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各地书展信息

看前程——当代展览书法四十年的反思和展望

2020年01月17日 17:07:571914人参与0


十二届国展论坛特约专稿


看  前  程

——当代展览书法四十年的反思和展望

                                              陈智


当代书法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是书法史上比较特殊的阶段,特殊在虽然没有了古代的笔墨环境,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专研,书法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改革开放至今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书法、武术、诗歌等几乎在全国掀起了全面的复活热潮,但经历了四十年,还在继续保持热度的只有书法。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书法以汉字为依托的几千年发展史从来没有间断过,国人对于书法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属感,这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其二,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政策措施在不断加强,影响当代书法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教育体制的确立,各级书法组织的成立,尤其是全国性书法大展的选拔机制,是维持书法热的必要基础。

缺少了实用书写功能的书法创作依然热度不减,各大展览络绎不绝,展厅成了书法当代笔墨环境的大秀场,催生了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流行书风”现象此起彼伏,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审美若即若离。流行书风顾名思义,就是当代展厅文化与选拔机制形成的一种阶段性书法风格,其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取法丰富,篇幅宏大,技法纯熟,制作精良,这种创作导向一度使展览落入了程式化的窠臼,书写者为了博取评委的眼球,力求在技法表现和形式装饰中的无过错,削弱了对个人性情的陶冶和涵养,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书法走向单纯的技法炫耀而不再拥有本体应有的文化内核,传统书法的“游于艺”变成了当代书法的“炫于技”!这一变化还同时导致了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二律背反,创作者和理论家相互隔膜,各自说话,学术研究对当代书法展览的指导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展览的导向和选拔机制让技术性书写成为了书法明星的摇篮,当代书家少有的国学基础和展厅成功,使学养、情性、品格等传统书法审美标准逐步弱化。

从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全国书法展来看,社会关注度高,竞争激烈,选拔方式愈加完善,制度愈加健全,但每次对于展览作品的总结,总觉得有高度有学术价值的偏少。入展的作品大都具备传统临古的功底,也有一些模仿当代名家的作品创作,这在表面上解决了“技”与“新”的问题,再加上流行的章法装饰表现就成功上岸了。这种情况最终带来的是浅层次审美的书法形式主义泛滥,也就是展览书法一直以来为人们诟病的根源所在。几千年书论讲求的技进乎道、学富品高者优,在当代展厅中只剩下了技术意义上的个性化书写。学养是性情的根源,品格是境界的体现,法度是技艺的兼容,缺少了理论支撑的当代书法发展导致展览对创作的唯一指向性和理论研究的苍白与泛化。书家队伍的素质基础和展厅文化导向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研究关注的重点,当代书法向何处去,引发我们对于当代书法发展前景的思考。

一、史学意义上的当代书法四十年

清代碑学的发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场重大的变革,碑学中兴不仅在书法形式和理论上有所继承、突破,更是书法创作取法视野的开阔和创作理念转变的过程,深刻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延续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不平静,文人偏寓世外,追求平静生活,书画一门却格外地延续了清代的繁荣局面。新中国的成立,老一辈政治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偏爱,使书法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碑学发展的逻辑延伸力和民国文人的书写传统对当代书法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清代碑学对当代书法的影响延续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融合之道,应和了书法艺术求变的思维惯性,是当代书法创新性发展的本源。但是书法本体由于传统素养缺失和理论构建不足,很难在形式展现至上的展厅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客观上说,中国书法的当代繁荣是现行体制下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从史学意义上来看,能代表当代留下来的也只会是有限的二三十位,这是艺术发展史的规律,二者并不矛盾。全球一体化时代,提倡创新发展和中国书法的国际化也并非坏事,可以扩大与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地区的交流,以别人的审美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笔墨关系和汉字书写,或许会提供一些探索和实验性的新思路,这也是书法发展当代性的一个合理延伸和拓展。

当代四十年的书法发展,书家的成长或者说成就之道,大约有以下几个模式:民国余绪、书法展览获奖者、高校书法队伍、各级书协领导、书法刊物编辑、画院博物馆等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虽然成就方式途径不同,其本质内核没有大的变化。书法教授可以转任书协领导,刊物编辑也有可能进入画院博物馆工作。这些路径和几千年来书家“在朝不在野”的本质差别不大,其中民国余绪和书法展览获奖者倒是显得有“在野”的含义,尤其是后者更带有实际意义上的草根性质,并且数量巨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传统书法审美标准的当代转换问题。书法审美标准的转换来源于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发展,从艺术学科构建来看,属于美术学范畴的书法艺术,在初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的,书画共通论且加入各种新思潮的理论观念被当代书法家所普遍接受,加上传统碑学帖学相争的历史遗留,追求形式夸张、艺术语言特立独行,偏离书法艺术发展根本的“新书法现象”愈演愈烈。二是当代书法展览的选拔制度问题。当代展览评价体系在逐渐地走向精致化、形式化、标准化道路,选拔制度的规范化,带来了选拔的相对公开、公平、公正,这是书界所共同认可的。规范评审制度的初衷是扩大评选的量化考核机制,引导大家朝传统去深入探求没有问题,但如果演变成纯粹靠技术和形式来体现,一定是当代书法的悲哀和无奈!书法作为艺术的客观规律还是技进乎道,在技术基础上体现不同的精神涵养和个性性情才能称得上“家”。因此当代书法展览的选拔机制在肯定出精品出人才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书法评判的圈内圈外问题。当代书法选拔虽然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根本执行者还是操刀的评审委员会,评委的个人爱好和审美偏向直接引导社会的书法认识方向,以至于出现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与社会大众的审美喜好有着较大的分歧。圈内大加赞赏,圈外一律不认,这种价值严重偏离的氛围也不利于当代书法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展览书法四十年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开始复蕤,书法人感受着时代的气息,爆发了蓄积已久的能量。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伴随着展览文化的兴盛,大约每十年左右书法风貌和思潮都有一个时代特征的变迁。粗略来看,“第一个十年”(1979-1988)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时期;“第二个十年”(1989-1998)是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包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第三个十年”(1999-2008)是当代书法向传统风格辩证回归的时期;“第四个十年”(2008-2018)是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的新时期。四十年来书法从传统的书斋把玩到现代展厅的壁上观,是展览制度的需要,展厅成为当代书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展览创作在八九十年代开始求大篇幅、大气势,到受现代西方审美思潮影响追求装饰化意味,到后来又走精细化技法之路,书法家们因为适应展览需要和时代使命,不满足于传统书法表现的艺术模式,想极力解构传统书法样式,探寻新书法的表达方式,以至于矫枉过正,愈发显得苍白空泛。展览文化带来书家急于求成的心理预期,使流行难以成为经典,艺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无法得到尊重,展览书法的评判体系需要的是传统审美标准的合理延伸,而不是全面反叛,更不是反思后的无所适从!由此展览高度繁荣的历程并没有形成书法新的突破和名家大师的辈出,于是到了新千年左右,书法展览开始辩证地回归传统风格,对“新意”的把握有了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书法界对于传统书法向当代转型的理论诉求也在不断提升。

三、当代展览书法的现实思考

1、书法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变化,带来当代创作与传统书法无法回避的审美冲突。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表现,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可以提振民族精神,赓续传统文脉,从诞生之初的书写记录功能不断发展成为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相互交融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当代展厅效应的需求,其创作审美心态与传统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书坛不缺少书法家群体的数量,不缺少技术性表现的功力认同,缺少的是有学术思想和史观意识的艺术名家。我们回望书法史万紫千红、个性独立的书坛星空,感受历代精品佳构的性情表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审美隔膜。我们倡导当代书坛的精品意识,绝对不是靠所谓书写的长篇巨制或是技法纯熟思想苍白而显现的“伪功力”来体现的。当代书家如何才能化解创作审美与传统标准的冲突?首先要有独立思想和史观意识。当代书家成长或者成名因为展览的指向,普遍重技法轻学问,重形式轻内涵,基本素养不足。成名如同品牌传播,展览激励和媒体宣传快速地把书家仓促的推到了前台。其次要正确理解传承与弘扬的关系。没有继承传统就不是中国书法,没有发展就不是当代中国书法。从艺术认识论上弄清楚中国书法的根本属性,当代书法创作需要继承书法传统,不是简单地留下外形,而是探究其本质内涵,在那些看似安静陈旧的表现中,寻找蕴含着的质朴而坚定的力量,才可以让今天的书法散发出美好而可贵的精神品质。

2、当代书家传统文化的先天缺陷与对技法的终极追求。古代文人讲究忠孝节义,道德文章,视书道为余事,茶余饭后,三五知己,琴棋书画,闲情逸致。正如学者钱钟书所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而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早已没有了这样闲适的环境,经世致用的经史子集之学也不再是文化人的必修课,客观上造成当代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先天不足。书法之道,“法”是基础,“书”是表现,我们需要重视对“法”的根本要求,而对于依附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书法艺术,在当代更需要书家自觉地在浸润传统文化上修养身心,涵养情操。脱离传统文化熏染而一味求技法求新意,显然是舍本求末之举。作为当代学书者,“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艺术追求都是苦心孤诣的踽踽独行,而真正进入了状态又是快乐和自足的,所以不断丰富自己、与古为徒,将内在的文化涵养外化于艺术形式,做到不仅技法形式耐“看”,更要品味格调耐“读”,方为书法之正道。一段时期内,浮躁的社会生态严重影响到了书法队伍,鱼龙混杂,有孜孜以求的潜心治学者,也有混迹江湖的追名逐利者,展厅文化带来的阶段性审美趋同现象,客观上反映了当代书法审美标准的模糊和泛化,并且圈内圈外对书法的好坏认同又相去甚远,而唯一可以接近的评价标准就是对技法的终极追求。加之出土文献材料的极大丰富,现代印刷技术的高度精良,传播媒介的快速高效,书法新材料的广泛运用,为当代书家对传统书法技法的训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放眼当前国展展厅,取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完备,制作日益精良,这成了所有评委都可以接受的书法样板。但我们不尽满意的是,许多作品书写还比较稚嫩,技法不够丰富,整体气息偏弱,很难发现自我个性表现突出、格调品味有思想深度的精品创作,书法展览的现场变成了技术展现的秀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今天的继承就是明天的传统,真正优秀的作品,必将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如何在技术优势得到认可后,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尊重艺术规律,寻求自我风格显现,这应该是当代展览型书家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题。值得可喜的是,有一部分早年在展览中获得认可的书家,开始重新反思自我,深入传统的书法笔墨环境,加强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加上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自觉表现,成为了当代书坛的希望之星。

3、展览书法阶段性导向带来学术走向的不确定性变化。当代书法历经四十年的普及与发展,呈现出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消费市场环境下,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给书法事业带来了挑战、困惑甚至是冲击。我们回顾四十年的书法展览发展历程,之所以形成阶段性的流行书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展览规则和制度的变化,有评委个人评判的差别,也有时风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展览的权威导向使然。再加上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的隔阂,偏向于史学考据而轻视当代创作研究,尤其是对当代书坛主流展览的分析和研判,在学理层面没有很好的归纳和总结,造成了当代书法总体的理性分析不够,更缺少对书法未来发展的宏观规划,这种学术层面的不确定性,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繁荣进步。新时代以来,针对当代书法所面临的文化生态,中国书协着力研究与探索当前书法创作的问题与现象,立足书法本体,统筹大局,力矫顽疾,振拔流俗,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加强学术批评和创作引领的双向发力,连续举办了“理想与现状”乌海论坛和“源流与时代”绍兴论坛,以及国学与修养主题班等等,进一步优化书法生态,把脉书法发展方向,有效推动当前书法创作和理论的融合发展。书法创作的历史传统在回归,文化品质在提升,时代精神在积聚,书法与民族、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能力在凸显,规划书法发展理想蓝图的新局面已逐步打开。

4、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追寻当代书法的精神旨归。鉴于当前书法发展现状,展览机制体制愈加完善和合理,书法人口在不断增加,书协队伍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形成了全民性质的书法大运动,书法家协会的权威导向在一定阶段还将会产生积极的主导作用。展览选拔机制繁荣创作推出人才是主流渠道,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培养,社会化的传统师徒相授模式,还有展览催生的各类书法突击培训,都在集聚着书法人才的成长计划。然而当前书法界面临的价值思想的多元化,浮躁之风盛行,书法精神信仰缺失,时代已经缺少了培养书法大家的土壤。如何解决当代书法繁荣发展基础上的高原和高峰问题,如何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如何寻找当代书法的精神旨归,这是我们当代书坛无法回避的话题。传统书法文化讲求的以物喻物,比如吴带当风、右军如龙、北海如象、锥画沙、屋漏痕等等意象的表达,书法创作当求混元之气,真力弥漫,万象在旁,法随意行,乃至以意生法。这是创作的自由境界,当今创作几乎无人能到此状态,当今理解书法也少有人到此深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评判在当前展览书法中很难得到运用,类似体育竞赛的规则评判在展览评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有自我个性追求和文化内涵表现的作品,也很难在评审中得到大多数的认可而崭露头角。时代需要书法高峰的出现,林散之先生说争史名不争时名,史名也好时名也好,当代书坛关键还是需要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放宽选拔人才的渠道,以史学的眼光聚焦书法本体的精神旨归。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具有正确理解书法传统所显现的基本功力、现代艺术审美元素的注入、自我个性和情感的合理表达、艺术品格追求的完美展现,这应该成为当代书法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

四、从历史进程看书法的未来和前程

纵观当代书法四十年的发展,我们大约可以清晰的判断:当代书法是书法史长河中的特殊现象,书法展览文化贯穿着整个发展进程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史观论,当代书法四十年的风格基本还属于清代碑学中兴后民国书法的余绪,同时,当代社会政治体制下的书法热潮为书法的社会化普及提供了现实基础,书法比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进入了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大众的视野,这是历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展览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发展现状,展览机制的利弊,时风流行中的美丑之辩,主流展览与民间雅集的同向发展等等,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书法进入新时代,我们展望书法的前程未来,从民族文化基因看,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新时代对传统文化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要求,以至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从历史兴衰隐显看,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书法家园,书体的演进,时代的风貌,流派的形成,书法因为时代变迁和书法发展的自然规律,有高峰也有低潮,或隐或显,而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动力,一往无前,生生不息。从时代发展要求看,当代书坛有责任坚定文化与书法自信,正确看待书法艺术的发展现状,找准病灶,大胆革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创作的双轮驱动,积极倡导书家自身修养和书法艺术水准的同向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展览文化主导下的当代书法,必将会迎来一个新时代艺术自觉的美好前程!

 

陈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十二届全国书展学术观察、监审委员

(本文为十二届国展论坛特约论文,已在《中国书法》杂志2019年11期、《书法》杂志2019年12期节选和全文刊发)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