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胡崇炜:学习观念及方法

2019年03月07日 14:41:452512人参与0

今天我主要结合书法学习临帖创作的几个方法。


一、“三精”


学习书法要讲究“三精”,具体是指精读、精临、精创。

(一)精读

读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读帖,首先要弄清楚法帖的背景,把读帖理解成拿着帖看是很片面的,真正的读帖要有科学的方法。比如在临写《黄州寒食诗帖》之前,先要理解“寒食节”的概念,苏轼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要对该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样就会更好地掌握法帖的精髓。

其次,要研究法帖的笔法、结构、章法,从中把握艺术规律。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经典法帖,但是没有一部法帖可以涵盖创作中所需要的全部文字。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法帖熟练掌握规律,然后,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创作。

第三,要记忆。我认为读帖的本质是记帖,将每一个字的点画牢记到脑子里,创作时便可胸有成竹,进而随心所欲地书写。

(二)精临

其实读帖也是临帖的一个部分,如果帖读得好,临起来就相对容易。缺少读帖这个环节,临帖时只能看一笔写一笔,这种临写方法往往顾此失彼,是不得要领的临写方法,既达不到临写的目的,更无法通过临帖达到创作。正确的临帖方法可以使我们走进书法;使我们感知历史,对话古人;使我们对书法研究走向深入;使我们找到自己学习的差距。

如何临好帖?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1.要临得像。

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之者尚精”就是我前面说的读帖要精,观察要细、要准。“拟之者贵似”就是在临帖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像,而且这个像要形神兼备。好的临帖方法不是一遍一遍地通临,我的体会是从帖中选择一段精彩之处,把这一段读透,研究明白,反反复复临习,切实掌握帖的本质与规律,把它记到你的脑子里去,待创作时能有效地把所临运用到其中,这样就达到了临帖的目的。

2.要力戒描、画、做。

临帖过程中要突出一个“写”字。写,就是自然地书写,切不可照着帖一笔一笔地描、一笔一笔画,用做作的方法是无法把帖临得形神兼备的。

3.注意执笔。

执笔与用笔、结体一样也是书法学习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先人从现实中总结出科学的执笔方法,对书写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体会,执笔还是应当按照传统的方法为好,基本的方法是:指实、掌虚、腕平、肘悬。

(三)精创

读帖、临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怎么样创作?什么时间节点进行创作?我体会要边临边创,包括初学者我也都鼓励他们进行创作。用创作来检验临帖,用临帖来引领创作。具体地说,要搞好创作,有这么几个环节:

1.有匠心。俗语有云:“一艺之成,匠心良苦。”每一种艺术,每一件作品,它的成功都要有作者一番心思。用王羲之书论》的话讲,就是大凡创作书法,“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其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创作之前要有所构思。一行要写多少字、用多大的纸、用什么书体、书写什么内容、文字内容用哪个版本,这些都需要有匠心,要把它琢磨透,尽量做到严密准确。

2.在精不在多,在好不在大。在精不在多,即强调作品的精彩,而不是写多少。作品的重点是点画、章法、结字的韵味,所以我们要把功夫下到“精”上,下到“好”上。

3.创作要立足于平时。不要在征稿启事出来后才开始准备创作。边临边创,边创边临,让自己在平和、平常、平静的心态中进行创作。



二、书法学习创作中的体会:勤、谨、和、缓



(一)勤。

所有的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勉,书法家的“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眼勤。要经常看,不断地寻求新的知识,不断地去看好的作品,充分保障观赏量和阅读量。通过比较来鉴别、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力。二要脑勤。要不停地思考,让我们的大脑始终在书法领域上不断地思索。三要手勤。手勤前面已经讲了,不再多说。四要脚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遍访名人贤士,遍游名山大川,遍读文明古籍,遍历人间万象,做到“从无字句处读书”。

(二)谨。

书法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书协的评审为什么要有审读这一环节?就是要求我们书法家在创作时要严谨。搞这门艺术,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学问,要刨根问底弄明白,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铁画银钩才能风骨凛然。

(三)和。

“和”字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有两个,一个是温和不猛烈,一个是和谐。我们在书法创作上,遇到障碍比较多的就是这个字。我们想达到中和之美,达到我们传统文化所讲的和气,是相当不容易的,只有心态上达到平和的境界,作品中才能产生中和之美,才能自然地书写,不造作、不扭捏。

(四)缓。

“缓字”的释义:一是慢,二是不紧张。在书法创作上,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紧张。总想写好反而写不好。古语说:“事缓则圆。”这里边的缓与自然的状态也是一脉相连的,只要你到达了一种放松的境界,你就会发挥出真实的水平,表达出真实性情。“和”“缓”两个字合到一起,恰恰是书法中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写书法要养“五气”,避“三气”



(一)养“五气”

1.志气。

我这里所说的志气与我们平时说的“这孩子有志气”,还有点不一样。我这里所说的志气,是讲作为一个文人、书法人应该有的气格。什么是我们的气格,用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理念,应该是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精神的园地,不跟风,不从众,不趋利,不为名所累。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艺术家园,让自己心有所属。

2.才气。

才气是先天的东西,它潜于人的头脑深处,需要我们时常调遣、激发。要靠自己不断地探索,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升。

3.静气。

古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能生慧,一个搞书法的人,尤其要有一份沉静的心态。静气是无数经历的结晶,不是随随便便能获得的,要通过无数次临帖,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创作,血和泪凝成的一种经历,一种特殊的阅历让你从容自在地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灵性。

4.雅气。

书法家和写毛笔字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雅和俗之间的关系。如果字里还有一点点俗气,那就说明你距离艺术的真理还有很大的距离。

凡是传世经典都是高雅的,所以雅之于艺术是生命之所在。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具备一定的雅气?那就要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同时我也建议大家要懂得相关姊妹艺术,多读一些书。“书法”的“书”字是一个字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动词“书写”,同时它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读书,书法和读书是分不开的。所以你要想把这门艺术搞好,就要不断去读书,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雅气,这是艺术家一生的课题。

5.大气。

大气同大道相同,所谓正大气象。我认为经典就是大道。我们看经典法帖里的用笔、结体,都是大大方方的,充满了正大气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弘扬的东西。

(二)避“三气”

1.避开俗气。

古语有云:“俗病难医”“俗不可医”。俗是艺术的天敌。去年有人采访我,让我谈一下对“丑书”的看法,我说:“最丑的书是俗书。” 

2.避开习气。

我们这些写书法的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思路、自己的一种写法,重复写就容易形成习气。有的人说这是风格,实际上风格和习气之间毫厘之差,稍不注意就是习气,避开习气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要好好地临习古法,要原原本本地读古帖,研究古法。

3.避开浊气。

浊气就是不清爽,比如说书风雷同化,写字不求甚解,这些都是浊气。防止浊气产生的最好办法还是好好临帖。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如果点画真的有“铁画银钩”的效果,一定是一个好书法家。

网上有一句话叫:熬得住就会出众,熬不住就会出局。希望大家全熬得住,最后都成为书法家,成为咱们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中的一员,让我们大家为中国书法发展共同奋斗。谢谢大家。

(本文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首届书法理论与创作研修班”授课内容,《中国书法报》编辑李徽整理,已经胡崇炜先生审阅。选自《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7期 总第207期 专栏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