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徐利明:书法的“四性”与书家的责任

2019年03月19日 02:00:592541人参与0


徐利明,1954年生,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紫金文化奖章”(2018年)。

纵览汉字书法数千年历史演变,对其历史轨迹、审美观念、艺术规律、创作方法、风格流派、传承出新等各个方面作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我认为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门类,有四个基点为其支撑,即四个性:“根”性、“书”性、“美”性、“个”性。

甲骨文拓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正面

书法文化的“根”性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生成与发展,与汉字及其书法的起源、生成与发展相伴随,互促共生,不可分离,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两者具有共同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特征。

汉字的嬗变及其书法的艺术性,在满足华夏先民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在记录语言、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实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以社会生活对汉字及其书写的“便捷”要求为驱动力,以汉字构造的日趋约易与书法贯气的日益加强为演变方式,造就了篆、隶、草、行、真五大汉字基本字体及书法基本书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天才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创造性智慧的高度结晶。

西周 《散氏盘》拓本

此后,书法又不断在广袤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其艺术性、审美内涵、表现形式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演绎出众多的风格与无穷的变化,及至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影响社会生活的今天,书法作为一门兼具审美、修心、养生多重社会功能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仍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传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必须将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美学土壤之中。

书法艺术的“书”性

书法是从汉字书写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二字道明了这门艺术的本质、形式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即不写字无以为“书”,胡涂乱抹无以为“法”。因此作为一门艺术的书法必须坚持其书写性。而其书写,在数千年的实践与提炼中形成了一系列形式美的表现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内形式,因展示观赏的特定要求形成的各种幅式规格即书法艺术的外形式,以及种种与之相适应的装裱布置工艺等辅助形式。

李斯《峄山刻石》拓本

坚持书写性,才能将书法艺术与中国画艺术、设计艺术等明确区分。这是书法作为艺术在其本体形式上和创作要求上不可动摇的底线,如果模糊和突破这条底线,书法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书写性的核心要义是连贯书写,因此其创作过程具有连续动作一次性完成的特点。它不可如同中国画或设计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围绕主题和具体物象的造型需要“东一笔西一笔”地画,或一鼓作气画一通,或中断半天、一天甚至多日后再画,甚至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上,做完彼事再回过头来继续做此事。否则,书法作品的创作在气象上和笔墨运动的节奏上很难相贯一致,从而影响到一件书法作品的整体意韵与形式美完美效果的实现。

汉 居延汉简

书法审美的“美”性

书法艺术的审美活动以高雅为尚,是审美。近几年书坛有人提出“以丑为美”的“美学”观点,所谓的“丑书”,实是个伪命题。

有人例举古代民间书法如北朝墓志、造像记或敦煌遗书中出自民间书手笔下的稚拙字迹来说事,认为其丑拙很有美学价值,是“丑得美”,因而热衷于模仿,甚至奉为经典。我不否定这一类书迹的拙朴趣味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其价值在于发自本真,毫无造作之习。如刻意模仿,东施效颦,便失去了其本真的拙朴。我认为,民间书法之天真拙朴处,历来有文人书家爱之并借鉴汲取之,但他们善于变通,以文人情怀和学养加以融通和改造,合理适度地、恰到好处地变通融入自己的个性风格中,另辟一种高雅的情趣与风格。我曾提出“刻铸铭文笔墨化,民间书法文人化”的观点,其要义即须对之加以变通与改造。在这一方面,近现代以来获得成功者如赵之谦和沈曾植的行草书、弘一法师的正书、于右任的行楷书林散之晚年的小楷等,可为典范。

东汉 《石门颂》 拓本(局部)

书法风格的“个”性

中国书法,是在书法风格的不断出新变化中演进发展的。其中,历代都有许多书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个性变通发挥,自成风格。在此基础上,从大量个性书法风格所共同呈现出的共性趣向,便形成一个时代的书风,或一个时期的书风,或一个地域的书风,或一个流派的书风。

个性书法风格是由一个书家的家学、师承、所取法的碑帖(书路)和社会关系(如交友)的影响,地方人文风气的滋养,以及个人性格气质、综合学养的作用所共同铸就的。因此可以说,书法的个人风格既具个体性,又具社会性和历史性。

魏 《张猛龙碑》拓本(局部)

一个书家最终要建立自己的个性风格,在书法的艺术表现中要有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可以兼工多种书体、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但其创作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作品,无论有多少变化,在其情调上、气息上,所用表现形式与技巧上,都不能掩盖其个性偏向或习惯,这就如同贴上了标签似的,是特定的、唯一的。

上述“四性”是书法艺术之本。时代不断在发展,书法也在不断演变。艺术语言在丰富,艺术风格在翻新,但对这“四性”的觉悟与把握,是使书法艺术坚持品位追求、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钟繇宣示表》拓本(局部)

当代书家的责任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并提出了宏大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对古文献的整理,对古近先贤思想的研究以至对传统文学艺术甚至具体到书法艺术都有相关论述。

回溯在改革开放后“书法热”兴起的潮流中,老一辈书法大家如北京启功,广东商承祚、容庚,浙江沙孟海,上海谢稚柳,天津孙奇峰,江苏林散之、费新我、萧娴、陈大羽、沙曼翁等诸位先生,以其高尚人品、丰厚学养、精湛书艺和循循善诱的指导与引领,对全国书坛后辈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江苏的几位老前辈在江苏的率先垂范、沾溉后学,江苏地域养成了重传承、讲品位、崇文尚艺的雅文化风气,江苏的书法人才队伍一代代得到滋养,这是我们江苏的书法创作、学术研究以至书法教育三四十年来在全国书坛一直领先的历史渊源与基本理由。

陆机《平复帖》

上举几位江苏老前辈,以及在“书法热”之前离世的萧蜕庵、吕凤子、胡小石、高二适等先生,我们虽以书家论之,实皆兼工多能,或诗书画印并擅,或诗书画,或书画印,或又兼教职又为学者,皆具有丰厚的综合学养,突出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的成才模式,其潜移默化影响至今。如将江苏老中青书家的作品置于全国各地的书家作品中,无论取法碑或帖,也无论篆、隶、楷、行、草各体,其洋溢着的文人气、书卷气、灵气及功底的扎实、格调的高雅和耐人品味的程度,是得到业界公认的。我曾提出,扎实的书法功底与丰厚的综合学养是书法家的双翼。江苏的老一辈书家正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书法艺术所具备的“四性”,反映出书法艺术是讲传承、讲功力、讲情趣、讲品位的。态度决定高度,气局决定格局。江苏一代代中青年书家,应秉持对书法事业的忠诚,向老前辈学习,追求专业的深度、修养的广度、艺术的精度,这是在江苏这块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产生书法艺术精品的实力保证。实力需要“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以精神为引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力戒浮躁,扬长补短,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中发光增彩,作出我们江苏书法家的贡献!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