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篆书作品

梁勇第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篆书入展

2019年10月30日 00:06:065814人参与0

梁勇第,1982年生,广西桂平市人

美术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部主任

书法篆刻艺术师从戴文先生

作品主要入展、获奖: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入展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入展

中国书协西部书届新秀系列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入展

文化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展

重庆市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大字书法展获奖

重庆市首届小品书法展获奖

学术论文分别获重庆市第七、八、九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二等奖、入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青少年书法》等专业期刊,出版学术专著《习古偶得——中国篆刻艺术相关问题的展开》。


梁勇第书法篆刻艺术小议

龙红 教授

梁勇第君,临书勤奋刻苦,学书不偏向其一,著名碑帖经典皆为其所效法,尤喜三代吉金和汉唐碑刻书风。当其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就读本科之时,便表现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并立下“勿间临池之志”。继续攻读书法篆刻硕士学位时,更是在导师李光徳先生的指导下,于书史上下求索,于技法勤勉磨练,进步明显。在加强书法创作修炼的同时,绝不废书学理论的深入研讨,所完成的学位论文《两汉书法发展模式研究》,对汉代书法艺术的“复线”发展审视,多有见地。近年专著《习古偶得——篆刻艺术相关问题的展开》以及在《中国书法》、《书法》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论,亦足见其对理论学习的孜孜以求、奋耕不辍。理论的修为,反过来对其书法创作亦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与互补之功。于书法史上的宗匠大师,往往是仰之弥高,而于其崇高不凡的艺术便钻之弥深。于当代名家,喜善转易多师,取法众长,虽身处西南一隅,但视野决不偏狭。因此,在书法基本功的练就上,始终围绕“坚实”二字做着日课,显示出可观的发展后劲。

东坡居士于学书有言:“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明末清初书家王铎更是有言“恨古人不见我”。深究其意于学书,大抵要内外兼修,从传统立“根”,从学养谋“茎”,从众家取其“枝”,融会贯通,博观约取,以一点而突破之,终能有所获。今观勇第诸作,深感其学书前途之不可限量。其本科专业是艺术设计,后再研习书法,于是,以设计理念与汉字书法符号的意象融合,在其笔下,便生发出颇具张力的图案世界,每一个汉字符号都是具有独特意味的鲜活生命形式,篇章中的行气互溶互敬,开合有度,强烈形式感中,亦不乏涓涓文气。譬如篆书《节录周星莲<临时管见>》,正文大字七行,三行小字款式,六尺大作,线质苍厚中孕育静气,刚性中带有柔情,气势恢弘中亦兼具淳静雅趣,令人回味。其另一篆书作品《节录<论语.里仁篇>》亦不失此韵味。由此可见,勇第喜金石之味,临习三代吉金,深得幽深韵意,直与俗流相别也。

清代书坛,帖学衰微,碑学大兴,金石碑版皆入书家之笔。隶书中兴在清代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当时大多数书家都擅长隶书,以拟古出新为风尚,或主张将篆书之笔意融入隶书,以求高古。今观勇第隶书创作,其隶书、简帛书在审美意蕴上,有强烈的金文的质朴与凝重之感。在视觉感观上,打破以扁为主的审美取向,字有拙意而无憨态,清新满纸、而又高古纵横,毫无造作、浮华之状。正可谓师前贤,得真法,巧妙地将篆书圆转笔意融化到隶书挥运中,其六尺三条屏简帛书作品《杜甫诗》,其势浑厚,其韵灵动,其性情得其字态活泼之变化,可谓是较为成功之作。诚然,凡事少有十全十美者也,此件作品中若能更清晰地表达整张作品书写过程中的节奏与墨色的变化与细腻之处,将款识的分量与丰富变化再加强一些,或可生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在篆刻上,勇第于先秦古玺印用功最深,他的篆刻作品古朴典雅,格调雅致。这得益于他篆书的学习。篆书给予他的篆刻创作以丰富的滋养,于厚重、古朴典雅之中带有些许拙意,同时,将现代设计的构成关系运用于篆刻创作中,让他的篆刻艺术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现代感,别开生面,意趣盎然。

如今,勇第已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相长,年畜力强,临古不辍,且随着书法、篆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定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尽情挥洒于刀笔之间,于书艺定会有别样天地铸就!

东坡居士于学书有言:“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学习书法,须内外兼修。从传统立“根”,从学养谋“茎”,从众家取其“枝”,融会贯通,博观约取,以一点而突破之,终能所获。梁勇第正是这样一位根植传统、沉潜学养又能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青年书家。

篆书《弟子规·总序、入则孝、出则弟》138cm×45cm×6

纵观梁勇第的书法篆刻艺术,在呈现出图案化的张力的同时,又充溢着涓涓文气。这得益于他颇为转折的学书经历。或许,称其为半路出家的科班书家更加恰当。在本科期间,勇第的书法和篆刻创作均已具备相当不错的水平。由于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他很早就开始尝试着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运用于书法篆刻的创作之中。将设计理念与汉字符号意象相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整体视觉效果上谋篇布局的章法安排。象形汉字的图案化特征和篆书独特的结构特征都使汉字本身也具备融合设计理念进行创作的可能性。勇第显然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在审美中的共性。因此,他的书法学习一改惯常由楷书入手的路线,而是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三代吉金文字的临习上,直接触及汉字产生的源头。在其早年的书法作品中,也明显地呈现出充分利用金文结构的不稳定性,重点关注单个汉字造型的特点。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将专业调整为书法篆刻艺术方向后,无疑让他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践行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而研究生阶段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又使他有机会在老师的引领下以理论为指导,去通过理性地思考来系统地构筑自己的艺术理想与实践。正如勇第自己所说的那样“三年研究生学习,虽然实践创作的时间少了,但通过系统地阅读和思考,要走的路反而更加清楚。”是的,阅读和思考可以让实践中的迷茫豁然开朗,可以让偏离方向的实践得到及时的调整。可喜的是,梁勇第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没有将目光仅仅放在书法和篆刻的“技”的层面的总结与分析上,而是广泛地涉足了设计、美术甚至艺术心理等相关领域,以史观的态度对书法篆刻给予宏观的审视。“技以达道”是每个书家终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以“道”养“技”,不也是传统文人们津津乐道的艺术理想吗?

篆书《正气歌》138cm×69cm×4

要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是易事,更何况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艺术也免不了跟着闹腾,难度委实不小。艺术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加需要有一份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在梁勇第近年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这些年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努力的结果。

通常,要同时兼顾书法和篆刻的创作,都往往会以其中一种为主,另一种则围绕着前者的创作而展开,从而在创作中形成以其中一种审美趣味为主的风格特点。梁勇第的创作却并非如此,他的书法和篆刻在审美指向上既独立成章,又互相影响。因此,我们看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充满小玺印的空灵与秀雅,在其篆刻作品中,又充分地显露出金文线条的浑厚和古拙。可以说,较好地兼顾了二者的审美趣味。不论是在梁勇第的书法还是篆刻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对传统的态度,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那样“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他的书法于《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经典铭文用力颇多。其佳作《弟子规节录》,即取法高古、纯正。全篇以金文经典《毛公鼎》为取法基础,但在结字上却一改《毛公鼎》的瘦劲质朴,而参以名盘《散氏盘》的圆浑与灵动,使作品浑穆高古,又张力十足。作品采用四尺六条屏的大尺幅形式创作,用墨饱满,突显了金文的苍茫厚重。在延续了其强调单字造型图案化的张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通篇章法的统一性、完整性。正文上下行气贯通,形成有序的中轴线排列。落款处以汉简书风和浓重的用墨形成块面,开合有度,使整幅作品在位置经营上突出了线与面,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呈现出图案化的张力和鲜活的生命形式。在用笔上,则方圆结合,加强顿挫。尤其是对转折笔画的处理,采用篆刻的手法,使转折处呈现出内转外折的视觉效果,具有刀凿斧削之感,营造丰富的节奏变化。另一幅《正气歌》在章法布局上,采用与《弟子规》一作近似的创作手法,但更加强调墨色的变化,浓淡交错,变化丰富而自然,呈现给观者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看似不经意的流露和巧妙构思的高度融合。除此以外,梁勇第的隶书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的隶书在审美氛围的营造和视觉感观上都给人以极其强烈的金文的质朴与凝重之感。特别是在处理隶书结体上,打破以扁为主的审美取向,字有拙意而无憨态,满纸清新。

篆书《嵇康五言诗其二》180cm×80cm

于篆刻,梁勇第十分倾心于先秦玺印古朴典雅中透出浓厚书卷气的审美趣味。但他的篆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绝不仅仅局限于玺印的古雅与清新。一方面,篆书学习给予他的篆刻创作丰富的滋养。厚重、古朴,于典雅之中带有些许拙意。另一方面,将现代设计理念运用于篆刻创作中,让他的篆刻艺术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现代审美气息。如其朱文印《知者利仁》就相当精彩。我们都知道,在篆刻创作过程中,从结字造型到整体布局都需要作者仔细地构思和推敲。当我们看到这件作品时,便为它拙朴的整体风格和灵动的结字造型而感动。拙朴和灵动本是一对矛盾审美体验。但此印感人之处就在于勇第将这一对矛盾不露痕迹地巧妙融合。为了达到对立统一的和谐,作者在冲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隐藏了线条因刀感明显而带来的劲峭爽利,努力追求金文线条的厚重与质朴。结字因势造型,拙而不呆,既有金文的古朴厚重又不失玺印的清丽灵动。印面布局倚正相生,注重点线位置的排列与相互呼应,虚实结合,形成疏朗散淡的空间构成,如微风拂过,动静相宜。实在是让人深深体会到刻意经营与自然流露和谐统一的高妙之处。他的另一枚朱文印《观千剑而后识器》同样有较高的审美境界。多字印不易刻,几乎是印人们的共识。梁勇第在多字印的处理上却颇有心得。他能够充分地运用现代设计中形式美的法则对印面进行有机的整合。虽是多字印,却能够使印面文字多而不乱,并且于整齐有序中又见空灵飞动。这些既精彩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无疑是梁勇第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沉潜于传统的学习的结果。

隶书《醉翁亭记》175cm×135cm

要真正地做到根植传统,不流俗弊是一件并不容易,甚至很困难的事。这不仅需要书家倾心修炼字内功夫以致达到相当的高度,更加需要在实践的同时,静心修炼字外功夫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丰富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尽情挥洒于刀笔之间。孙过庭《书谱》言“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梁勇第一直以“未及”的谦虚态度对传统抱以敬畏之心。他在艺术道路上努力地前行着,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只为构筑鲜活的艺术生命形式!

文丨陈  鹏(书法家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