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2020年04月23日 17:05:352628人参与0


十二届国展评委陈海良

艺术不是模仿,

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近十年来,展品备受形式主义困扰,拼贴占多,经多年引导,本次展品的图式有了较大转向:整纸多,大字多。尽管小字拼贴现象还有,但一般能做到字形大小、纸张色彩及笔墨发挥之间达到较为合理的视觉平和。可见,作者胆子越来越大了,表现欲望明显提升,草书“尚情”功能有了不小的释放,这对草书创作是极为有利的。然随着字形放大、点画加粗、笔墨运用、通篇建构及风格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出现的宿弊被不断放大,“新病”也应时而生。

十二届国展评委作品——陈海良草书

由于学草资源匮乏,一般作者只能在“明清调”“颠素”“二王草”及章草等经典中徘徊,不然就学当代名家。这是当今草书创作明显的风格取向。不过,近五年来,一向不被主张学习的山谷草书备受青睐。但无论哪种腔调,都未脱胎换骨,非胸中之草。我们一再坚持“坚守传统,鼓励创新”,并不是因袭陈调;学当今名家也是通向自我书写的可寻路径,但需要消化,应二次、再次,或多次的创作拔高,须有自我净化的扬弃过程。艺术创作需要一个真诚的情怀,它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伪饰,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草书最能抒发自我灵性,是通神、通心之体。韩愈讲张旭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说明草书过程心无旁骛,专心一书,不苟合,忌做作,更无草率之意。

   

什么是抄袭?在此作一解读。低级的是:亦步亦趋,集字,对上下文气息稍作简单梳理,几无新意。但只要作者临摹功夫扎实,如此习作在点画、笔墨上不是相当有内容的。高级的是:字形都能找到源头,古人的一些精彩引带,对古人笔墨意趣有着相当的理解,足以迷倒一般书者及一些“尚古派”评委,此类作品可称之为拟作。最高级的是:几乎看不到古人字形的原型,引带、组合等点画的起伏范围一般频动在某一风格之下,了无新象,这是一种对气息、风格的模仿,是超级模仿秀,常以学古纯粹为标榜,盅惑俗流。当然,这也包括对当代名家的仿效。

由此,细审参展的作品,无论哪种书体,大部分有抄袭之嫌。比如草书的抄袭之风。首先是学时调。近年来,各类课程班的开设,大量学员一睹了名家风采,从中学到了相关技能,增长了见识,也拓宽了书法文化视野。这是新时代书法教育发展的特色和见证,是值得肯定的。但大量学员毕竟学书时间短,知识面窄,难有独立主见,只能在老师的系统里摸索。从学习书法的阶段性成果来考察,是必要的,通过数年的学习能充分把握老师的一整套技能和审美意趣,并可以相对自由地书写,是很大的进步。但对有一定创作高度的国展竞技场,这显然不够。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国展中尚有机会的话,随着评审要求的提高,若创作定位还停留在模拟层面,这与不断提高的书法创作审美要求和艺术品性的强调,是不相适应的。当然,导师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极大的,由于教育经验及自身创作理念的偏失,有些导师以为写得与自己或古帖一样就是创作,这是对创作的误读。更有甚者,写得一手颜真卿《勤礼碑》投稿是不能接受的,但写得一手“二王”投稿就心安理得,这同样违背艺术创作规律,艺术不是模仿。

   

新世纪以来,由于“二王”书风的兴起,人们习惯于追求书写的纯粹,似乎学其他书风都不叫精粹。“二王”书风是当代深入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前几届国展上,不少作者因此斩获奖项,于是,深入“二王”蔚然成风。那是特殊时期,是当今书法坚持传统的必经过程,更是国展对坚守和引领,但不是目的。当人们已经把“二王”作为书写的一项基本技能并成熟应用时,无论何等纯粹的“二王”书风,怎么也不是我们今天书写的终极,对“二王”的深入,使我们拓宽了审美空间,它不仅是帖学的高端,更是书写技能的集大成者。但无论怎样,“二王”不属于我们,我们学“二王”,不仅要掌握和理解这一套书写程序和审美品性,更要站在艺术的高度来看待“二王”,自由对“二王”进行再度的加工或深加工,站在自身角度哲理性取舍,坚守“宁做我”、不重复的艺术品格,“二王”的魔盒才能真正打开,为我所用,那种对“二王”的描摹或集字的时代可以休矣。同样,我们学张旭、怀素或明清调进行投稿,也不能模拟,而应再度、深度进行化合,逐步进入取古人笔意,写心中形体的自我书写中来。

长期拟作的危害是很少或根本不去触碰自我心灵的真实。古人讲“书如其人”正是书法成为艺术所坚守的底线,它忌匠气,尚理趣,挥洒才情,是个性生命的律动,洋溢着独特的个性生机故而文质相彰,气韵生动。今天,不少作者对书法之所以归类艺术的本质缺少深刻理解。经典古帖所反映的气息是先贤们独特时期的个性写照,字形更是一时的偶然天成。这种气息和字形与我们今天生活的现状或个体文化结构,相距甚大。学习经典是在理解并再现古迹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它的审美特性,如何为我所用,而不是“搬运”,对古人字形生成的内在规律进行把握,作为自我书写的认知,而不是照搬字形,我们国展也不应是大伙穿着古代各时期道袍招摇于展厅的“集市”。我们需要有真实个体的思想传达,反映当今生活思想意趣的个性化呈现。本次国展,这种所谓的拟作很少有上展览的,但还是有一些学当代名家风格的作品侥幸闯关。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本科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书法实践与理论方向博士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家”。2010年被《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等评为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被评为“中国书法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国展”评委。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