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当代名家作品——张建才书法作品欣赏

2021年02月01日 23:22:185404人参与0

张建才,号风薮主人。1962年11月生于河南信阳。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汉俳学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

书法作品参展于全国第五、六、七、八、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三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

曾获河南省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省首届“五四”文艺作品银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五千年》专题系列片策划,多次担任中国书协有关展览评委及监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美术馆及文博单位收藏。出版有《张建才书法作品集》《张建才书法》《修己以敬----张建才书法作品集》等。



学古求新 再造自我

——张建才书法及给我们的启示

文 / 薛元明

张建才近年来在书坛颇为引人注目,朋友转来的资料记录了这段过程。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决定个人成功的外因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说,张建才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正赶上“文革”,因而并没有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走上书法之路,他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就地利来说,则是河南所形成的“地域优势”,这体现在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时任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的思路中:“一是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了一种工作模式,即一个书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又不发达的省份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带出了一支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各个年龄段都有一批骨干,骨干的背后又有大量的后备军和爱好者,从而使河南书法事业能长久地保持着活力。”就人和来说,张建才于1997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得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艺术专长。

小字行草书 黄庭坚 《水调歌头》 55cm×47cm


内因是根本。张建才的成功得益于个人的勤奋思考与实践。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身处飞速变革的社会,诸多方面都处在裂变和矛盾之中。随着时代进步和认知深化,审美取向的回归和艺术积累的深入,当代既定的艺术模式持续衍生出的局限必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反思。况且,任何既定的模式都存在局限。张建才以自身的突破做出了回答。

张建才的书法,见得最多的是行草书和隶书。


行草横幅 自作赞白衣天使 130cm×34cm


行草书方面,张建才选择了张瑞图。按照他的自述,对张瑞图的研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找来张瑞图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反复临写;第二阶段,自张瑞图向外拓展,广泛涉猎篆、隶、北碑、章草等;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贯通,锤炼个人风格。明代行草书之所以为当代人大力效仿,是因为晚明书家张扬了独抒性灵的主张,由此形成一股狂飙突进的变革风潮,书法创作在短时期内达到了巅峰状态。晚明书风纵横奇宕之姿,不似“二王”法书精致文雅,改变了书写时所强调的细腻小巧,可以最大限度地抒发豪情壮志。张建才正是基于对张瑞图书风的默契而做出了选择。如今他的书法,正如同道所评述的那样:“骨力洞息,率真健豪,体法百变,穷美尽妙,读来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如闻清音,于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中充分达到感官与视觉的享受。”对于书家来说,由人而书,由书而人,人书不分,一技成家,以此为标志。


行草书  思飘云物外 54cm×54cm


张建才的隶书以清隶为主,进而上溯秦汉,刘熙载说:“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磅礴于字外。”汉隶上承篆籀,下启行楷,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审美风格,可以有不同的开拓方向。综合来看,行草书与隶书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就张建才而言,首先是张瑞图行草书与个人行草书的关系,其次才是个人行草书与个人隶书的关系。

张建才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得到来自多方面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他目前创作状态的充分肯定。


行草书 劲节耐寒对联 178cm×48cm×2


张海先生评:“建才书作,风格鲜明,基本功扎实,既雄健,又有内涵,造型新奇,不离古法。”西中文先生评:“守有根基,变有方略,守不泥古,变不失我。”李松先生评:“建才的行草书攫张瑞图之倔强,掇朱熹之情采,演王铎之酣畅,隐‘二王’之洒脱,又挟以章草之厚磔,再获以流荡,遂形成了现在的风格路数。”黄玉海先生评:“广涉多体,运笔不拘泥于形态,更重其神韵的汲取,以追求一种灵奇朴素的美感。”


小字草书横幅 刘禹锡咏冬诗 33cm×63cm


从以上评论可以总结出“根基”、“贯通”、“古法”、“时尚”等四个关键词,藉以此期望更多的书家能够从张建才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文化根基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精深博大,是书法创作的精神源泉。当代书坛不断兴起各种运动和思潮,从形式主义到艳俗打扮,层出不穷,模仿痕迹明显,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当代书家无论是从历史使命还是时代使命来说,都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传统。回归并非泥古保守、重复古人,而要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对笔墨有更丰富的理解和发挥,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作品。浏览书法史,从甲骨文到章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笔画圆劲、风格古淡的金文,而后再到笔锋顿挫、点画波发的八分,进而有行笔流畅、简便痛快的章草,其中蕴涵了所要追寻的古法。但凡后世的书法繁荣期,皆是对于古法的继承、融合乃至自我超越。关键在于融合。融合有两种,一为主动,一为被动。被动接受难免会出现一种抵制力量,结果必定不够理想。只有循序渐进、有序发展,才是长远、稳妥之路。艺术需要时间的浸润,这是一个无法省略的过程。张建才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期待他可以走得更远。


佳 作 欣 赏

草书斗方 90cm×90cm

草书条幅 古风《胡杨颂》 185cm×60cm

草书条幅 鲁渊《题高文璧秋山图为卢章赋》 233cm×53cm

草书条幅 咏信阳八景诗一首 53cm×186cm

草书条幅 《论语》句 185cm×60cm

草书中堂 古诗两首 98cm×182cm


草书中堂 136cm×68cm


草书中堂 卢纶诗 180cm×90cm

范成大诗 53×185cm








修己以敬——张建才书法作品赏析

文/张海

自1994年起,我曾兼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四年左右。当时院内专业画家多,而书法家偏少,为此,拟在全省范围内选调几个品端艺高且有潜力的书法作者,从事专业书法创作。按照程序,经过推荐、考察、审批,张建才脱颖而出。

张建才书法作品



1997年从基层文化馆调入河南省书画院,这成为建才人生的重要转折。如果说之前他对书法的热爱属于发烧友的话,那么,进入书画院成为一名书法专业工作者后,则使他不得不深入思考艺术人生的方向。从那时起,书法不再是他的生活余事,而是工作生活的主要内容。建才在而立之年,确定了自己的书法创作方向:专攻行草,涉猎诸体。后来取得骄人的成绩,得力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善于向师友们学习,二是他笔耕不辍、久久为功的毅力。当时,河南书法正在逐渐崛起,且在全国有燎原之势。建才勤学好问,经常向与我同龄的诸多书家求教,同时又与年龄相仿者切磋交流。明辨方能笃行。建才对张瑞图的临习下了一番墨池笔冢般的狠功夫,以至于多年之后,当人们提及当代取法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风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起建才的名字。

张建才书法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春华秋实的收获。多年来,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重要的展览中入选获奖。他所创作的“张建才式张瑞图”(孟会祥语)书风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张建才书法作品

书法推陈出新,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学宗一家,活学活用,成就自己书法风貌。一条是如僧家托钵,应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从继承与创新的视角来看,建才显然是前一种书学思想的忠实信仰者与笃行实践者。他的行书取法张瑞图,但绝不拘泥于张瑞图。建才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自己的追求:其一用笔丰富,其二用墨讲究,其三结字活泼,其四章法多变,其五心性表达更加自由。张瑞图用笔,重在反转,以实笔为尚;建才用笔,则参考米芾等诸家之法,锋出八面,虚实并用。张瑞图用墨,以用力为尚,辅以散淡;建才反其道而行之,以散淡为主,辅以沉着。张瑞图结字,以内敛欹侧为主旨;建才结字,以外拓平整为能事。张瑞图谋篇布局,多字字独立,以上下字中轴线之间的变换作为行气的衔接点;建才谋篇布局往往字字连带,以牵丝作为行气的接力棒。以审美意象论,张瑞图谋篇布局的处理如一群人的杂技表演,而建才的行气变换更像一个优秀滑冰运动员的舞蹈,当然,宽松的行距更是衬托出整场舞蹈的时间性与流动感。值得一提的是,建才在书法的心性表达上犹如放风筝,任由风筝升空而去,然而,不管风筝飞得多高,那根线永远在发挥作用;又如驾驭一匹骏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任由它飞奔,而缰绳始终紧握手中。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建才行草创作已经达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境界,因此,当我们把审美的眼光对准他的作品时,一下子就能把他与其他书家区分开来。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显然,建才行草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建才书法作品

建才除了擅长行草书外,还工于隶书。他的隶书以简隶为根基,以行草笔法为手段,一改传统隶书凝重之态,其风貌灵动活泼,颇具意趣。

张建才书法作品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岁月荏苒,转眼间建才也已至“知天命”之年龄段。从人生历程而言,知天命,似乎少了几分激情,多了几分平和。然而,对艺术创作而言,这是个充满思考与变革的年龄。古人所谓“人书俱老”无非是在告诉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艺术的感悟则愈深。去年,我在家乡举办了书法展,名为“古稀新声”,其初衷就是要求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同样,我也期待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新的突破、新的成就。

张建才书法作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