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张天弓:书法字体的审美方法与数字书法结合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020年12月14日 23:56:341919人参与0

目前是书法艺术的最好发展时期,一则国家重视,前不久六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二则书法艺术大众化,书法教育走进课题,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通知

文字、书法与人工智能结合,是时代的新课题,前景广阔,意义深远。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的核心,因为汉语言文字是一种思维方式,书法审美是中华审美的精粹。

最近,笔者应邀在第九届全国文字与计算机学术研讨会作题为“字体书法的审美方法与数字书法结合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演讲,这个论题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

我们知道,计算机早已与书法结缘,现在许多人临帖就是打开手机看着名帖的字迹图像临摹。互联网上的书法网站、网页五花八门。笔者2012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事年表》就是在电脑上写出来的,查询核实约6000件书法原迹,录入作品4000多件,基本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近期引起公众关注的是书法机器人、书法教学的各种软件与硬件及各种书法网络平台等。针对这种现状,结合笔者长期研究书法审美的学术成果选取几个非常关键的哲学方法、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中国书法大事年表》局部

书法审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这个论题的逻辑前提是暂时区隔书法观赏中的审美认知与审美评价,以书法的审美认知与人工智能形成交集。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手机配有“手写”输入软件,这就是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研发出来的汉字应用工具,是学习型的人工智能。这种运算模式大致是手写的“笔画——构件——字形(形体)”,这里暂时把“构件”界定为完整字形与笔画中间的一个构形单位,主要对应合体字;没有“字形”这个基本层次,与写字、识字是不可对接的。简单地说,就是手写字形。

笔者简要说明目前书法机器人、数字书法搁置“书面语”的问题,搁置“字体、书体的源流”问题,切割“字的字音、字义”问题之后,具体讨论从“字形”来看“写字”的认知模式。以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神龙本中的一个“人”字为例证。

 “人”字的写字模式解析,从文字学的字形看:

 “人”字解析

(1)笔画两个,“撇”和“捺”,构成字形“人”;

(2)加进“写”的笔墨纸综合的物理特性,就有了先“撇”、后“捺”。目前通行的手写输入软件,有的没有“笔顺”,先写“捺”后写“撇”也可以成字,可以称作书写的“半个”物理特性,这实际上使用动态图像识别模式,划分两个线段,“撇”与“捺”不分先后,只要有这两个线段过程就可以成像。

但是,“写”是书者右手执笔的毛笔含墨触纸的复杂心理活动,笔者是从研究书法心理学开始书学研究的,对“写”的基本逻辑层次是比较清醒的,至少包括“物理”“生理”“心理”“审美”“文化”五个基本层次。手写输入法的动态图像识别模式,使用非常便利,实际上与“写”只是物理层次的关系,而“笔顺”程序介入的,是借助文字学“笔画、笔顺”的规则,与书者的“手写”没有意义的联系。这种集约的简化,面对亿万手机用户非常便捷。

 “人”字解析

如果用书法字体的审美模式来对接,从上图可以看出书法审美的复杂性,与一般写字的巨大差异。一般写字的模式就是:“笔画(运笔)——结字——字形(字势)”。就是说,运笔过程就是先“撇”、后“捺”两笔,“人”字就成形了。运笔过程包含“结字”,两个笔画“撇”“捺”的组合就是“结字”,所以没有另外的“结字”书写动作的。

写字必须有“结字”,“结字”在哪里?就在视觉。“撇”是一个运笔动作,“捺”是一个运笔动作,先“撇”后“捺”的“笔顺”是两个书写动作按字形结构的连续。所以,临帖操作中是“运笔”与“结构”分开练习的,而练习“结构”还是采用运笔书写“笔画”来进行,只是关注点在“笔画”之间的字形结构关系。这是视觉与书写笔画的动作非对称的基本模式,从古到今都如此。

  一般写字的经验就是“手——眼——心”的协调。所以笔者《认识书法作品的术语简释》(35个一级术语,2018年5月2日—6月13日《书法报》连载)就是特别强调“看着写”,笔者早在《书法学习心理学》中就提出了“视知觉控制”这个概念。我们现有的笔法理论是为了实用,没有视觉维度的,好像笔法就是毛笔笔锋的那几根毛在运动,幸好我们是看着写的。书法机器人有“眼睛”吗?写一副对联是“看着写”吗?当然,创新精神是值得赞赏的,而学术是要探究规律。离开了视知觉的调节,讲书写技法是说不清楚的。

  如果我们再把审美加在里面,就出现的一般写字与书法艺术的严重不对称。图中所显示的不对称,凸显出书法审美认知的本质特性,即书写的“笔画(运笔)——结字——字形(字势)”中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结构”。一般写字是意在笔先,按“人”字的规范写,书法艺术则是意在笔后,“临时从宜”而“一画不可移”,字势整体有“形质与神采”。所以,笔者专门提示了一下,图中的书法审美的观察点至少省略上十个,如笔势、笔意、体势、紧接与宽接、体势的意味、形质的骨肉血脉、神采的情感意蕴等。这就是说,“字形”与“字势”的双重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潜藏着书法审美的奥秘。书写的“心、眼、手”协调发展,是促进人的全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当然,数字书法要化简、切割,切割什么,如何化简?这是需要科学研究的。

“人”字对比

右边也是《兰亭序》中的“人”字,与左边“人”字形相同,书法“字势”在字形之上又有一个审美的“形质”与“神采”等。

赵孟頫胆巴碑》中的“正”字

回到一般书写过程,以赵孟頫《胆巴碑》中的“正”字为例。第一笔“横”不合一般笔法规范,头重尾轻,但是后面的“竖”“点”“竖”“横”的运笔临时从宜,把这不好的“横”变成好的“横”,改变了原“横”画的意义,这正是书法审美“看着写”的独特魅力。笔者说了一个通俗的词:“走一步看一步的逻辑。”这与现有计算机处理图像识别的模式完全不同,不是预设“正”字的物理层面的动态识别模式,以静态结果“正”字图像为目标。这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问题:书写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逻辑”。

《书写笔顺示意图》

第二个关键性问题是“右手执笔”书写。这是书法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书写的视觉与右手动觉的综合。上图《书写笔顺示意图》是综合汉字字形与右手执笔书写二者的特性而归约出来的笔顺模式,以右手的手腕为支点,笔尖运行的方向轨迹为示意线,凡顺箭头指向者为“顺笔”,逆箭头指向者为“反笔”。据新近的汉字楷书字形的32个基本笔画,全部是顺笔,没有一个反笔,而这32个笔画可以组合数以万计的楷书字形。

第三个关键性问题是书法艺术的“自然书写”。这是书法审美的核心,相当复杂。“自然书写”与书法审美有什么关系?南宋姜夔《续书谱》所言“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挥运之时”,就是说书法审美就是要在视觉中重现“自然书写”。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只有书法艺术才有“视觉还原”的要求。为什么?根源于许慎文字学理论确定的原则:追溯字之“本形、本义”

观看“人”字,就是重现王羲之书写《兰亭序》这个“人”字的“点画”震动。“点画”如何能“震动”?就是在这一撇、一捺中加进了“运笔”,实际上观者的书写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按“撇”“捺”的形状、轮廓、色泽、质地来组织自己记忆中的书写经验,暂不讨论。这里只说与书法审美普及、中小学书法教学相关的临帖习书相关的问题。临帖的基本模式,从发展心理学的理念看,临帖是一个“心、眼、手”在书写过程中的不断协调融合的过程,基本要求是练心、练眼、练手同步走,相互影响而共同提高。笔画、结构、字形、字势、神采,全是“心、眼、手”协调而右手用笔写出来的。这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逻辑”。“走一步看一步”包含着对第一笔画的判断、评估,这支配下一个笔画的书写。

判断、评估维度是三项:

(1)笔画的品质,

(2)笔画的结构关系;

(3)字形(字势)整体。关键在于这三个维度是动态随机处理的。这种原则当然还包括处理字序,更复杂。每一次的“看一步走一步”都包含着反馈评估机制。前述王羲之的“人”字、赵孟頫的“正”字都是如此。

王羲之《二谢帖》的“诼”字

再看王羲之《二谢帖》墨迹本中的“诼”字,这是今存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审美意蕴最为绝妙的一个“字势”,集中反映出王羲之“走一步看一步”的神思。

这三个关键性问题,是书法机器人对我们书法审美理论提出的挑战而必须应对的问题。提示我们的书法学研究反思,必须建立一般书法理论、书法社会学、书法心理学的学科构架,需要在各分支学科中建立起严密的逻辑结构。否则,我们无法与现代新兴信息处理技术对话。笔者讲的这三个关键性问题,是书法审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结合必须妥善处理的方法论问题,在书法心理学的论域之内。

所以笔者初步想法是,在这种结合中,当然是数千年书法的实物资料、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次研讨会上也见到一些重要的新成果。从学科建设的学术研究看,首选是从书法审美的视觉层面开始,把“走一步看一步”的机制融入视觉层面中。

书法传统中有一个说法,叫“眼高手低”,书法审美的首要是“眼高”。研究操作是以今体楷书经典作品为主体的书法审美的视觉软件,书法教学的临摹、评估等符合书法学习规律的辅助性软件,还可以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助推书法的普及与健康发展。还可以尝试书法审美的字势、字组、字行、章法的视觉图形的可能性研究,拓宽书法审美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书法与信息处理技术结合的路径是无穷尽的,关键在于大胆尝试,找准位置。人工智能介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途无量,包括从书法去探究。(原标题为“书法字体的审美方法与数字书法结合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供稿:2019《书法报》第50期

2020年《书法报》

有奖订阅,最后机会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