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隶书作品

张国梁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隶书入展

2020年04月06日 22:54:178809人参与0

自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举办至今虽然只有40年的时间,但是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的举办已经将当代书法创作从书斋带进展厅,从文人雅玩转换为对视觉艺术表现。因此,以展览为方向的作品更偏重于对作品表现力的关注。

基于此,我在创作本次国展作品的时候特意加强了大小、松紧、疏密、倚侧、轻重等对比关系的表现。在结构上吸取《张迁碑》《鲜于璜碑》端严方峻的特点,在用笔上借鉴《石门颂》的线条跌宕。这样一件作品选择在一张八尺整纸上表现则形成了更具强烈的动静对比。可以说完成这次作品无论从风格取法、章法形式还是材质的选择都让我煞费苦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精心制作的“古典”之作却不能以作品的情绪感动人。太以表现为目的、较多的强调变化、重形式效果反而忽视了隶书正大气象的表现和个人性情、素养的表达。其实纵观当今各大书法展览上像我这样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大家多以表现为目的、较多的强调变化注重表象。如此以来大家对形式美的关注大于对内涵的把握和书者自身素养的表达。

于明诠老师曾在《书法的文化特质和书法家文人化》一文中指出“书法首先是文化的、文人的,其次才是艺术的、技术的”“书法史就是书法家的心灵史”。

清代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就是如其性情,就是作者的修养、才情、风度、人格、气象在作品中的生发。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就是说把我们性情用我们的笔墨和书写的技巧自由的表达出来这才叫书法。

没有文化的滋养、没有个人精神的自由表达我们今天写出来的作品也只是一件件以毛笔汉字为载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已。

展览的喜悦过后我想是时候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了。(作者:张国梁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

作者推荐的经典作品——《张迁碑》

作者推荐的经典作品——《鲜于璜碑

张国梁

Zhang Guoliang

1991年生于山东邹平,201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隶委员会委员,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刻字委员会副主任。

作品获奖、入展: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中书协);

全国第四届书展入展(中书协);

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获奖(中书协);

全国第六届书法百强榜入展(书法报);

山东省第十一届泰山文艺奖三等奖(省委、省政府);

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

厦门全国刻字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

第十四届、十七届国际刻字展入展(国际刻字联盟);

全国第二届简帛书法研创班成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博物馆)。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