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行草书作品

古韵新声——李中华书法作品网络展

2019年01月17日 20:05:1210207人参与0

古韵新声

——李中华书法作品网络展


  李中华,1968年生,中国书协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获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最高奖,全国第五届教师书法展最高奖,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书画联展三等奖。入选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二届青年展、首届楷书展、第二届草书展、第三届行草书展;新人新作展、全国“邓石如奖”、中国西部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西南四省优秀中青年书法篆刻提名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


古韵新声

——李中华书法作品网络展

李中华十届国展书法作品

李中华十届国展书法作品


推荐理由:

李中华擅多体,楷、行、隶均可观,其书清气逼人,文雅俊秀,骨力洞达。他的行书根植“二王”,笔墨萧散娴雅,风流倜傥,难得的是字间气息透出清灵通透、纤尘不染的气格。而他的草书取法多端,形式多样,亦最适其性情的阐扬,主要游走于“二王”、孙虔礼、张旭赵孟頫之间,其用笔方圆互用,用线长短兼施,间或以短笔重墨字组以蓄势,以长线细笔以增烂漫天真之趣。在起收使转的控笔上讲究“慢功夫”,抑扬顿挫,干净爽利,优游自如。




骨骼清奇非俗流

  我曾在铜梁工作多年,因为喜好书画的缘故,与当地书画界的朋友很熟,离开那里后,我们也保持着联系。几年前,有朋友就传来消息,说有位叫“李中华”的,接连入选不少全国展并获大奖,在县的文艺界引起不小震动,在重庆乃至全国也声名日隆。说实话,之前我不认识李中华,通过网络,我才认真了解了他的书法,也看到了他——瘦高个,戴着眼镜,果真是文人书生模样。后来又经朋友介绍,有了电话交谈,听到他有些斯文的乡音,但至今未曾相晤,不过我们之间似乎并不陌生,就像他说的,我们算是神交已久吧。

  有个现象或许也印证了“书画一家”之说,美术与书法(也有人把书法列为美术的范畴)毕竟都是视觉与造型艺术,当今弄书法学有所成的不少人得益于美术训练背景。中华也是学美术出身,而书法几乎是自己琢磨。不过,艺理相通,美术的基础必定有益于他的书法探索。但真正学书的动力还是在他心灵的需要,他说:“我渴望一份宁静,解放自己的灵魂,无拘无束地爱我所爱,为所欲为……渴望与之结合的超然忘我的艺术追求之梦。”他把这种渴望寄托在书法上,在乡间学校时,他孤独地行走,进城后才遇到同道相互切磋,又大胆走出小县城到外地观摹学习,一路上苦中作乐。其实中华是不以为苦的,笔者不过是表达学习书法的不易罢了。中华心性清和澄澈,我曾有文字把他比作梅:“可登华殿,亦能隐山野,可笑面春风,尤能傲立冰雪”;他自己也表白,为了书法艺术,“哪怕不食人间烟火”,其志趣之高远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书法根植二王,笔墨萧散娴雅,风流倜傥,这与当今流行的“二王”风气大约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他骨子里的秉性赋予其书法的,那种清灵通透、纤尘不染的气息,我辈凡夫俗子没有(或者说已被厚实的浊气包裹),这一点在数年前我第一次读到其书法小品就已被深深感动了。人们常说气韵生动,究其本质无非是作者个体生命的外化,中华这个个体有他特异处。——人力所能胜者,勤于临习,多加体悟,读书交游等等,并且也重要,但有些东西确非人力所能胜,奈何!我且愿中华始终保有他生命的真气。

  中华的书法我最心仪的是他的草书。其取法多端,形式多样,亦最适其性情的阐扬。历代帖系草书大家都滋养着他的草书,但主要游走于二王、孙虔礼、张旭、赵孟頫之间。其用笔方圆互用,用线长短兼施,间或以短笔重墨字组以蓄势,以长线细笔以增烂漫天真之趣。在起收使转的控笔上讲究“慢功夫”,抑扬顿挫,干净爽利,优游自如。想来古代文人坐于案头,漫笔而书,不激不厉,大抵如斯。就形式而言,也借鉴古人手札式,甚至染色做旧,但他始终赐观者以轻松的愉悦感,即使作放逸一格,也不强人以心潮激荡,他的作品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梅,有并不绚丽但雅致的花朵,时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总之,他的草书是儒雅中和的,不以放浪形骸、呼天抢地般的癫狂为能,其举手投足,“发乎情,止乎礼”(《论语》)而已,因此,在中华的笔下,对“度”的把握不仅是其技法的精彩呈现,更是其性情悠然自适地写意。

  中华擅多体,楷、行、隶均可观,气格与其草书无二,清气逼人,文雅俊秀,骨力洞达。其楷书源出魏碑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等,辅以钟王简约、空灵笔意化裁之,韵味儿十足。其行书宗二王,于《淳化阁帖》也多有用心,笔致古雅、清健、灵秀,曾见其“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澹似仙”行书对联,气定神闲,意态从容,绝去时风,联语、书韵与其人有如天地人三合作,真正是不让古贤!其隶书筑基于《张迁碑》、《礼器碑》等,质古意灵,亦清峻可人。

  中华书法将来的走向,我无意猜测。面目是容易翻新的,但其基本的气格,也是让我辈欣赏者迷恋的属于他的味道,以其睿智,不会刻意去改变。岁月的流变自然可以愈加丰富其未来书法的可读性,他所要做的不过是个人语言的漫漫思考与建立。

  谨以越剧《红楼梦》句:“骨骼清奇非俗流”,拟中华兄其人其书,若何?

(2014年9月1日于伴黔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