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自己的兴趣,就一定能更成功?
微信号:羲之书
作者丨书童
有很多人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兴趣。
于是天真地认为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能做好,很多有知名度的人也这样教导,比如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磊的“我成功都是因为兴趣”。
实际上,做很多的事情没有兴趣自然不行,但是说完全只是靠兴趣就能做好,那也基本上不可能。
任何一个事情从开始的心潮澎湃到最后的臻于至善,都要跨过四个阶段,简单划分如下——
1、爱好期:
当你看到别人画得画好美、弹得琴好听、打得球好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心中浮起涟漪,“要是我也这样多好”!
这时就是你开始做一件事的起源,因为喜欢你投入了时间,买了相关工具或器材。
2、迷茫期:
开始毕竟是欣喜的,但是做着做着你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看到别人得心应手,而你一下手就惨不忍睹。
开始变得迷茫——“怎么还没成功?”“真不知道这样坚持有什么意义?”进而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
许多人的梦想也好、爱好也好,都是起于宏愿,而终于懒惰!这就是大多数人没有一个爱好坚持一年以上的原因,最后只是个玩票。
3、习惯期:
不过还是有少数了渡过了这种煎熬,虽然水平变化不大,但是心态摆正了,更重要的是不会多出无谓的情绪,而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为上天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时爱好更像一个习惯,就像刷牙、洗脸那样平常而自然,不知不觉你的水平也提高了,有了成果也催生自己更加努力。
4、感悟期:
随着对爱好的深入,慢慢发现原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这么回事。
你的爱好也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每天与之为伴,不论相爱还是相厌,总是离不了她,然后你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也悟出了一些感悟。
当然经历了这四个阶段绝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开始,有人这时会不禁感叹,“对于这个爱好,我才初入门径”。
在某种程度上着并不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因为只有到了感悟期你才入门,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那么后面会经历那些阶段?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书法成功学》已经谈得很透彻,感兴趣可以查阅,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求道”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道是我身体一部分。
我见过很多书法家,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书法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可见其痴迷程度。
用马未都的话来说,没有这种痴迷那是成不了的事情的!
不论你是写书法、搞收藏、玩音乐,你要想鹤立鸡群成为高手,让这个道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显然是成功的重要一步。
第二境界:道就是世界、世界就是道。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与日本许多料理大师聊天发现,这些人终生就做一件事,然而却悟出了许多至高的道理。
这些道理与世界所有的其他道理都是相通的,也就是你搞书法到了这个层次,也明白了音乐、绘画、企业等任何行当的“道”。
这时你从事的某个行当只是你探索世界的媒介,从其中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也成为一代宗师。
第三境界:终于悟道。
能够到这个层次的人万中无一,非古今大志气、大怀抱、大气魄不能为,当到了这个境界,上下通透。
在世界再也没有疑问、于世界再也没有迷茫,形成了一套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生存世界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规范,我们可以称之为“圣人”。
禅宗之惠能、儒家之王阳明、***之马克思都属于这类人。
当然大部分这种求道之路是艰辛的,因此基本也是万中无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做的还是具体的做事。
而做事的四个阶段必然是绕不过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都要受尽煎熬,才能够把东西做成极致。
否则的话只凭兴趣的话,三分钟热度很快就过去了,那后面怎么去实现呢?
就好像你如果喜欢打游戏、旅游、踢足球,如果将这个成为职业,你是否有信心比别人做的更好。
如果不是,你可能会遇到和当前工作一样的痛苦,尤其这些职业都需要一定天赋,你干不好也更加郁郁不得志;
还有就是你想进入某个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成为行业的上层,那么进入了计算机行业。
最后还是一个平庸至极的码农,如果进入了金融行业,也过不是金融行业的民工。
因此,不论干什么,最核心的要明白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去建立这些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地看哪个行业工资高就做什么,或者自己感兴趣什么就干什么。
这个过程的标尺就是愿力,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须知道你的人生都是愿力的均值回归。
所以兴趣还是需要的,不然的话,干的活挣不了多少钱,最后也活得不快乐,那又有什么意思。
而如果是自己兴趣,即便收入不高、甚至没有跨越式发展,自己因为心中的爱,也能够比常人多坚持一会。
或许也就是多坚持一会,最后导致事业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