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书法高考资源——雁塔圣教序技法解析

2021年10月13日 21:07:164904人参与0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考前学习概述

一、考前学习计划安排

参加艺考的考生不少都是“半路出家”,学习书法时间比较短,往往需要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名帖都通一遍。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每本字帖都要学呢?全部学的话时间能够用吗?要解决这些问题,考生一定要找到这里面的共性问题——用笔。这里要引用赵孟题的那句名言“用笔千古不易”。每个帖在细微的用笔上是有差异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习惯不同,有的写的线直,有的写的曲,有的写的起笔尖锐,有的偏爱藏锋,具体到每个书家每个帖,都是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用笔习惯的。但是,为什么说“千古不易”呢,因为不管你的动作怎么变,有一些共通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比如说颜体和褚体的起笔形状有很大区别,但是,他们都要在起笔处把笔打开,都要做顿挫的动作,或者说都要做到笔的侧入中行。“千古不易”的是用笔的基本原理,也是毛笔一些物理性质的基本原理,笔法不管简单或复杂,总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共通的。

艺考考生面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拙与秀、粗与细。《雁塔圣教序》就是秀与细的代表作品。考生刚开始对起笔的轻重变化还是掌握不好,不能够轻松自如地在起笔处把动作做到位,一旦犹豫,起笔处就出现一大块墨团。所以,首先要通过临习《雁塔圣教序》,解决笔尖的敏感度问题。

此帖字数比较多,只要加强临摹练习,多背帖上出现的字,相对而言创作上会简单一点。考生可以在前两个月进行第一轮精准临摹练习,第三个月背临。总之,艺考前考生一定要在临摹与创作之间不断转换。

二、用笔技法

1.不同的起笔方式

前面我们提到了笔的打开,侧入中行,这些完全适用于《雁塔圣教序》中的笔法。与颜体相比,《雁塔圣教序》

在起笔处的变化只不过是入锋变长、笔尖变敏感。

在写《雁塔圣教序》的时候会看到起笔的位置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形态,甚至有些地方有一个小小的豁口。这些形态是怎么出来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态?其实,当笔打开的时候,只要用笔到位,写出来的笔画的形状都很自然;笔不打开的话,出来的形态就是失败的、很别扭的。

2.《雁塔圣教序》的收笔方式

《雁塔圣教序》中的收笔与其他一些唐人楷书的收笔方式有所不同。在写书法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字都要保证其线条的完整性,笔尖入,笔尖出。每一个字最多只有一笔在最后作复杂的收笔,这个笔画即是这个字的主笔。其余的笔画则都是最后自然顺势收笔。如果都作复杂收笔,则破坏了笔画之间的连贯性,笔画笔尖的联系就断了。

3.用笔的呼应关系

呼应关系是影响起收笔形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处都会受到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影响,所以会产生千奇百态的起收笔的形态。在写的时候,要明白这些起笔之所以这样出现是有原因的,这种笔画形状的出现,也是有上下关系的。这种关系的出现都是由笔势决定的,所以说笔势决定笔画。

三、字内的节奏变化

上面讲解了线内的节奏变化,而在《雁塔圣教序》中,字内也有节奏变化,不同笔画之间强烈的粗细对比,就是这种节奏变化的结果。这种节奏变化其实和线内的调整有共同之处,都是由笔速和笔势决定的。有关笔势,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所谓笔速就是行笔的速度,相对而言笔画粗的行笔速度就慢,笔画细的行笔速度就快,这都要书写者在适当的位置把笔调整好,让其具备发力的可能性。

四、偃仰向背与同字处理

1.线的变化

公在《雁塔圣教序》内,当一个字内出现数个同方向的笔画时,一般会处理成一种向背关系,以增加字内的丰富性。这种向背的处理也同样和笔势有关。如果线的方向太统一,那么就会把字的势进行调整,所以一定要多观察线内的偃仰向背处理,养成一种惯性思维。

2.字的变化

提到《兰亭序》,大家都会想起里面二十个“之”字的变化。《雁塔圣教序》中同一个字经常出现时,作者在处理这些字时,也尽可能做到不雷同,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五、结构变化

1.松紧的处理

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对比关系,如大与小、丑与美、肥与瘦。《雁塔圣教序》也利用了生活中的这一对比元素—

紧与松,每一个紧的地方都要有松的地方与之对应,这样就增加了字形的伸展,丰富了结构。

2.错位处理

参加艺考的考生不少是基础比较弱或者零基础的,这些考生在理念上对字形的潜意识感觉是平行的、对称的。

通过褚体让他们理解结构的丰富变化。左右的错位可让考生打破对结构原有的错误理解,比如“劫”“耦”等字左边上移右边下移的现象。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