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学书“三见”——方建光

2021年06月11日 23:28:491524人参与0

方建光,别署寄芸堂主人,山东临清人。现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书法专业硕导,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行书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书协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聊城市书协副主席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国书会”成员,“沈门七子”成员。

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入选聊城大学百人计划并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及首届齐鲁文化之星、第二届水城英才等荣誉称号。

作品参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二届、六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第二、四届书坛新人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三十余次。

行书节录《让庵琐记》中堂

局部

学书“三见”

方建光

前段时间,中国书协倾力主办的“源流与时代”系列展览给参与其中的每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来讲,也是对既有状态的一次提振和超越。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自己的创作状态不太稳定,作品从不断调整到最终定稿经历了许多反复和纠结的心路历程。也正因为这样,我对于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呈现一幅优秀书法作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可以归结为三点:

行书玄览中堂

一.见理法

见理法是指作品应具备比较高华的古典意蕴和技术含量。作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大量实践,熟知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的表现规律,并能运用这种表现规律来完成作品创作。作品因为合于理法而具有古意,并且在技法表现上相对成熟,以及可以追溯的取法来源。我多年来于二王一系古代作品中上下追寻,互相参证,在米芾行草书的笔法意态作为取势定格的基础上,上溯到王献之尺牍,喜其宽博流便,拙中寓巧,意欲以此体势表达那种落落不拘的魏晋风度。其间又参写颜真卿杨凝式、王宠、董其昌等松活多变的书风,力求能得其一二。反观目前的书写状态,稳定平和似乎有了,然于分间布白的随势生发,烂漫天成的意趣尚未得之,是为一恨。

二.见性情

见性情可以分两个层面:首先是“见性”,这关乎作者的个性特点的表达,也就是作品是否能有属于自我的“辨识度”,也是我们常讲的个人风格。如果作品具有相对稳定的个性,备具理法,不与人同,可谓之“见性”;其次是“见情”,这是指每件作品的“唯一性”。

行书乾隆团扇

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这是描述王羲之的众多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状态。此外,书史上的诸多大家,如杨凝式传世的几件作品往往在表达情感上具有唯一性,一书一面,情调各异,令观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私以为这才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具体到我创作的本次展览作品,见性或有之,见情则差乏人意,自以为书写中恭谨理性有余而率性散淡不足!我也将以此作为今后努力调整的方向。

草书桃李江湖联

三.见文心

中国书协对国展作品的评审理念是“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这同时也成为参评作品的基本要求。我们这个时代技法与才情并举的书家很多,但如果按艺文兼备的要求来衡量,很多作者及作品就会打了折扣。因此本次“源流与时代”大展要求作者提交自撰内容的作品,并且组织专家初审修改,是对今后国展作品提升标准的前期准备。这样会让我们作者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文化修养的学习上来。关注格调,涵养文心。  

我平时比较疏懒,倒是喜欢读书,拉杂无伦次,偶尔也会于读书作字之余写些随感及题跋,辑为《让庵瑣记》。本次展览作品就节选了其中三则,以玉扣纸抄写,因为是小纸,就索性将八张拼在一起成为作品呈现出的面貌。自我感觉在有意无意间的自然抄写状态下,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反倒成为了作品的亮点。今后会将这样的书写方式继续下去。(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品选刊

行书云门条幅

行书吾乡百代联

草书苏轼《寄黎眉州》条幅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