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陈国成| “印从书出”之外的 “印外求印”

2025年05月02日 09:14:4919人参与0

陈国成,1964年生,号疏堂。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渤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书法史书法文献学方向,获博士学位,导师丛文俊教授。篆、隶、行、草、篆刻、刻字作品在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青年展、草书展、篆刻展上入展获奖几十次,二零一三年获西泠印社国际篆刻海选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十余部。


“印从书出”之外的 “印外求印”

文 | 陈国成


“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是清代印学理论的两座高峰,虽然在提出的时候没有严格的界限,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在今天看来,两者不应该相互包含,“印从书出”也不应该是“印外求印”的一部分。既然是两座高峰,我们就不应该将与“书”有关的成分列入“印外”。

令人遗憾的是,从清代赵之谦、叶铭提出“印外求印”思想一直到今天,印人们几乎都是在“印从书出”的道路上寻觅,要么取法出土器物上的文字,要么取自身的篆法风格入印,还没有真正在“印外求印”的实践中获得篆法痕迹。细数印坛诸将,篆法之外,略有“印外”痕迹的是线质的处理和印面自然斑驳的处理,实际上也没有逃出古代各载体上的文字的启示范畴。


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篆刻艺术的取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印从书出”,在“印从书出”之外的“印外求印”的宝藏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还有巨大的空间有待开垦。譬如原始岩画符号、古陶纹饰等等。


丝路遗风

丝路遗风

西出阳关

闲抱琵琶寻旧曲


长勿相忘


曹大将军


西风烈


大漠孤烟


万里寒光生积雪


黄土印象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