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书法征稿启事

广州书法双年展之2019“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征稿启事(2019年4月30日截稿)

2019年02月05日 14:10:489406人参与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文艺工作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书法艺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广州、和谐广州,特举办广州书法双年展之2019“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展示青年书法篆刻创作成果,挖掘青年书法人才,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繁荣岭南文化。


有关大赛征稿事项如下:

一、参与单位

(一)指导单位: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二)主办单位: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

(三)承办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四)协办单位:广州市海珠区书法家协会

                             


二、投稿要求

(一)征稿范围:凡年满18周岁到50周岁的青年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均可投稿。(欢迎全国各地青年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投稿)

(二)创作内容、形式和规格

1、创作内容:书写内容以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为主(参考内容附后),其他积极向上,健康祥和的古今诗词、文句均可。

2、作品统一为竖幅,作品尺幅统一为六尺对开、四尺对开,可托底,但不可装裱。

3、书体和创作风格不限,鼓励有创新意识又能把握书法本体的作品。

(三)投稿要求

1、每人投稿数量不限,但禁止化名投稿。为保证收稿,建议用特快专递或挂号邮件投寄。

2、草书篆书篆刻作品请附释文。篆刻投稿6-8方,附2方以上边款,贴在4尺对开竖幅宣纸上。

3、为方便作品登记编录,请作者楷书填写投稿登记表,并在作品背面用铅笔书写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性别、年龄、常用详细通讯地址、邮编。

4、凡有严重文字硬伤的作品,一律不参与评审。因人力有限,所有参赛作品均不退稿。

5、本大赛免收一切费用,所有来稿,组委会有出版、宣传处置权,不再向作者支付稿费。

 

三、征稿日期

自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止,截稿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四、奖项设置

(一)设立一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获奖作品入编大赛作品集,获奖证书一份,赠送《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一套(十本一套)。

(二)设立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获奖作品入编大赛作品集,获奖证书一份,赠送《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一套(十本一套)。

(三)设立三等奖20名,奖金各1000元;获奖作品入编大赛作品集,获奖证书一份,赠送《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一套(十本一套)。

(四)入展作品150名,入展作品入编作品集,入展证书一份,赠送《广州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一套(十本一套)。

(五)入选作品150名,入选名单入编作品集,入选证书一份。

(六)广州地区的所有入展以上作者具备加入广州市书法家协会条件,入选作者具备加入广州市书法家协会条件之一。

(七)所有获奖、入展、入选名单将于评审后第一时间在各大专业媒体上公布。

 

五、出版

组委会将编辑出版《2019“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获奖作者、入展作者每人赠送两册,入选作者每人赠送一册。

 

六、展览时间、地点

拟定于2019年在广州展出并首发作品集。

 

七、收稿地址及联系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2842号琶洲湾文化创意园4栋2楼随韵堂

联系人:麦录(收)

联系电话:15217688899

邮政编码:510310

 

八、展览信息可登录:http://www. gzwl.org.cn/(广州文艺网站);更多展览动态可关注“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九、评审

(一)由大赛组委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明确违规的处理办法。

(二)评审结束后,及时公示评审结果。评审以作品的艺术质量为第一要素,鼓励作者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

 

十、其它事项

(一)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抄袭等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将取消入展、获奖资格。

(二)所有参赛作品概不退稿,作品的所有权、出版权等归属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对所有来稿拥有宣传出版权。

(三)凡投稿者均视为承认并遵守征稿启事的各项约定。


广州书法双年展之

2019“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组委会

2019年2月5日




附录1:广州书法双年展之2019“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投稿登记表


附录2:参考内容——传统家风家训



周公《诫伯禽书》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命子迁》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唐太宗《诫皇属》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览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已。每著一衣,则悯(1)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2)之间,勿先恣(3)其喜怒。朕每亲监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高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刘备《敕后主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北宋)邵雍《戒子孙文》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姚舜牧《药言》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魏)王昶《戒子侄》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西晋)羊祜《戒子》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南朝.齐)萧嶷《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

 


李世民《帝范》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欧阳修《示子》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丝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方孝孺《家人箴》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明)姚舜牧《药言》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流,积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终至巨。

 


(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


(南宋)江端友《戒子》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能含蓄退逊,留有余不尽,自有无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人谓做好人难,余谓极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南宋)江端友《戒子》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


余平生不肯说谎,却免却许多照顾前后。


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

 


无哲不愚。

 


(明)姚舜牧《药言》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做人最忌是阴恶。处心尚阴刻,做事多阴谋,未有不殃及子孙者。语云:有阴德者必有阴报……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于斯语,夙夜念之。

 


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积然也,故曰诚能动鬼神。若怀欺挟诈,言不由中,行无专一,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实,事事以为不实,凡所接对,莫不猜防怨恶,将何以自立于天地间!每见年少之日,自谓智能,虽在父子兄弟间,说不从实,举动诡秘,见恶亲长,取贱乡邻,虽至老死,后人犹引以为戒,哀哉!

 


人子事亲多方,只生事尽力死事,尽思二语蔽之。


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孙者也。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即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陆游《放翁家训》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司马光《训子孙文》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


夫谋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谋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侥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清)张履复《训子语》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




(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




司马光《居家杂仪》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女训云:家之和不和,皆系妇人贤否。何谓贤?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何谓不贤,淫狎妒忌,恃强凌弱,摇鼓是非,纵意徇私,如此之类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剑示康》

公(张文节,宋真宗时宰相)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以顿俭,必致失所。岂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陆游《放翁家训》

厚葬于存殁无益,古今达人,言之已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勿为人言所摇,木入土中,好恶何别耶?

广召乡邻,又无益于死者,徒为重费,皆不须为也。

石人石虎之类,皆当罢之。欲识墓处,立一二石柱可也。

 


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于勤而后渐渐流于荒惰,可惜也。



居家之要,在勤俭二字,既勤且俭,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语之伤,非横之及,不胜一朝之忿,构怨结仇,致倾家室。可惜历年勤俭之苦积,一朝轻废也,而况及其身,并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处穷约时,当念守分二字;家处富盛时,当念惜福二字。




(明)姚舜牧《药言》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丧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袁采《袁氏家范》

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


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


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备矣。

 



(清)张英《恒产琐言》

陆梭山之法最详……古人之意,全在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之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多也。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市邑小儿,非有壮夫携负,不可令游街巷,虑有诱略之人也。……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损,拂意之事常有益……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凡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绝,拖延生事。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




(清)张履祥《训子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



朱柏庐《劝言》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



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明)姚舜牧《药言》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难得者兄弟,易得者财产。

 



(清)张英《聪训斋语》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于启人友于之爱。



司马光《训子孙文》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弊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父之兄弟,谓之伯父、叔父,其妻谓之伯母、叔母,服制减于父母一等者,盖谓其抚字教育,有父母之道,与亲父母不相远。而兄弟之子谓之犹子,亦谓其奉承报孝,有子之道,与亲子不相远。故幼而无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则不至于无所养;老而无子孙者,苟有犹子,则不至于无所归。此圣王制礼立法之本意。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后若富贵便罢,若是穷,你两个要老实供给照顾她。你娘要与她东西,你两个休要违阻,若是有些违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气,又为不友,又为不孝,记之记之。



(明)姚舜牧《药[转载]中国历代名门家训言》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




(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

丈夫处世,发奋自强,何事不可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学问,忌人富贵?

骄奢淫惰四字,是富贵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识见要远,度量要宏。

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读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贪书未有不成学者。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明)姚舜牧《药言》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鸟必择木而栖,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祸。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贫人弗说大话,妇人弗说汉话,愚人弗说乖话,薄福人弗说满话,职业人弗说闲话。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不贤,人望报而报不足。


问世间何者最乐?母曰: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辩者。如系田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辩者也。如第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辩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必不必辩者也。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



(春秋)曾参《告子言》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魏)嵇康《家诫》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清)朱柏庐《劝言》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唐)李恕《戒子拾遗》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明)周怡《示儿》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不独奇福难享,造物恶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侧目矣。……

 

昔郭进建第成,坐诸匠于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卖屋者”。识者谓为名言。今人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颠踬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宁之福,天上矣。布衣粝食,妻子相保,则恨不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天上矣。人聪明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古今来,无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见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为亲戚之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尽人事以听天命……

 

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多言宜戒,直言亦不可率发。惟善人能受尽言,善人岂可多得哉?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陆游《放翁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明)姚舜牧《药言》

古重蒙养,谓圣功在此也。后世则易养矣。



(明)徐三重《家训》

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然父兄须教以读书,皆不可令废弃。纵痴蠢顽悍,若少知理义,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可理论也。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宋)家颐《教子语》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子弟之贤不肖系诸人,其贫富贵贱系之天。世人不忧其在人者,而忧其在天者,岂非误耶?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远邪佞,是官家教子弟第一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弟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总是儿郎自家本事。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爱子弟者动曰“幼小不宜劳力”,极为谬论。无论从古英贤、名臣、名将,无一懦软不耐劳者,即乡曲四民中,稍能自立,有一不勤不劳者乎?所虑自幼娇养,他日必一无知能,偶有动作,不堪其苦,终为弃材矣。若富贵家谓可坐食,噫,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几人哉?劳之不习,事理万不能通达。劳字所该甚广,而教幼子先自习力作、习礼节始。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古者教道贵预,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或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及婴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凝,气岸精爽。


(明)姚舜牧《药言》

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之谓蒙以养正。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玩,教儿子亦然。


(清)张履祥《训子语》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即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欧阳修《示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南宋)何耕《示子辞》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苟能如此,一生永不会向下作下等人,如见他事,自然不妄。……若凌晨即治俗事,或冗或默闲坐,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如此不流入俗人,则着衣吃饭一呆子弟耳。况复博弈饮酒,追逐玩好,寻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丧身破家者。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积学,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士人贵经史,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清)朱伯庐《劝言》

先儒谓今人不曾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知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若只是浮浮泛泛,胸中记得几句古书,出口说得几句雅话,未足为佳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都是,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落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



(南宋)吕祖谦《辨志录》

大抵后生为学,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有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史书须每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文不如质,实能胜华,此为作文之法。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之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


(清)汪帷宪《寒灯絮语》

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非不事多也,积少以至多,则虽多而不杂,可无遗忘之患。此道如长日之加益,而人颇不觉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无间断。间断之害,甚于不学。……排岁月次第,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读书若干。一岁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此二百七十日须严立课程,守其道而无变,十年之间,经书可毕。且如此绳绳不已,则资之钝者亦敏,而书可渐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




(清)谢启昆《训子侄文》

古人行事。计是非,不计利害。今人利害亦不计,国法则曰可以幸逃,地狱则曰何曾眼见。当世之名,后世之责,更所不计,大都图目前受用而已。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人有常业,则富不暇为非,贫不至失节。



(明)霍韬《家训》

凡子侄,多忌农作。不知幼事农业,则知粟入艰难,不生侈心;幼事农业,习恒敦实,不生邪心;幼事农业,力涉勤苦,能兴起善心,以免于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农作。


《庄子·达生》载:孔子到楚国,在林中遇见一个粘蝉的驼背老人,只见他得心应手,从树上捕蝉从不失误。孔子问他何以能做到这样,老人说:天地虽大,万物虽众,在我眼中却只有蝉,我专心捕蝉,从不分心,怎么会不得心应手呢?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瘘丈人之谓乎?”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宦之法,清廉为最。



(南宋)吕本中《童蒙训》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放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当官大义,直不犯祸,和不犯义。……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忍事敌灾星”。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仕路乃毒蛇聚会之场。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矣。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在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无一益友。




(明)张履祥《训子语》

贤者必刚直,不肖者必柔佞;贤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贤者必虚公,不肖者必私执;贤者必谦恭,不肖者必骄慢;贤者必敬慎,不肖者必恣肆;贤者必让,不肖者必争;贤者必坦诚,不肖者必险诈;贤者必特立,不肖者必附和;贤者必持重,不肖者必轻捷;贤者必乐成,不肖者必喜败;贤者必韬晦,不肖者必表暴;贤者必宽厚慈良,不肖者必苛刻残忍;贤者必从容有常,不肖者必急猝更变;贤者必见其远大,不肖者必见其近小;贤者必厚其所亲,不肖者必薄其所亲;贤者必行浮于言,不肖者必言过过其实;贤者必后己先人,不肖者必先己后人;贤者必见善如不及,乐道人善,不肖者必妒贤嫉能,好称人恶;贤者必不虐无告,不畏强御,不肖者必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若此等类,正如白黑冰炭,昭然不同,举之不尽,总不外公私义利而已。世谓知人之明不可学,予谓虽不能学,实则不可不学也。……朋友之交皆以义合,故曰:“友也者,友其德也。”


(清)张英《聪训斋语》

昔人有戒曰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不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洵(实在)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有余地心也。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处己接物,若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