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楷书作品

颉江泊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楷书入展

2019年10月27日 22:24:1815309人参与0

书家简介

  颉江泊,1988年生于甘肃甘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嘉峪关市青联委员,嘉峪关市书协副秘书长,结业于中书协第三期西部新秀行草班。

入展情况:

2016年中书协2015年教学成果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6年入展第八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2016年入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2016年“院派经典”当代中国美术书法展一等奖
2016年甘肃省第四届张芝奖”书法大展二等奖
2016年甘肃省第五届新人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7年入展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
2017入展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7年“历代名人咏成都”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7年甘肃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

作品欣赏


学书感悟

崇尚经典    不忘初心

文/颉江泊

对书法最初的接触,是家里客房邑人王金慎的中堂对联和费新我先生的四条屏,那时我还没有上学,但在爷爷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中模糊的知道字里有骨头还有血肉,儿时懵懂的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在想,骨头在哪里。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我对书法最早的反问和思考。后来,当村子里遇上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时,我总会在父亲身旁看他写字,当时觉得能毛写字是一件幸福的事。上学之后,由于老家地处偏远的农村山区,乡村老师只是说我的字写得好,但没有说如何写得更好,所以对于书法只是全凭自己的爱好在学习,十七岁那年上大学时在金城兰州接触到了大量字帖,让我很是兴奋。但遗憾的是自己在闭门造车。2013年的暑期让原本干燥的西北大漠更显焦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草圣故里——瓜州,参加甘肃省书协第十期创作提高班,这次偶然的学习让我真正走近了书法这座神圣的殿堂。成为我书学路上的起点,后来也断断续续的参加了各种书法学习和培训班。但最为系统和深入的是丙申金秋在河南偃师参加中书协西部书届新秀系列(行草)研修班。通过为期一月的学习、考察、交流对书法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粗略说来体会有三:

一、正本清源,崇尚经典

米芾云:“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其实其他书体亦然。在学习书法之前非常有必要厘清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和根源,只有我们对中国书法这条浩瀚长河有了纵览之后,方可知书学的高峰何在,也会清楚每个时空段上的小高峰何在。中国书法史上碑学和帖学孰高孰低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存争议,但是对于经典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去给他们排座不如花时间去向他们靠近。只有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之后,找到书法的源与流,明白各种书体之间的转化关系,才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相对科学和理性的走向经典,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随着现代考古和书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汉唐刻石和魏晋帖学依然成为公认的经典。只有我们怀着崇圣的心情将其视为圭臬时,才会找准书法航道的灯塔。当然对经典的崇尚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二、精准临摹,还原经典

在认识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要去慢慢靠近她。而临摹是通向经典的不二法门,关于如何临帖,历代书论与今人有很多高见,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只想浅谈精准临摹。古人得好贴数行,便可成名。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海量的数据和精湛的印刷术为我们提供了书法学习历史上无可比拟的机会。关于精准临摹,陈忠康先生说,我们要关注翁志飞老师,翁老师对晋唐的临摹让人叹为观止。看了翁志飞老师的临帖后,总算对米芾复制古帖以假乱真的传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时下有人把临不像的叫意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精准临摹是完全像复印机一般的复制古人书写,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零距离的揣摩古人的书写节奏,进而还原古人的书写实境。否则只是在拿古人的贴练自己的毛病,只会根深蒂固。一遍遍的临摹就是在一遍遍格式化自己,多去掉一些自我,才可能多一点古人。当然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段对临摹视角有不同的关照。以墨色和章法为例,做一赘述。

关于墨色问题,其实也是临帖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研究点,或许我们在一直追求“临之者贵似”而忘了“察之者贵精”。神采的重要媒介之一就是墨色,古人书字,皆用研磨,这个过程是水墨交融的过程,是阴阳互化的过程,在如今这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水墨阴阳互化的妙趣,实为憾事。但并不会阻碍临帖的时候关注墨色。我们看一幅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应该是整体形式和视觉感观,这是中国书法神采最直接的表达,而识别具体文字内容应该是书法的第二本质了。提及形式构成,自然要说到章法。章法经常和气息、风韵等一系列中国词汇中比较玄妙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故有晋唐风韵或魏晋风流之说。笔者认为真正的风韵气息都在于整幅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里,所谓气韵就在流淌在字里行间。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的韵味就是嘴角那一抹似笑非笑的感觉,著名雕塑维拉斯的美就在于那残缺的胳膊。真正的艺术大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对这种感觉的把控和拿捏。试想我们把二王手札的字用电脑重新排版,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感受?因此,精准临摹是通向碑帖之气象和神韵的必经之道。

三、综合修养,仰望经典

   “先铺好路基,再铺上铁轨,然后才能跑火车”这是西中文先生讲解诗词格律时的一个形象比喻,其实书法亦然。自古以来的书法名家,均在各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成就,现代社会对学科进行细分,在某种程度上对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学习书法本体的同时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字外功的学习一点不可马虎。对于字外功我们经常指的是读万卷书,其实行万里路更为重要。曾经在故宫武英殿外碰见一对汉代石羊,让我驻足良久,也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昭陵四骏和汉代石像,那种雄强气象至今仍深深印在脑海!每次走进博物馆面对出土的秦汉文物,这种感受又被一次次触发,秦砖汉瓦的粗犷和强大勾勒出的一幅幅旷世奇景让人的思绪总是在脑海中一遍遍假设和复原。广博的文艺修养和全面的认知结构,独立的人格与风标,实在是书家成功的基石,用一生的修行仰望经典,实不为过。

清初陆世仪先生《思辨录辑要》中有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崇尚经典,体悟经典,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行书  35cmX48cm  2017年

局部欣赏(一)

局部欣赏(二)

❖行书  33cmX42cm  2017年

局部欣赏(一)

局部欣赏(二)

局部欣赏(三)

局部欣赏(四)

局部欣赏(五)

❖行书  56cmX40cm  2017年

局部欣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