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行草书作品

【国展书家】崔西超 | 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12月23日 23:24:2615341人参与0

崔西超

艺术家简介

山东新泰人,斋号余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青年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泰安市书协理事,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教授,淮海雅集签约书法家,作品曾在全国各级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


书法所言“书为心画”,即书法家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表人心之状,抒心性之本。一条条徒手之线,时而纵横飘忽,时而艰涩挣扎,时而裹挟体温,时而契合心灵,处处闪现着书者“心”“声”“形”“书”的心性修养和智慧禅机。

书法最打动人的无疑是线条。“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是描述唐代书法怀素书法用笔的线条艺术,如果没有钢筋般的载力,落笔千钧的力量,其书法就像无源之水,再美的造型结构也失去了意义。书法美在灵动。一幅充满灵气的作品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气格、韵律气象,正是书法迷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草书的灵动之美,如行军布阵,战旗飞扬;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如婀娜舞姿,一势一形;如悠扬乐曲,余音绕梁。书如是,画亦如此。

古人有云“文以气为主”“气盛言宜”。如何养气?唯有读书。只有通过“读书破万卷”养气,才能“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作文时自然就会有“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灵气。

中国画的人一定要先把字写好。在写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规矩。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要琢磨行笔,琢磨点画,如果把行笔和点画都以合适的方式用在画上,那么,画就会立刻升华,这与在纸上单纯的画线感觉是不一样的。中国画需要的是类似书法的挥洒性。挥洒性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之一,这需要功力非常好的才能做到。中国画中,关于线的表现和启发都是从书法上来的。但是,想把书法写出味道来也没那么简单。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画成一幅画没问题,唯一不够的地方就是没有‘书味’,也就是说,没有书法行笔的味道,一看线就是素描线,这是最吃亏的地方

书画同源这四个字就足够概括了书法与国画之间的关系,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至于说有些人的画很不错,字却一塌糊涂,我认为字一塌糊涂,画必定也是一塌糊涂的,好不到哪里去。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 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浅层次的理解就是说书法中的运笔、构图和美感,跟绘画时的运笔、构图和美感是共通的。书法与作画既在本源上共同,又在应用上共通。

宋代的大学士苏轼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出自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他认为作为欣赏者在品评绘画作品如果只以形似论画,就如同儿童的见识了。苏轼认为欣赏画应该和欣赏诗一样,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应该看其是否清新自然。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书法与国画的演变使得其无论是在艺术形态还是在意境上都意境愈发的丰富完善了,书法与国画所追求的神韵意境也将更加的深远令人回味。

在我看来,无论是临书还是临画,不可泛泛临其表象,当深入内里,窥察作者的心迹,解读并与之呼应!眼界是学习书画必须提高的东西,也是我们日常学习练习的主课!应当具备能够分清优劣的眼力,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最主要的法宝!如菜根潭语: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书如是,画亦如是!


请手机横屏欣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