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论文|刘颜涛:融古铸今 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观感

2019年01月06日 09:34:413426人参与0

融古铸今 继往开来

——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观感

刘颜涛

碑学在清代中叶的昌盛,复兴了一千多年来被遗忘或不被重视的篆、隶、魏楷等书体,不单以碑学的雄浑、古朴、阳刚之美与勃勃生机,纠帖学日渐孱弱萎靡的“软弱”之疾,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书法的审美类型,开拓了一个庞大的新的书法领域,尤其是作为考古学重大发现的甲骨文和简牍等出土,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各种探索,扩大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空间

河南一直被全国书法界誉为篆隶书法大省,也许和河南书家的审美天性及身处厚重的黄河文化背景下有关,以雄强、豪放、高古、质朴、宽博、大气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的“中原书风”曾是河南书法在中国当代书坛的一个亮点。正如李义兴先生所言,河南书家具有三大优势:篆隶气象、北碑风骨和行草气势。河南书家对篆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表现力。虽然时至今日,“中原书风”更具丰富内含,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格局,但置之于全国范围观照,其大格调的中原品格仍显而易见。从这次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中,即可看出我们河南新一代的书家们在篆隶书法上有着不俗的表现,集中体现在艺术精神的正大气象和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两个方面。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体现在艺术上就是魄力雄强、气象博大、自然质朴的本质特征,河南的青年书家们秉承了老一辈书家的优良传统,在寻根溯源继承传统时,不尚奇,不猎怪,多以传统主流正脉能体现“正大气象”的范本为取法对象。以篆书论,无论是取法钟鼎文较方者如《邾公华钟》《何尊》,还是较圆者如《师酉(敦)》《墙盘》,抑或更多方圆结合的《大盂鼎》《曶鼎》《簋》《多友鼎》《鼎》《颂簋》;无论是《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体取纵势的朴茂雄厚、端庄工整,还是《散氏盘》体采横势的笔情奔放,气势酣畅;也无论是秦汉篆书《琅邪刻石》《泰山刻石》《袁安碑》《袁敞碑》《少室石阙铭》《开母石阙铭》的金石气息,还是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的书写意味;也或者是线条纤细瘦劲的甲骨文和柔韧流美的简帛书,他们都能把握和坚守书法的根本,即“自然书写”,并赋予中原书风印记。这在“制作”“构成”流行一时的当下,能有定力从容不迫于此,委实难能可贵。就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师法载体而言,河南新一代的篆隶书家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崇尚“自然书写”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既重“意”又重“法”,既尚“理”又尚“情”。既能把浓烈炽热的情感倾注毫端,又能在直抒胸臆的“自然书写”中流露出自己对传统经典的尊崇、敬畏、吸取、阐释和融会,是“写”不是“做”。古文字的象形性强,合理应用则能丰富字的表情,增添作品的气韵生动和意象之美。但一味作图案描摹,则丢失书法自身语言而沦为野狐禅。而河南青年篆书家们所追求的是“书”而非“画”,这也避免了象形性强的甲金书法趋向“美术化”的困境。即使是诏版、刻符、印章、砖瓦、铜器、货币文字、楚简和盟书,在他们笔下,也都被“雅”化,把篆引婉通挺健、遒劲凝重涵蕴其中。他们求朴素不求机巧,求真率不求安排,同样能呈现出一种“正大气象”。他们也有迁思妙想的匠心独运,但他们更懂得“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把所有的奇趣通过竹管柔毫很自然地书写出来。

这种追求“正大气象”的“自然书写”,也同样体现在河南新一代隶书家们的笔下,也无论他们是取法波磔挑剔分明的汉碑经典《史晨碑》《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封龙山颂》《张景碑》《韩仁铭》《朝侯小子残碑》,还是师承弱化和消除蚕头雁尾的《好大王碑》《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石门颂》《西峡颂》《郙阁颂》《杨淮表记》等摩崖刻石以及《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武威汉简》等秦汉简牍,都同样地一一逐次体现出来。

其次,这次河南新一代篆隶书家们的不俗表现还体现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上。

因为信息传播的迅猛以及印刷、出版的飞速发展,使新一代书法家的视界更为拓展扩大,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开放包容。他们在一个庞大完整的书法领域任意驰骋,从以上提及到的部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篆隶资源,再对应观照本次展览的作品,即可有目共睹。像中原书风以往很少见到的师法李阳冰、胡澍、王福厂精工“铁线篆”和纯以方笔作篆而奇伟惊世的《天发神谶碑》等,也以中原书家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用之于创作。那些擅长篆刻的书家更是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印文缪篆与秦诏版、汉铜器铭文等精神融会,制作出“似曾相识”而又颇具新意的优秀作品。以往的书家无论是研习殷周金文,还是秦汉清人篆书,或是两汉隶书,多师法其成熟时期的经典范本,而类似于《祀三公山碑》这种由篆到隶过渡期间篆隶杂糅另有别格的作品,除齐白石外,鲜有问津。而当代书家们既不满足于“力弇气长”的篆书“中含内敛”引笔之美,也不满足于“势险节短”的隶书“势如斩斫”奋笔之美,他们从《祀三公山碑》等碑的篆隶杂糅中受到启发,并参照秦诏版和汉铜器铭文,从而或篆体而隶意化圆为方,或隶体而篆意化方为圆。由于此类书家在篆、隶二体上都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故能做到篆隶相参、方圆结合,点画婉转而又擒纵自如,结体茂密而又富于变化,造型别致而又生动有趣。虽具体到每位书家因理解和追求不同而各有异趣,但与清代中叶以来相比,这种篆隶杂糅书体阵容的强大还是逐渐成为这个时代书坛的一个壮景和亮点。

“沉着痛快”方显书法之美,虽然当代碑帖融合已成为主流,然毕竟体有分殊,应各美其美,帖派行草书更倾侧于痛快中见沉着,而碑派篆隶更倾侧于沉着中见痛快。自清邓石如“以隶笔为篆”和吴昌硕融草情画意入篆以来,当代篆书在追求铸刻“金石气”的同时,把更大的热情投注到书写性的笔情墨趣挥洒演绎上,从而留下这个时代的篆书印痕。但当代也有不少青年作者,没有对篆书渊源与流变的出入往还长期浸淫,尽弃篆书古法,简单粗暴地以所谓隶书、行草乃至绘画语言取代篆书语言。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或涂,或沫,或描,或画,或拖,或扫,以时弊之刚猛轻佻奇怪为尚,线条飘忽游离、浮躁荒率、杂乱无迹。无知无畏反美其名曰:以草情画意增强视觉冲击力之“时代笔墨”。其实这不过是书之下下者,因陋就浅,徒以障拙眼俗目罢了。而河南新一代的主流书家们,在追求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时,仍尽可能地做到以尊重篆隶作为静态书法有别于行草作为动态书法的朴厚、凝重、沉着的大格调为前提,这也可看出新一代河南篆隶书家们的睿智、自信和定力。

当然,我们作为“在路上”和“进行时”的青年篆隶书家,所有的这些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优点,也不过仅仅是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已,距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现在需要克服的障碍,还是重重复重重,将来需要摆脱的新的困境,也还会重重复重重:诸如线质的薄弱稚嫩,用笔起讫使转不够缜密精到,书写节奏有乏自然畅快,书写状态尚嫌刚狠急迫,结体手段类同单一,字态的疏密聚散夸张时有过度,章法形制的程式化经营,以及在拙朴与粗糙、率真与草率把握上的失控,还有古质与今妍、入古与出新、成熟和僵化,等等。

另外,在取法上,既要有对新出土和过去未引人注目的书法资源的拓展,又要有对殷商甲骨文、两周钟鼎铭文和秦汉石刻篆书以及汉代隶书等成熟时期那些经典碑刻的当代解读。对待主流和旁支的篆隶历史资料,都仍然迫切需要我们沉潜下来做更深一步的学习研究,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去表面化、简单化、概念化地遍融百家,杂糅嫁接,借题发挥。其中还有个别作者甚至过早地形成习气,离开甲骨原片、钟鼎原拓、秦汉原碑而惯性地重复自己,如流水线作业般地由熟而俗,使本来虽不丰满、虽不成熟、虽不完善但尚有勃勃生机的艺术生命渐露枯萎之势,令人痛惜。也有些地区的部分作者面目类同,如出一人之手,更应警戒。

总体而言,这次篆隶书法研究展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展览,特别是要求每位作者同时提交一篇学书文章,更提高了这个展览的学术性和文化品位,这也是倡导书家要勤于思考,注重文化修养的良好举措,功莫大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河南青年书家们的睿智、勤奋和年龄优势,他们在当代书坛篆隶这块园地中,将来一定会结出累累丰硕的成果。


刘颜涛书法作品欣赏

刘颜涛书法作品欣赏

刘颜涛书法作品欣赏2

刘颜涛书法作品欣赏7


刘颜涛书法作品欣赏3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