列里面的作品。


(4)明代民居建筑改变与挂轴书法流行
 
真正形成现在这种作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五百年前明代的苏州地区形成的,挂轴书法。我们今天考虑书法的作品章法基本就是挂轴书法。什么叫挂轴书法呢?刚才看的是屏风,怎么又发展成挂着呢?苏州在中期以后,房子修高了,王朝制度废了,墙壁修高了。原来这个地方是放屏风的地方,升高了之后,屏风就没有这么高,就把屏风固定在建筑上面。这个叫通屏,通屏上面就不是屏风了,上面挂着中堂、条幅、对联。这是距离现在五百年之前才有的,所以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都没有谁写一个条幅、对联,没有。如果拿出这个是苏东坡写的对联,肯定就不是苏东坡写的了,因为那时候没有这种写法。只是明代,我们现在挂的是明代才有的。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8).jpg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50).jpg

 

通屏建筑是的正殿就是挂中堂条幅的地方。
 
现在我们在韩国、日本看到的建筑,还是仿唐宋式,低矮。所以现在还是用屏风,用榻榻米。我们明代中国发生变化了,他们还没有跟上这个变化,所以他们京都的北建筑就是沿袭唐宋时代的。所以他们家里都有屏风,有榻榻米,席地而坐。


《杏园雅集图》就有一种观赏挂轴的画。因为挂轴是一个新兴的事务,成为文人雅士拿来看。今天谁这样看呢,就是当时出现是一个稀奇的东西,大家拿来看。这是挂轴刚刚出现的时候欣赏挂轴的情形。

 

 

 

(5)不同幅式挂轴作品章法

祝允明的时代的挂轴比较小,也就是三尺、四尺小的挂轴。到文征明,这就是丈二的调幅。因为什么呢?纸张变大了,文征明的孙子写了一本书叫《长物志》,今天我们所有搞古董的人都要买这本书。其中谈到书画的条幅,说“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突然大家都喜欢了,当时知识分子看不起,我们交流的文士,怎么拿来像画家一样的挂在墙上呢。 “即果真迹,亦当减价。”即使真的你的价钱卖不起来,这就是当时的形态。

 

 

 

我简单讲一下挂轴的章法。古典作品的章法是什么呢?横平竖直,便于阅读,因为要从上到下的阅读。纸变大了,泾县有一个三丈大的纸,这种纸明代之前是没有的,明代之前比较小,要么是唐代的的怀素自叙,那个长卷都是20、30多张纸结起来的。那时候的纸一般宽度都是50公分,高度是30多公分。到这个时候明代才有大纸。

 

张铁林收藏的王铎《书赠王屋年兄轴》,这么大,丈二以上的。大家看,前面是横平竖直,到这个地方怎么办呢?章法变乱了,一行一行的字,宽度不一样,摇来摇去的,大大小小的错落。这就是大的幅面情况下,要实现视觉的变化节奏,不能再写横平竖直了。因为这个时候阅读是次要了,因为我看这个作品已经像看画一样。当我手上看的时候,肯定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读这个诗,然后再寻找美。这个是先看章法,看它的视觉构成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们在临帖,但是我们要拿作品到单位展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几个字怎么摆在纸上,和你临帖时候是不一样的。
 
这个章法主要的特别是章法变乱了,这个作品每一个空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跟前面的几个字都横平竖直的写,就很死板。就跟看画一样,没有变化,没有节奏,没有疏密,没有聚散,这个章法就变乱了。所以为什么王羲之、苏东坡写的字都是顺溜溜的条呢,因为它是小作品。现在变大了之后,它必须实现字的结构不同的组合形成的空间的变化,形成空间的节奏。像唱歌一样的,有低有高,有虚有实。唱歌都是实的地方,没有虚的地方,歌就没有旋律的变化,没有情感的变化。这个都是相通的。就像舞蹈有跳的快的,有跳的慢的,舞蹈里面有慢板,有快板。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9).jpg

 

简而言之,章法变乱,怎么跟古代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新的章法变化不一样。王铎《雒州香山诗》“香”字,如果不是放在这个地方,你根本认不出是个香字。洛阳龙门大家也去过,龙门那边过去就是白香山,那个香山。“香”称之为一个涨墨,笔用下去之后,墨侵开了,把一个字点画的看不清楚了。如果在王羲之时代,在苏东坡时代,这个就是废纸,怎么能这样写,你点画都不清楚。所以我们今天看作品,看点画不清楚,先不要否定它,要看它这个笔画在整个结构当中起什么作用。这件作品前几年还拍了五千多万,为什么大家对写的清清楚楚的不欣赏,而这个写的模模糊糊的,有轻有重,长在一块的,反而要追捧它呢。就是因为大的视觉关系,需要适应大的幅面。你在寻找它的时候就疏有密,有轻有重。所以我们欣赏美的时候,王羲之、颜真卿的时代,苏东坡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作品幅字不一样了,字的章法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要看到这种东西在书写当中的变化,是根据空间的发展变化。
 
另外一个问题是作品的陈列,这件作品摆在什么地方也很重要,第一章法很重要,第二在居室里面,近距离书写,近距离欣赏可以。摆在这里,我摆个三年五年觉得很舒适。但是大家看现在作品是很多作品摆到一块了,别人的作品干扰你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件作品。现在很多作品摆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你这个作品为什么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比如在展览的时候肯定不是平均分配时间来看的。比如一个展厅转半个小时,一件作品平均的时间是30秒。但是有的作品我5秒都没看就换过去了,这个看的多就看了半分钟。为什么要多看你呢?因为它的视觉形式吸引你看它。这在我们书法创作叫做视觉的冲击力。刚才王铎就是创造了视觉的冲击力,这个作品很奇怪,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态。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55).jpg

 

我们今天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你不是光是孤立的考虑放在你家里的形态,一定要考虑你在展览会中间怎么样吸引别人的视觉特点,考虑章法。像这张作品,浙江书法家鲍贤伦写的,他就出了一个圆厅,用了几十米写过来,产生一种震撼力。当然你没法读它了,中间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它。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90).jpg

 

审美的方式发生变化了,看颜真卿、苏东坡的作品,是先阅读,再把玩。而现在的作品是扫描式的审美,扫描到什么地方算什么地方,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先欣赏它的视觉结构关系以后,才去读那个诗。记住,深层次的审美。所以视觉成了第一要素。阅读式的审美到扫描式的审美,是我们对书法观赏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寻找章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我要写这个字的时候,我这个字写两行还是三行。写两行的,两行怎么写,怎么落款。这个是三行的,三行怎么写。所以我拿起笔要创作的时候,这个字大概要知道写几行,要有这个概念,这就是结构布局。

 

 

 

比如说对联,这是隶书对联,写对联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我们是写七字对联还是五字对联,先要设计。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0).jpg

 

匾额也要考虑这四个字怎么均衡的摆在一起,因为匾额是在建筑上的,建筑要求稳定,你不能写的摇摇晃晃的字。就像建筑看着像垮下来的一样。这是乾隆写的。
这个章法是用在手卷上,这个手卷不是拿在手上看的,就是托裱挂在墙上看的。

 

 

 

这个是我的作品,这样斗方,四四方方的,古代没有用四四方方写字的。古人不是用条幅或者手卷吗,没有用方的。现在的房子变矮了,是西式建筑,所以斗方现在流行,所以这是新的幅式。我在明清找不到样子,所以我把自己的作品拿过来给大家参考。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3).jpg

 

二、精神层面的审美
 
让我们从书法的视觉层面,再往里面深入进去,精神层面审美。
 
1、自然的意像与超验的意相

 

自然的意像与超验的意相

 

精神层面审美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刚才提到孙过庭的《书谱》,它就是让你看了字之后,有自然环境的意象去联想它,他的《书谱》。《书谱》我举了一段话,把这个话演变成一个例子给大家看。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用,非力运之能成。”

 

就是自然的形态让书法家联想,他这段话我找了几个例子来示范给大家看,不是准确,但是这样去欣赏,让你有联想。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5).jpg

 

什么叫“悬针垂露之异”,这个针就是针尖的,这三笔竖笔不是一样的。这个竖笔,这个尖字,是悬出来的尖。中间这笔就不是悬针,是垂露。垂露是什么意思?就是松针下面滴下一点水。同样三个笔画你要注意,它是悬针还是垂露。该悬针的时候不能用垂露,该垂露的时候不能用悬针。悬针和垂露就是他对自然形态的联想。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6).jpg

 

“奔雷坠石之奇”,奔雷就像怀素的字,笔式变化就像天空的闪电一样,非常诡异的笔画。“奔雷坠石之奇”,你看这个石头悬着的掉下来了。欧阳询写的这个下字的这一点,是不是给人一种悬崖坠石给人的心理感受。这叫“奔雷坠石之奇”,孙过庭讲的,我用书法给你们演一遍,你能不能产生这样的自然联想,就是你审美感觉力的考验。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7).jpg

 

“鸿飞兽骇之资”,就像飞鸿在奔走一样。你看着让你产生自然联想。这个鸿飞兽骇,这个驯鹿被豹子追的时候那种奔跑的动作,兽骇,害怕,吓跑,给你的这种感觉。这个字和字的点画、组成,有鸿飞兽骇之姿。你看苏东坡的字就有这种精,组合起来互相揖让的感觉。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8).jpg

 

这是“鸾舞蛇惊之态”,这是孙过庭说的,你看这个字,这是个鸾,是凤凰。这个草书,这是怀素的,就有这种游转,空中游转的感觉。这是蛇惊,你看蛇,你看这个变化有没有蛇惊的感觉。它非常敏感,线条的组合让你联想到就像一个蛇,草中惊蛇奔走的味道。所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引起你自然的联想。我们寻找书法的美,这是唐代人给我们提出来一个暗示,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它。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69).jpg

 

“绝岸颓峰之势”,这个决岸是什么呢,岸到这儿的时候突然下去了,吹之不下流水。就像黄庭坚的字一样,就像瀑布一样下来。“绝岸颓峰之势”,颓峰,就是往下颓,绝岸,这是俯眺下来的感觉。这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上面稳定,这是稳定的山,这是水,这是稳定的工泉,下面像群起的流水一样下来。绝岸颓峰之势,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字。唐代人这样的联想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米芾这个字很纤细一样,就像天空中有一个星月一样飘过去,很轻柔,轻逸,超然的笔法,用一种可拟来写,给人一种“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2、拟人品格与康有为书品

拟人品格与康有为书品

 

康有为他提出以人的人品来比喻书法。开始书法用古籍学和今古奇学来比喻书法的点画。康有为他对书法怎么欣赏呢?他就称为品,用神品、妙品、精品、礼品,他把书法的作品跟人的外形产生了联想,根据这个印象来比喻书法。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91).jpg

 

比如他说《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这个字就非常沉着的镌刻在碑石上,在云南的《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71).jpg

 

石门铭》这个字就是“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这个字就写的不稳定,不像那个端冕垂裳一样,而是像在天空中飘的一样,给人的审美联想。

 

 

《吊比干文》是“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这个字点画的瘦,比喻成阳朔的山水。

 

 

他说《杨眼造像》“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就显得生气勃勃的,虽然不是成熟,但是给人气雄力健的感觉,就像一个少年偏将。

 

 

《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他这个碑石的字就写的比较秀气,不像《爨龙颜》这么孤傲,不像《石门铭》的飞逸,而这个写的秀丽,就像西湖之水,而不像阳朔之山。虽然都是山水之盛,但是一个瘦峭而甲天下,一个以秀美名寰中,这个书法风格给我们人的感情的联想。

 

他说《道略造像》“若束身老儒,节竦行清。这个字就很拘束的,像老儒这样一种性格情态。
 
3、兼论其人生平

兼论其人生平

 

谈到精神层面,兼任其人生平。苏东坡说“古之能书者,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大家知道什么叫工,什么叫贵。就是这个字,论字的时候还要论这个人,就是这个作品艺术的故事,这是审美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75).jpg


我举例给大家看,比如黄道周写了一个小楷,这个小楷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就是他在抵抗清军,在福建抓住了押回南京,他在狱中不屈服,过了七天,写了这个绝笔,叫《后死吟》,准备为他死写的碑歌。你想这样一个人物或者这样一个故事,和我们一般抄的小楷来看,当然价值就不一样。你不联系这个人,不联系他的社会生活行为,这个字可能写的漂漂亮亮的,但是它不贵,就是它的价值观不高。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76).jpg

弘一法师是关心国家的一个僧人,僧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在国家最危亡的时候写了什么呢?“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和尚你与世无争,他教给我们什么呢,我们要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他把这个人生的关系处理的很好,你看到他这个,就想到这个人爱国之情,他把他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融合在一体。这样的作品当然很贵了,既工且贵,所以弘一法师现在的作品炒作的很高,就跟他的人品有关系了。 这个并不是一个落后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现代讲的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就是把作品和它的身份联系在一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什么叫做美,美就是生活,活着让你想起生活。 刚才我们看了《后死吟》,一看就想到黄道周为了国家不屈服,不投降,在狱中过了七天,最后他自己瘦死了,还有两个徒弟陪他死的。他的这个行为其实又是艺术的生活化,他的生活的行为表现了一种艺术。我们书法以前原来是使用空间是低级,不是低级的,而且是高级的。 美国的一个后现代主义学者,叫大卫·合义(音)他怎么说的呢,从中国的人观点看,后现代主义必看成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最近的思潮,但是从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则常常被看作后现代主义的来源。他们现在用的行为艺术实际是从古代的,刚才说的像弘一法师,像黄道周,这种作品就是最高的行为艺术。所以我们这种艺术,我们的先人创作的东西,实际上比西方几百年来在引用,而我们还误以为我们学习他们的。为什么我们讲文学自信呢,这个话是美国人说的,不是中国人说的。中国人说你乱说,美国人说的,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常常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来源。所以对中国的艺术不要感觉到落后,不要感觉到羞耻,我们在很多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 三、文化层面上的审美 第三个部分我给大家讲文化层面的审美,这是最后一个方面。 1、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巴黎大学教授,他是杨振宁、吴冠中他们三个一起到法国去,他就在法国留下来当了法国巴黎大学中文系主任。他是东西方的融会贯通,他父亲叫熊庆来,物理学家。他写本书,他的观点是,中国书法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一般来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哲学,哲学是把这个文化最高度抽象总结出来的观念,叫做哲学。为什么书法又是这个哲学的核心呢? 中国的哲学它是一个体认性的哲学,伦理性的哲学。以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不把《论语》《老子》认为哲学,中国的哲学是什么呢,不是费尔巴哈、黑格尔他们体系性哲学,编制一套理论体系。中国的哲学是得了一个哲学观念之后,重新让它回到人世间来,叫伦理性哲学。所以我们看《论语》,既有哲学的观念,但是又有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这是中国哲学。书法为什么又是伦理学哲学的核心呢?我举个例子。 伏羲画卦,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我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一个数量的符号,在中国来说首先它是一个数量符号。但是这个拿起笔写到纸上的时候,就回到人间了。前面是一个形而上的符号,拿到笔以下,就成了形而下了。大家看这个“一”字,苏东坡写的“一”字,每个一字不一样,米芾写的也和苏东坡的不一样,黄庭坚写的又和他们两个写的不一样。昨天写的一字和今天写的一字不一样,早上写的一字和晚上写的一字不一样。西方一个符号产生这么不同,这就来到人间的形而下的行为。所以它的抽象后,抽象和具像之间,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77).jpg


熊秉明他说,书法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实际世界的第一季,它还代表摆脱其实际世界的最后一季,就是在理性和抽象之间的这个一字。数量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写的一字不一样,这就是中国哲学文化核心的特点。书法就是为什么它有魅力呢,就是因为每个人写的一字不一样。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写的一字统统不一样,这就是书法的魅力,这是书法美学的本质。所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所以无法摧毁,因为人永远要让他的思想回到他的现实,他的要让他的行为具有抽象的哲学的意义。所以我们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不断的变乱,因为它有灵魂核心,所以它始终没法摧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国家危亡以后,它要重新凤凰涅槃起来,就是因为它哲学的核心,中国民族哲学的核心是永生的。

 
2、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三大行书的经典意义

我举例给大家看,怎么看作品,怎么看它的文化意义。晋、唐、宋是文人书法历史的形成期和高峰期,十六、七个世纪以来所传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等艺术法则,更传承给我们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充分体现在经过历史选择所确立的经典作品上,即: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帖
 
(1)王羲之《兰亭序》与艺术自觉意识


王羲之《兰亭序》与艺术自觉意识

我举三大行书为例,《兰亭序》结束了书体,用永字八法,有21个不同的“之字。但是根本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呢?王羲之生在东晋时代,他文化的自觉找到了个人和社会不同的区分,就是人要和社会怎么生存,怎么生活。我们生存怎么达官,就像我这次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引了这个话,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个文化自觉就是人在社会当中怎么处理自己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兰亭序》的主题。我可以做官,同时我也可以回家生活,这就是《兰亭序》表现了达官的人生的原理。这样的作品包含的不是这个字写的怎么好,这个人间的生平就感觉到它的艺术的故事,它的生命的文化的力量。


 
(2)颜真卿《祭侄稿》与社会担当精神


颜真卿《祭侄稿》与社会担当精神


再看《祭侄稿》,如果你仅仅对书法不太了解,这个字写的乱七八糟,涂了这么多疤,为什么是天下第二行书呢?但是你要了解他的艺术是,颜真卿在高歌他守的阵地,就是我们习书记当个县委书记的阵地。安史之乱的时候把那个城围了,最后攻破以后,把他哥哥杀掉肢解,他的侄儿被杀割了很多刀。颜真卿最后回到洛阳的时候,他派人去找到他侄儿的一个头颅,他哥哥的尸体已经没有了,然后写了这篇祭文。他就写到当时他们怎么样抗击安史之乱。所以一代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统一,怎么样献出生命的过程,怎么样临危不惧献身的过程,用他的书法表现出来了。你看这个字,幅大幅小,就像他想写的,你感觉他的文字。

他写到“尔父竭诚,常山作郡……”来了之后,“土门既开”,土门现在还有遗址,土门既开。“凶威大戚”,安禄山很校长。然后“贼臣不救”,当时副相不管他们。“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写了之后又把永垂不朽修改。你看这个激情澎湃的、悲愤的感觉。如果我们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复制出他的心理过程,就是非常完美的行为艺术。这样的艺术你想我们在西方哪一件作品能找到这样一个,写出这样人物,这样的情感,和这样的历史作品,而且保证一千多年传到今天。我们看达芬奇的画也就几百年,米开朗基罗的画也就几百年的时间,六七百年。这是一千五百年以前的东西。完全了心理过程的表达,这是最现代的艺术。

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品的美,而且能够欣赏到它美的创造过程。这个怎么下来的,你就还原了那个艺术家创作过程。梵高为什么有名呢?他就是用笔触,以前西方写实主议,觉得很有体感,但不知道哪笔怎么画的。而梵高的画作用笔痕,这个笔痕就是他创造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表达的《祭侄稿》吗?
 
(3)苏东坡《寒食帖》与理想情操追求


苏东坡《寒食帖》与理想情操追求


《黄州寒食诗》表现知识分子他虽然处于逆境,皇帝不信任他,他也不能回家安全生活,把他流放在黄州,他的理想没有坠落。他说“君门深九重”,就是皇帝不重用他也毫无怨言。“坟墓在万里”,他回不到家里去养老。所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吹不起的目的就是那个死灰还要吹上天的,就是理想不坠青云之志。你看他心潮澎湃,雨漏了如渔舟,这个完美的过程如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这样的作品你就不能像我刚才说的哪一笔长哪一笔短来欣赏它,一定要联系它的生平,它的文化意义。
 
我刚才说为什么唐太宗、梁武帝都要谈书法,书法谈了有家国的情怀。书法就是这样有精神境界,也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东晋、中唐和唐代的知识分子的历史的命运。所以这个作品怎么去理解它呢,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第一、第二、第三大行书,今天为什么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它不光是字写的好的原因,它负载了一个人,负载一段历史。
 
3、文化图腾:夏铸九鼎与乾隆三希


文化图腾:夏铸九鼎与乾隆三希


书法是中国的文化图腾,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贝克汉姆刻了中国汉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把这个字刻在身上最具有东方的精神。这是NBA著名的球星,他刻了一个“勉族”,这个“勉族”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就是勉励,奋励的意思。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的表现。
 
(1)文化图腾:巴别塔的故事


文化图腾:巴别塔的故事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文化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他们说中国这个地方古来没有信仰,中国没有官方统一的信仰,但是我们有理性。《圣经》的《旧约》记录了巴别塔的故事,就是巴比伦,就是现在伊拉克那个时候,在公元前5实际的时候,那个地方使用契形文字,那个地方科学高度发达,就修了一个塔,叫通天塔。通天塔修了有99米高。耶稣就下来看,他听说巴比伦修了高塔,他就来看。它说耶和华降临,看世人建的塔。他说看了他们成为这样的人民,他们都是用一种语言。当时的契形文字,伊拉克人使用,波斯人也使用,土耳其人也使用,都用这个契形文字记他们的音,统一了文字,所以科技高度发达。他说这样不行,这样看起来他们使用统一的文字,以后他们就越来越厉害了,他们就不会来找我们上帝了。从此他就规定,这一地方的人民使用不同的文字,他的一声令下以后,中东的文字就变化了,信仰朝着这个。所以同样的伊拉克有波斯文,有阿拉伯文,有希腊文。和中国大不了多少的欧洲,几十种官方文字,而中国呢,56民族的历史,均使用汉字书写。奇不奇怪。
 
(2)夏铸九鼎:56个民族的历史均由汉字书写


夏铸九鼎:56个民族的历史均由汉字书写


我们从夏代开始,夏铸九鼎,这个九鼎就是九州,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这边就写了这个州的历史,它有它的图腾符号。那个时候在夏代,就是距离现在四千年左右的时间,那个使用一种文字,那时候三百种诸侯,几百个国家,语言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但是铸在鼎上的就是这种汉字。所有的国王使用这种文字,承认这个文字的中主地位。一直这个历史延续到几千年,到了乾隆皇帝。


 
(3)乾隆三希:文字与书法的双重魅力


乾隆三希:文字与书法的双重魅力


乾隆皇帝有一个书法叫做《三希堂》。乾隆皇帝富有天下,他唯一看重的就是三希,就是三个贴。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他说“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就是他深切的愿望,包括他审美的理想,都托于豪素,托于书法之中。这三个贴贯注他一生,现在我们看多少画卖多少钱,最重要的就是三希堂的三希帖。
 
中国文字图腾的意义,中国文化五千年,甚至更早历史,这个民族始终是统一的国家,最大的功劳就是汉字和书法。汉字大家统一意识,比如说谦卑人入侵中国了,北魏用汉字写的魏书。元代入主中主以后,还是使用汉字,他们写的元史就用中国的汉字记录了原代的蒙古族的历史。前几天我听了腾格尔的歌,中间有一句话,他说请你们原谅,我不能用我的母语去叙述,但是你们接受我的悲伤和欢乐。意思就是说,这个文字虽然各民族他们在使用中统一了汉字,但是这个国家几千年,不管谁来占领这个地盘,这个民族的文化香火是不断的。这个文字是符号意义。
 
你想这个国家有四万到六万个不同的字的结构,这就是神的文字。谁能创造这么多的符号,一个英文不就是26个符号,一个俄文就30多个符号,能承载几万个符号。所以这种文字,而且这种字不仅仅是符号,有审美的力量。他们当皇帝也练字。为什么呢?它有审美的魅力,让你吸引它。如果没有魅力,早就取代别的,丢了,换别的画了,做了60年的皇帝什么东西没看见过,他的妃子千千万万,金银珠宝,最后还是这三个帖伴随他一生,指引他精神提升。书法魅力就是在这个地方。
 
它的有文化意义还在于保证我们这个民族香火不断。虽然说最伟大的其他三个民族,古埃及,甚至比我们老,古巴比伦,古印度,他们早就完结他们的文化了。埃及人他们的开罗已然不是真正的埃及人了,已经是土耳其人,或者是地中海罗马人了。埃及人最后改的那个阿斯旺水坝,上面的黑糊糊的喷泉的东西。印度也是被欧洲的民族占领了。最高种类的民族,就是婆罗门,就是白种人。最终文明的断裂,整个的断裂,中国始终是这样的。谁开了一个玩笑,他说日本侵入中国,真把中国占领了,日本就成中国一个省了。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的魅力能够俘虏它所有的子民。这是书法文化的意义,你说有多重大。
 
(4)左图右书国之瑰宝:传世书画文物价值连城


左图右书国之瑰宝:传世书画文物价值连城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比喻,我们要说价值观。蒋介石1949年从我们中央银行国库运走了290万两黄金,国库都被他掏空了。连同故宫博物院24万件文物书画到台湾。他说国家在我这里,因为黄金就在我这里,我还有24万件的书画。今天我们用金币学的观念来看这个问题。290万两黄金,在我的儿童时代是90块钱一两,现在的比价换算,不到300亿人民币。但是这24万件书画文物值多少钱呢?3万亿,10万亿,也不止。可见书画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文化又是一个经济的价值。所以我们为什么现在要从事文化产业呢,就是因为文化它也是一种无值的价值。

 

我的一个好友夏斌说,他说我们现在人民币如果要贬值的话,我把人民大会堂拿十分之一做股份,大家来买,人民币就稳定了。我说我出个主意,把故宫博物院的场景十分之一拿出来,成为股票,大家去买,我们人民币就不能垮下去,就稳定了。可见我们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有多大的向心力。我们今天享受我们祖先的财宝,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像文化大革命烧掉。


(全文完)

 




问答环节

 

提问:刚才讲了四个书法的阶段,篆、隶、行、楷,为什么你没有把草作为主力的阶段?因为你刚才主力当中讲章法也好,大量举的是行书,为什么没有草书,大家学草书,为什么没有把草书作为一个独立阶段?


刘正成:你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刚才我讲了它有两条线,一条线就是和艺术相交的一条线,手札、手卷。另外一条线就是表现性的纯艺术书写。刚才我讲唐代颜真卿这样的作品记录历史,但是张旭、怀素这种纯艺术的表达,这就是狂草。如果狂草特别讲究笔法、章法,使我们两条主线,书圣是王羲之,草圣是张芝,张芝是我们甘肃酒泉人,这条路线也是被主流不太忽视的,没有解释书法的纯艺术出现之后,它创造的艺术背景。这一条线就像音乐中间的交响乐一样,如果楷书是一个小提琴的话,草书就是交响乐,它有很复杂的技术在里面。所以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我们再专题研究,今天就谈不完了。但是你提这个问题比我回答问题更有价值。

 

提问:从您刚才讲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论,我觉得您从宏观上给我们树立一个中国书法的审美。在我们过去以及当下,以及未来,我们实际上是展示了一个整个文字的脉络。在两千年,一直到现在这几十年当代书法的变革中,这几年来,十来年中书法的变化也是非常大。我是想在未来的几年过程中,您对于书法的预见,什么是我们时代主流的审美?在未来我们的书法预见,您是怎么预见这件事情的?


刘正成:你也提了一个我正要讲的问题,没有时间再讲的问题,这说明你很有水平。当代书法我归结一句话,当代书法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破体书风。我们一百年前发现了敦煌的写金,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流沙坠简)之后,发现了我前面讲的五种标准书体的变化过程中书写的实际状态。接下来我们写字就开始行书里面有草书,楷书里面有隶书,这种破体书。


什么叫做破体呢?以前在科举时代要求答卷的时候用楷书来写,楷书的写,如果你两个字用行书来写,你这个就是废卷。研究管过的要求,必须五种书体,小篆或者是楷书,颜体,流体,写的很标准。现在书体什么特点呢?放弃了标准书体了,而且变化过程中间各种各样的字。这种方法是开拓艺术视野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这里面狭义附件,鱼龙混杂。所以这种字体有的好,有的不好。但是方向就形成当代书法史断代史特征的重要的来源。如果你用破体书这种观念去看当代各种书体作品皆是当代书法的特点,你就留下一个空间,用你的鉴力看出哪个写的好。毛主席在延安时候讲过一句话,什么艺术都有高下之分,有文野之分,有粗细之分,我们要经过我们独具慧眼的艺术家的眼光,去吸收好的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还有第二个问题,我没有展示开,我们古人都是写自己诗文,现在都在写这个。从文革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开始,就开始不写自己的诗文了,毛泽东、郭沫若写的这种字,他们写毛主席诗词,书法家特别多,北宋150年就是苏、黄、米、蔡,这是一次兰亭奖评出了几十个当代一流书法家,就是批量的生产。批量生产什么呢?就是唐诗宋词。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写的都是同一首唐诗,不仅写唐诗,写同一首。当代著名书法家就不可能像颜真卿写《祭侄稿》,王羲之写《兰亭序》了,就是文化的缺失。


中国在群众性书法中间,更多人参与,但是另一个方面我们双向的努力,提高它的文化涵养,文化的品位,继承我们产生精英艺术的精华。这是两个问题,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参与书法,同时我们负载把握传统最好的文化基因遗传下来。所以文化的缺失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谢谢。

 

提问:我向您请教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是我个人对魏碑比较欣赏,刚才您也提到康有为对魏碑也比较推崇,他曾经说过对《郑文公碑》,如果没有见过这个碑帖,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我有一个小问题,您见过这个帖吗?不好意思,不是刻意的。主要是我想听听您对魏碑具体的看法,您怎么看魏碑,谢谢。


刘正成:当然见过。我要简单说一下,近代书法发生了三个转折,这三个转折形成了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念。第一个转折我刚才讲的挂轴出现,晚明六家写大字的章法变乱的这个,那个时代。又过了将近二百年,形成了碑帖时代,开始逐渐篆刻的书写,没有形成标准楷书之前,北魏、北齐、北周的书法,这是我们现在说的魏碑。这个书法发展由小变大之后,原来的特别小,就要找大字,就发现了泰山经石与石山摩崖这种字。以前从来不把这种当成书法的,现在经过一千多年以后,发现这个是好作品了,马上取它这样的作品。而这个潮流,就是写魏碑,写汉碑之后,到了道光之后成了主流了。道光以前,像郑板桥他们写的时候还得抨击他们,说你们乱写。到了这个道光之后,它们成了主流。当时书法家都写碑了,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这种魏碑的写法,像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的作品。这是书法时代审美的潮流,就是第二个转折点。

 

刚才回答他的问题破体书是第三个转折点。所以这个魏碑书在清代末期,民国这一段时期,就成为主流了,大书法家都是写碑的。

 

我们仔细寻找魏碑之美,康有为谈到魏碑有十美,每个美讲它的道义。我建议如果有兴趣的话看《康有为广义之双杰魏碑十美》这段文字,了解魏碑美在什么地方。刚才我讲了《爨龙颜》是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吊比干文》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这就是他对魏碑新的阐释。这个阐释就是对晋唐建立的审美标准是一个解构,如果用晋唐王羲之、欧阳询的方法来解析魏背,那魏碑一无是处。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审美形态,所以我们就不要完全比,审美历史的发展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伟大的魏碑的书法家,像于右任,刚才讲的弘一法师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因为我们写帖子,都是从唐楷开始,建立了一套审美的习惯。看了这个怎么又变了呢,这是一套新的。当然你觉得这个新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的美了。谢谢。

 

提问:我可能是作为青年代表对国粹书法特别特别感兴趣,从小我爸爸也是让我练习书法。感谢刘教授今天晚上从时间和空间这些领域,让我们又领略了中国书法的传承过程,以及它的当代价值。我想问一下习总书记倡导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伴随着现在科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有没有我们的书法可以有一些应用,能够让它更好的在我们青少年中流传,可以有这样的应用。

 

刘正成: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我记得在80年代陈云同志专门提过词,要从儿童练起书法,到今天写字课进入小学生、中学生的课程,这是一个发展的希望。另外大家要乐观一点,像这样的书法展在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从来没有过,我编了一本辞典,叫《中国书法建成大字典》,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从仓颉造字虚无缥渺的历史开始,到清代末年明国初年,选了书法家有六千多人。今天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国家级书法家起码有三万多人。各个省,各个地方,各个市,书法家起码以百万来计算。这种对书法的追求爱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刚才讲了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这是我们现在追求的。


现在我们不写字了,我们偶尔写一份情书,毛笔字写出来,恰恰那个对象又喜欢这个书法,这不就刚好了吗。所以书法它永远不会毁灭的,因为它有它的魅力。现在我到英国去,英国人家里很少看电视,电视摆着都不开的,他们对现代生活方式厌倦了。当他厌倦电脑的时候,说不定重新拿起毛笔来。所以历史不能预测,我觉得中国文化、中国书法是很有希望的,有发展前途的,我们近万年的历史一定不会到这儿截止,还会发展,而且发展的更好。谢谢。

 

提问:今晚我们在这里认真的聆听了您讲书法的历史,书法的结构、章法,非常的精彩,我们非常的感谢。我相信在这里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刚才您讲了书法的历史,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想让您讲讲您个人的历史。

 

刘正成:我是一个没有文凭、没有学历的一个学者。只读了初中。初中毕业之后,家里贫穷,考了高中没有钱去读就做了工人。我在上海当学徒工的时候还是读书,读到一个班只有我一个人,我还在上课,我不断自学。今天这个时代给所有人都开辟了成长发展的机会,我1987年评高级职称的时候,我唯一的一个叫自学成才。后来我考研究生的时候每次都考最好,我们一系的本科生都没有我考的好,自学也可以成才。所以总结个人就是自学成才。


有一句话,记不清楚是谁说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扼杀天才的地方。我不是天才,就是说我们学习有各种,成长的道路是千条路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说今天中央党校各位领导同志你们是业余时间学书法,你们照样能成为书法家。为什么呢,你们阅历很广,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科班学习。科班学习说不定把你害掉了。你说各个大学的,各个学校的中文系,又出了几个作家呢。作家往往是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才成为作家的。我是一个国家评审的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但是我就是没有读过大学。我经常在北大、清华讲课,今天到中央党校讲课,非常惶恐。谢谢。


来源: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