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宝静:我是如何临帖的

2022年09月02日 21:34:01796人参与0


我是如何临帖


刘宝静

                  

临帖首先要做好规划,定下大的目标方向。我的规划是围绕“二王”体系循序渐进地临,大的目标是在行草书上有所成就。我最先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同时临一些唐楷,如颜真卿柳公权等,作为辅助,目的是在书法的基本用笔和汉字的基本结构上打基础。具备一定的行楷基础之后,开始临摹王羲之《十七帖》。掌握了小草的基本笔法和字法后,又反过来临《圣教序》,而且行草两种字帖反复交叉临摹。为什么从《圣教序》和《十七帖》入手?我认为它们是行草书成熟阶段的经典之作,树立了行草书的最高标准,具有行草源头的性质,而且王羲之的行草书不仅充分体现出文人书法超然物外的旷达,而且在雄强和优美的结合上最为完美。难怪明代大书家王铎给出了极端的说法:“书不入晋,终入野道。”


第二阶段是在基本把握王羲之行草书的要领和审美意趣之后,继续沿着王字体系顺流而下,临摹颜真卿、孙过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的行草书。除此之外,我还跳出“二王”体系,临摹汉碑、汉简、魏碑等,一是想跳出“二王”看“二王”,以获取对“二王”更多视角的认知。二是想把静态书体在点画上的金石味和雄浑朴茂之气吸收到“二王”动态书体之中来,以丰富书法点画的质感。同时,也为以后进行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我在临摹上大致采取实临、背临和意临三种方式。实临重在写像,首先是形要尽量像,更重要的是用笔要像。用笔的像主要应体现在点画的质量上,字形可能会有不及,但只要提按使转符合用笔规律,点画质量就高,字就会有精神。以我的体会,这是实临的关键。


背临是把实临转换成记忆的最重要的方法。我背临往往是有重点的、分段进行的,有时是同一字不同写法的背临。通过背临形成记忆的字就可以“搬家”,并为下一步集字创作打了基础。虽然背临看似“笨”点,其实特别管用。


意临实际上就有创作的意味了。有时只取法帖的字形,而以另一种笔法临之;有时只取法帖的章法,而以别的字法临之;有时只取法帖的部分字法、笔法、章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性情而临之。这往往会与法帖不同,甚而大异其趣。我认为,这都属于意临允许的范围。.


关于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在我前边的临摹介绍中,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我在临摹阶段就有意识地为创作做准备了。我的体会是先临好一两种法帖,比如行书基本临好《圣教序》,草书基本临好《十七帖》,将两种字帖进行组合就可以创作了。可以先进行集字创作,在集字创作中会发现有的字集在一起并不协调,那就要根据作品需要进行改造。一般有两种帖的基础,就应该具备这种改造能力。再进一步,就是沿着这个体系,结合自己的性情和审美取向,从唐宋元明清的同体系、不同风格的书法中挖掘、汲取营养,同时也从汉碑、魏碑等其他体系中寻找借鉴,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能力,丰富自己的创作资源。遵循这样的路子并勤于实践,创作能力自然就会不断地提升。


再就是一定要请名师指导。名师指导可以少走弯路。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一个名师。好处是来得快,缺点是容易受局限,当然也要看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科学。有的老师就教他自己的那一套既成的方式方法,甚至要求学生照着老师的书体去写。这样的结果,会让学生很快上手,但要从老师的模式走出来,却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可能一辈子也没走出来。所以,要注意学习书法的法理,掌握学习的规律,而不是学习老师表面的样式。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是转益多师。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上手相对较慢,过程可能较长。也需要更多开动脑筋,对多位老师的经验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抓住规律性的东西,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进度可能会慢一些,但一旦悟到真谛就是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就是自己的面貌。


以上两种方式我都体会过,各有优长。应该说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离开这一点,前边的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刘宝静作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