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楷书作品

【国展书家】黄彦军 | 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12月17日 23:08:132369人参与0

黄彦军| 男 |1980年生     

吉林省柳河县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第二届全国(重庆 铜梁)教师书法作品展   一等奖

吉林省第四届临帖展   一等奖

中书协“信德杯”书法展    入展   

书协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   入展   

中书协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入展   

中书协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    入展   

中书协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展  入展   

中书协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书法节   入展      

中书协首届兰亭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展   优秀奖   

中书协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    入展   

中书协首届“亲情中华—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入展   

中书协“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全国职工书画展      

优秀奖 等

▼这幅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作品点评(一)

(周俊杰 | 中书协原理事、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清中晚期以来,碑学大盛,经阮元、邓石如康有为等碑学大家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鼓吹,碑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冲击了清初已降末流的帖学

篆、隶、魏碑成为一百多年来颇为重要的书体显露于书坛。

【魏碑】数十年前我的一位老师曾对之发起猛攻,认为其“剑拔弩张”,是没文化的胡人所为,然而毕竟抵挡不了魏碑在当代的巨大冲击力。

黄彦军,这位年轻书家颇为聪慧,他将以墓志为主的魏体注入主体的灵动之意和纯厚而精巧的神韵,在甚为规范的结体中又使其笔下的文字动了起来,似在跳着既有法度又带有浪漫色彩的舞蹈。

“这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佳作”

  作品点评(二)

陈志平 | 中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

此作取法北魏墓志,通篇风格统一,首尾连贯,用笔灵动自然,结体疏宕有致,格线若有若无,墨色或浓或淡,重轻有法,肥痩得宜,不失为一件颇见功力且具匠心的佳作。



以下是黄彦军提供的文章(作者不详),

分享给各位书友。

对临摹创作及个人风格的思考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法,

都能把一些碑帖写的很像,但当按此风格进行创作时,大多写不像,

即使像也多为集字式创作,以致全国书展中虽数量很多,书体各异,

但整体看来仍多是在临习层面,很少有人既拥有古意,又有强烈的风格,

对此,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临摹的标准 

临摹是临像好还是不像好?怎样是像?什么是好呢?

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语对形似与神采提出要求,认为神采重于形似,能够达到神形兼备才能是真正学习继承了古人。

同样,这也与我们常讲的“实临”与“意临”相通,

我们怎样才能在精准临摹与掺入自我理解的意临直接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我们突破当下临摹式创作的一个关键。

      二、临摹的目的 

临摹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人的习字方法,理念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理念,以提高自己创作能力。

胡小石先生云:“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古人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学书法要学会学以致用,写像是手段而非目的,

不可为像而像,历史上金农临《华山碑》基本看不出原碑的影子;

何绍基临汉碑,基本是固定一种用笔方法,

临习并非一帖一面,王铎临二王手札,基本源于在原帖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但它们均从原帖上化出,达到学习目的。

    三、如何进行临创转化 

 冯承素摹《兰亭序》几近真迹,而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都写出来了自己的风格,二人在临时都注入了自己的想法,并不以单纯的写像为目的。

胡小石先生论何绍基云:“何道州所临《张迁碑》凡二百数十遍,前数十遍通不似,中数十遍通甚似,后百余通从不似到大不似”,甚似到大不似之间的变化才是创作的方法,这里边是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四、个人风格的重要性 

书法创作自成一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且被后世所承认,是一个书法家成功的标志。

林散之先生诗云:“能于同处求不同,唯不能同斯大同,七子山阳谁独秀,跳出龙门是真龙”。

既要与前人有相同处,又要寻求自己的风格,不拘于古人。

不可太近,也不可太远。

唐代薛稷太像褚遂良,虽成初唐四家,也少有人师法;

宋代吴踞学米芾,几可乱真,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反观“扬州八怪”八人风格各异,流传甚广。

       五、如何形成个人风格 

我们即使遍临百家,精临五体,

如没有强烈的风格意识,不能融会贯通,

不能把所学归所用也不过是能把诸体写像罢了。

学了不能很好的利用,与不学也无异。

因此在学习中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既有古人又有别于今人的思路。

精弘广取,博采众长,但绝不拘泥于某家某派,或究其形,或摄其趣、或拟其神,或擢其姿。

创作出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使人眼前一亮,似曾相识又回味无穷具有个人标志的书法作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