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张天弓: “书道”考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的书道哲学

2021年04月19日 23:48:452113人参与0

“书道”考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的书道哲学

张天弓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篇【1】,首次明确显示出先秦诸子哲学的“字·名·实”三维的思维方法,还是唯一的一处,同时也凸显了“道”的哲学意义,这就是“书”,诚可谓中国书道哲学的原始文献。

此篇首见“字”(

)的本字,即“从才、从心”的会意字。《说文》释“才”:“ 艸木之初也。”此“才”引申为木牍。释“心”:“人心,土臧也,在身之中。象形。”释“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2】这是说“人心”藏于“身”中。造字之意是,人将其身之内心显现在木牍的字迹为心画,均出自“土”。这是“字为心画”说。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六德》有“箸”字,义为《书经》之“书”。【3】西周春秋时期金文“書”(

,《集成》4333)字,从聿、从者。《说文》释“書”:“箸也。从聿,者声。”《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4】所以,在楚简中,“書”、“箸”相通,“書”为书写过程:“箸”为书写结果。

郭店楚简(约公元前300年左右)未见“書”字,而战国初期《曾侯乙墓竹简》(约前443年左右)《大莫》中“書”(

)字,从聿、从者省、从心【5】,造字之意是書为“心画”,是“字”(

)为“心画说”之本。这是西汉扬雄“書”为“心画说”的根源【6】。

《大莫》中还有“画”(

)字,从聿省、从乂(文)田、从目,上博楚简则简化为“

”,【7】从聿省、从乂田省、从目,造字之意为目见之界画或错乂。可见“書”(

)、“字”(

)从“心”则意义特殊,显然是高于“画”,所以用“心象说”更为贴切。

战国中期,郭店楚简中未见“書”字,“道”字借为“書”。《性自命出》“道”(

)字,从行、从人。殷商甲骨文有此字,造字之意为“行路”,或“導”。《大一生水》“道”(

),从首、从辶,造字之意为首领引导,可引申为书写文字为導。上博楚简《性情论》“道”(

),从首、从彳、从二止,造字之意为往返“導”。【8】《大一生水》篇有“復(

)”字,也从彳、从复、从止,造字之意为返復。

《大一生水》计有4个“道”字,包括第9简残缺文字中,应该还有1个“道”字,即积于“溺,谓上下之道也”。第一个“道”字为“天道贵溺(

)”。“溺”字从弱、从水,“水”为横式“

”而在“弱”之下。楚简从“水”字形多见横式“

”而在其下,如“灘”(

)、“清”(

)、“海”、“漢”、“漸”、“灋”等。“涉”(

)字横式“水”竟然在上“止”下“少(止)”之中间。楚金文《鄂君启节》(约前323年)也有此横式“水”之例,如“湘”、“湖”、“灘”等。这属于文化地理学,楚地江汉丰水,水道重于陆路;书字需用墨水当然是横式之“

”,竖式之“

”则无法“反㭪”。

《说文》释“溺”:水名,“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从水弱声”。释“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牦桡弱也。弱物并,故从二

。”段注:“桡者曲木也。引伸为凡曲之称,直者多强,曲者多弱。《易》曰:栋桡,本末弱也。弱与桡叠韵。曲似弓,故以弓像之;弱似毛牦,故以彡像之,不能独立。”【9】这意思是,“弱”为“曲木”,“曲”为“弓”之“多弱”,其根须“弱”像“毛牦”。如果“弱似毛牦”而积“水”就是“溺”,这就是借指含着墨水之毛笔了。

许慎、段玉裁是没有见过楚简的,根本不知“溺”字还有“毛笔着墨水”的意思;笔者推测,这应该与“桡”字有船桨之义相关。屈原《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王逸注:“桡,船小楫也。”【10】

所以,书写“天”字就是“天道”,即“谓之天。道亦其字也”;“天道”之“贵溺”,就是说尊重书之含墨水的毛笔;所以,将桡木“削成者以益生者”,“生者”是指书写成字;所以,“伐于强,积于溺,谓上下之道也”。汉字字序,是竖列下行、左行,没有句读标识。毛笔上行之书为“反”,下行之书为“生”,即“上下之道也”。我们学人牵强附会解释这个“生”,非常费劲,只要尊重原意“书”,也就通畅了。

全篇“㭪”八见,为“上之道”;“生”八见,如“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仓然之所生也。仓然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太一生水”,这是“下之道”曰“生”。

“反㭪”、“相㭪”之“㭪(

)”,未见于《说文》,《字汇》:“㭪,木攒也。”【11】义为木聚生,与“溺”相同,也借指书之毛笔,含有多笔的意思。如郭店楚简《老子(丙)》:“能㭪万物之自然”,【12】“㭪”即“笔”书“万物”之“自然”;在《太一生水》动系列的九个术语中,“万物”恰好是位“三”,“万物”也是字。

此篇开头说:“大一生水,水反㭪大一,所以成天。”“大”字是男性成人正面站立之象形,殷商甲骨文有“

”(《合集》21022)字。《说文》释“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13】这是秦汉时期的“名·实·字”三维,《大一生水》则是“人大,天大,地亦大焉”,因为“字”居首。“大一”是在人“大”头顶书“一”横,即为“天”字,所谓“天道”,“道亦其字也”。书“天”字需要毛笔、墨水,所以是“水反㭪大一”。

怎么理解“大一生水”?“大一”之“一”是《周易》中的阳爻“一”,“大‘一’藏于水”;“水”源自爻象“

”【14】,书写“

”中间的大“一”,着墨水的笔锋旋转一下就是“生

”,即“水”字。书“水”字就是“生”。人“大”足下书“一”横为“立”,“立”字下面这“一横”表示“地”字,所以人“大”顶天立地则“天地名字竝立”。笔者《“大一生水”考》(待刊)已有详细考证,这里从略。

现在谨作说明:

第一,此篇的逻辑构架是墨子的名辩数理逻辑(笔者另有《墨子“名辩数理逻辑”考》),核心在数位的“一、二、三”与“六”(水),哲学思想主要是用“兼爱”去综合老子道家,也含有孔子儒家。

第二,道即书,书即道,这是论述哲学思维,在数位“一、二、三”的范围内,只有人“大”之“立”可以称“人道”,书“天”字可以称“天道”,但没有“地道”,因为“青昏”之“昏”为黑夜而不可见。 “字·名·实”三维是一对一的哲学思维,以逻辑的个别性为核心,极简的个别性。【15】这个“道即书”,就是中国哲学“道”这个概念的原初之义。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道其字都可以称哲学之“道”。

第三,“字·名·实”三维之书道,是基于完全性的物质活动及其物质载体,即所谓“道其字”、“托其名”之“实”,而“心”则寓意其中而已。《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16】这是墨子基于自为科学家、技工、农民的实际经验,并拥有专业的学问,如天文学、力学、几何学、光学、语言文字学、逻辑学、数学、伦理学等,首次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所作的哲学概括【17】。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先哲那么关注身内之“心”,毛笔、墨水、竹帛、“溺”、“㭪”,以及眼之视觉与光线,还有名之声音,都是物质。简单的说,看着写,边写边名边论证,得审美的易简之道。

把《大一生水》与《说文》的文字哲学的思维作一对比:

         一                    二                          三

    大一·水         天、地(四时)       神明(万物)

大极 ·道立于一       生天、地         生万物(万字) 

《说文》是把普遍性之“名”移在“字”之前,但《说文》释“道”还保留战国古文“道(

)”字【18】,从首、从寸(手),造字之意应该是书字为導了。这是“名·实·字”三维【19】,例如,笔者从《说文》小篆反溯甲金文,会意字“

3”,其形符指事字“示2”,本形象形字“豐1”读“礼”,这是“道其字”;“托其名”则形声字“

6”读“礼”,假借字“豐5”、“醴5(从豐)”读“礼”,转注字“豐4”、“酆4”读“丰”,其“六书”的数理非常明确。【20】

西汉马王堆帛书《老子》是杂糅,不过还残留了先秦诸子哲学思维的一些痕迹,如帛书《老子(乙本)》“道经”:“有物昆(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21】这“字之曰道”是反说《大一生水》中的“道亦其字”,但是,一旦改换普遍性的“名”居首,就丢失了人“大”之人道,只有“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了。可是问题暴露出来了,“道”字怎么“生”天地呢?

《大一生水》“名·实·字”一对一的“书道哲学”,在古代书学中成为书法审美的本体论,即孙过庭的“目击道存”【22】、张怀瓘的“一字已见其心”,【23】楚简的字体“蝌蚪文”【24】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与“㭪万物之自然”的“自然”,则为展现心灵的“自然”书写,“自然”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大一生水》篇于1993年10月出土,堪称石破天惊,本来可以探究中华文化真正的哲学思维,非常遗憾,一开始就被学人改为《太一生水》,这“大”、“太”一字之差,则谬以千里。“溺”字被改为“弱”、“㭪”字被改为“辅”字等,我们学者众口一词的论述其“宇宙生成论”了【25】;但是,没有人“大”而“天地名字并立”,哪来的“宇宙生成论”呢?这是用“托其名”来遮蔽“道其字”。其实,“宇宙生成论”是胡适先生1919年2月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从西方哲学“宇宙论”引入中土的【26】,原本就是基于语音的线性的抽象思维。西方语言学,只认语音的物质载体,而书写拼音文字符号则不算。【27】这种“线性”的思维,近似于《大一生水》篇所谓的“托其名”。问题是直至今天,“太一生水”仍然畅通无阻,无人质疑,而且它的社会传播还是在用墨子所谓的完全性物质载体之汉字。

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基于语音的线性的抽象思维,还用来构建书法审美的学科体系,怎样与中华文明的“书道哲学”衔接,这是摆在我们书法人面前必须解答的问题。


注释:

(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书》中《太一生水》图版,见第10—11页;释文,注释,见第123—126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按:本文图版、释文主要依据此书,下文不再出注,笔者另有不同释文,见行文。

(2)释“才”、释“心”、 释“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经韵楼藏版,1981年版,第272、501、682页。

(3)《郭店楚墓竹书》第179、188页。

(4)《说文解字注》第117、764页

(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501页。按,此“书”义为记载、记录,动词。

(6)〔西汉〕扬雄《法言·问神》: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㗃㗃,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0页。按:扬雄的“心画说”是儒家、道家的杂糅,所以扬雄又首次提出“小技说”,当然“心画说”及“小技说”与我们现在的释读都有差异。

(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墓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墓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9)释“弱”、 释“溺”之释字,《说文解字注》第425页、第520页。

(10)〔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二王逸《湘君注》,上海书店影胡克家刻本,1988年版,第461页。

(11)〔明〕梅膺祚《字汇(辰集)》“木”部,明万历乙卯本。

(12)《郭店楚墓竹书》中《老子(丙)》释文,见第 121页。按:郭店楚简《老子(甲)》、《老子(乙)》、《老子(丙)》都是节录,不是完篇,大致可以判为晚于《大一生水》。

(13)释“大”,《说文解字注》第498页。

(14)高亨《周易古经注》认为“以八卦为文字,汉人之说也……。但易纬之说,亦有所本。”此言“所本”,是指《易大传·说卦》有这种“八卦八字说” 。而《左传》、《国语》中“引《易》为占,均与《说卦》相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页。此《左传》所记为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国语》为晋语一则(公元前636年),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关于周易八卦引述的史料有二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75页。所以,“八卦八字说”应早于公元前672年,而早于郭店楚简当然是没有疑问的。

(15)《易大传·系辞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大传今注》第506页。

(16)〔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卷四《兼爱下第十六》,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第75页。

(17)释“道”,《说文解字注》第75页。

(18)孙以楷《墨子生平考述》,载《唐都学刊》2001年第4期。谭戒甫《墨经分类释注》划分名言类、自然类、数学类、力学类、光学类、认识类、辩术类、政法类、经济类、教学类、伦理类等十一大类,可作参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许慎的“六书”理论,是六书正名,其哲学思维是“名·实·字”三维的逻辑循环。但是,我们学人一直误读为文字分类理论。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六章“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中论述“六书说”、“三书说”、“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109页)按:这是采用线性的抽象思维的分类法来分析“汉字基本类型”,应该说是非常严谨的,对于文字学研究与普通文字学理论的衔接也有积极的功效。但是,这种把“名”等同于“概念”,异变成“概念”与文字的现实的关系,与许慎的“六书”正名的演绎体系完全数是两码事。笔者认为,周密的归纳法对于研究文字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但成就不了中华文明的文字学理论。

(20)张天弓《“豐”、“

”考—以〈说文解字〉“豐”、“

”为主线》,载于《书法研究》2020年第2期。按:笔者概括为许慎的文字学研究对象是“书面语之文字、字体之文字、六书之文字,要旨在探究字之本形、本义”。

(2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简介》附录《帛书老子乙本·德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7页。按:河上公本《道德经》基本以“名”为主导,也有“名”、“字”混杂的问题。

(22)战国楚简的字体“科斗(蝌蚪文)”说,见西晋卫恒《字势·序》:“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有见者。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以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其要旨有三,《字势》之作因于汲冢书《竹书纪年》“论楚事”最为“工妙”,其二,其先祖敬侯卫觊所书“蝌蚪”与之相似。其三,卫觊所师邯郸淳,汉末避乱荆州(治所襄阳)多年,与荆楚故地的书法传统应有关联。笔者的解释,尊循《大一生水》的本意,“蝌蚪文”在水中自然的游。见张天弓《卫恒〈四体书势并序〉之“字势”》,载于《书法研究》2017年第1期;张天弓论文《“字体”、“书体”考释——〈说文解字〉与〈书体书势〉对比研究》,载于《书法研究》2019年第3期。张天弓《文字“形体”考释》,载于《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

(23)张天弓《孙过庭草书书谱〉的一个千古之谜》,载于《书法报》2018年1月24日。

(24)张天弓《书法本体论》,载于《中国书法》2015年第6期。

(25)“宇宙生成论”说,参见谭宝刚《近十年来国内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研究综述》,引述约九十篇名家、学者的论著,全是“宇宙生成论”的思维模式,载于简帛研究网《学灯》第十三期,2010年1月。新近十多年来的更精细的研究,包括多种专著,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思维模式。另,参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5—125页。按:这种西式的“宇宙生成论”可以穿凿“太一生水”,但还有其余七个“生”怎么解释呢?还有帛书《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不是“道其字”,“一”怎么“生二”?“二”怎么“生三”?“三”怎么“生万物”?战国楚简中“大”(

)与“太”(

)是两个字,《大一生水》不可随意改字为《太一生水》,应该恢复原本。

(2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导言”论哲学问题,的第一项:“天地万物是怎样来的(宇宙论)”;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初版,1987年影印第一版,第1页。按:此书原为其作者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当时确实没有先秦诸子哲学的原始文献,不知郭店楚简《大一生水》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

(27)见〔美〕R.R.K.哈特曼、 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文字实体”条。另,“文字学、书写学”条,“字位、字素”条:“字位没有物质性,而是书写符号的不同形状及其在该系统中分布情况的抽象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页。按:〔瑞士〕J.M.鲍亨斯基《当代思维方法》(童世骏等译)第三章“符号学方法”,从“语义分析”看“符号的三维关系”的“词”:首先逻辑基点是单一主体之“说”,即语音;其次,三维是“词”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语用关系的交织。其三,“词”涉及墨迹,如“Fritz是Fritz”,这涉及这个之纸面上墨迹,在同一句子的开头与结尾是不同的,而“Fritz”形式相同只是指“书写结构相同”,这不属于“词”三维关系,必须区别“符号”的“词”与日常语言混用“词”(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4——27页)。这对于我们理解理解中国基于象形文字的字形、书道的哲学思维,是有参照意义的。西方有基于语音的语言哲学,中国有“文字哲学”、“书道哲学”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然必须严谨梳理其逻辑层次与关键术语。科学哲学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停下来思维’,那么,沉思是当然不可能的”。见〔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译,求是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这就是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开始,基于语音的逻辑学只有一种“停下来思维”的逻辑値,而《大一生水》中的“道其字”与“托其名”交织则有两种逻辑值,即“止”与“动”,“名”对应“止”,有“止”才有“反”。墨子的名辩数理逻辑也是如此。这就是西方语言学、西方哲学,不能把书写拼音文字符号纳入物质载体的根本原因,而物质载体则是中国书法审美的基质。

(载于《中国书法报》2020年7月21日。此处补充了注释。)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