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国展专题:唐楷难入国展玄机何在?(视频)

2018年12月27日 10:03:362555人参与0

 陈鹏

 陈鹏 


传奇的学书经历

传奇的学书经历


金日发:你好,我们认识十多年,对你非常了解,但是我们有些朋友对你还是不够了解,比如说你富有传奇性的学书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陈鹏:2005年10月份的时候,我是去扬州看你的途中才萌生买毛笔,买纸,写书法的这个念头的。然后,运气很好,一个月就在江苏省的省展上得了一个小奖。2006年的时候,连续上了两次中国书协展览。

金日发:2006年上的国展写的是什么书体?

陈鹏:一个是所谓的隶书,一个是所谓的行书,为什么说所谓呢?因为那个时候,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根本就不会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莫名其妙的上去了。经常开玩笑讲,可能评委老师看到我作品的时候一打盹,头一低,就以为点了个头,通过了。然后,一直到2007年、2008年,其实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之后,才加大了对传统经典书法的学习。


▲ 《陈鹏早年学术经历 解析唐楷难入展的原因》短片


推荐: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专题: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53

名家书法讲座视频教程,国展内训视频:

http://www.dengdingsheng.com/?cate=27




日出万字出境界

日出万字出境界

金日发:据我了解,你一开始训练量特别大。

陈鹏:对,我觉得学习书法无外乎就这几个方式,一个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管是临摹的方法,创作当中所能借鉴古人经典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没有捷径可谈,只有书写量。赵孟頫的日出万字并不是说不现实,日出万字是在学习书法的初期必须达到的量。没有量的积累,怎么能让书法从一种思维记忆转换为一种肌肉记忆?其实书法写到最后,说的是书法,我觉得就是一种写字,写字到最后靠的是技法纯熟。只有在技法纯熟的基础上,我们到最后才能谈什么意境,谈什么追求。

金日发:那么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都是这样?

陈鹏:对,楷书的话,开始更多的以魏碑为主,但是魏碑毕竟是经过二次加工,不是一次成型的书体,有二次加工的痕迹在,如何像启功先生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个本身也是对我们学书人的一种考验。

我在研习魏碑的基础上,比方说楷书,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钟繇金农等等上面,再加上“八大”,因为“八大”不完全是纯粹意义上的楷书,它基本是以行楷为主,楷书基本上就是以类似于这几路为取法对象。

而在行书中,现在大家都知道更多的是学习“二王”体系,实际上更多的是遵循王羲之这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之内转。而我因为审美观的问题,王羲之的字重心是偏中间的,它是一种流美的,同时也是一种四平八稳的美,和我这种重心靠下的古拙美有相违背的地方。所以说,我的重心并不是太多的放在“二王”体系这一路,更多的是以一些明清书家,尤其是晚明书家,比如说黄宗羲、黄道周、倪元璐为主,同时融入一些颜真卿的浑厚的线条与颜真卿的美,颜真卿作品中的美也能体现一定的古拙美。

基本上就是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其它的无论是草书、隶书、篆书的研习基本是遵循这个路子来的。

唐楷难入展

金日发:你刚才正好说到魏碑,魏碑现在在国展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个跟唐楷相比,为什么唐楷比较少?是因为唐楷比较难选上?这个是评委导致的,还是书法家的原因?

陈鹏: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展厅效应。展厅要求的是第一眼效应,这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文人书家的案头把玩是两个概念。第一眼效应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唐楷由于楷书形成到规范,我们指的唐楷主要是指以颜柳为代表的。中唐以后的楷书,基本上结构是完全达到一种均衡的美,写出来的作品具有程式化倾向。所以说,在书写的大幅作品当中,容易感觉单调,不够丰富,无论是结构,还是用笔,都不太丰富。而北碑的这些作品,由于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奇曲,伸展的幅度也是比较大,字与字之间的对比也比较强烈。同时,由于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写出在墨色上面也能做出比较强烈对比的字,唐楷相对来说在墨色对比上比较弱一些。

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也跟早些年咱们评委评审的审美导向有关。因为确确实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际上从八十年代末,从张海先生的“墨海弄潮”开始,中原书风崛起之后,越来越多的书家把关注点放在比较有个性的,比较适合发挥的书体上,不是一些共性很强的书体。由于把重心转移了之后,更多的是在研习这些。其实,现在的评委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参展选手,他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然会将自己的一个审美导向带到里面去,会影响他本身作为评委的一些审美和观点。



审核:金日发 | 编导:孙伟、俞易

编辑:龚露


来源:书法报视频 公众号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