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杨明臣:书法的底线

2021年05月06日 23:22:141653人参与0

01

艺术家简介

杨明臣,1955年生,河南安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空军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创作员,原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慕鸿书社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专业性书法展,并多次获奖,2013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名工程”大展,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委。

02

书法的底线

文/杨明臣

 (本文为作者在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授课时的讲稿节选)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书法所赖以存在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书法本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需要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书法作为一种纯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遵循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保持其本质性的文化元素,惟其如此,才能放射出永恒的光华。

一、书法的社会功能改变了,但以汉字为载体的根本属性不能改变。在古代社会,书法是文人、士人读书、科考,从政、为文的一种工具,其功能主要是它的社会性、实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办公手段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消失,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已上升到首要的位置,其社会功能也比过去单纯的多了,主要是依靠作品的艺术性起到一定的激励、教化、陶冶、娱悦、装饰之类的作用。这种改变,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作品要积极去适应,通过增加作品的艺术元素来提高观赏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无论我们如何求新求变,如何追求好的艺术效果,都要坚持汉字的造型规律,离开汉字,毋谈书法,至少不是中国书法。要在坚持线条美,章法美的同时,保持书写内容的可读性,如果谁都读不懂,无法辨识,那就不如去画一幅画,书写内容的作用至少无法发挥出来。现在常有大胆的人尝试把汉字写得像一个符号,或把完整的汉字切割开来,或把几个汉字交叉挤压在一起,这种作法作为一种美术和书法的结合体加以探索亦无不可,但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形象结构的图式美,笔画起始的节奏美,字义本身的意蕴美,内容词句的情景美,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性,这是其他民族文字无法做到的。真、行、草、隶、篆五体书法,魏晋即已确立,此后两千年并无根本性改变,历代经典没有脱离汉字而成立者。窃以为书法就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把汉字写好,在平正中求艺术性,在变化中保持汉字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艺术创作体现汉字之美。

二、书法的书写主体改变了,但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能改变。古代书法,是社会上层人物才可能做,才可能懂的事情,现在完全不同了,书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艺术,书法队伍   的主体改变了,底座加大了。现在党政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写书法的反而没有老百姓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拿笔写字的人都能写出精品佳作,不能期待每个人都真正懂得书法。但是,书法毕竟是靠文人传承的文化精髓,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气息、文人情怀、人文精神不能改变,这是书法的灵魂。在古代书论中,我们可以读到骨气论、神采论、人格象征论、自然天趣论、人品书品论等等,实质是讲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中和美,颜真卿书法的阳刚美,宋人书法的韵致美,董其昌书法的书卷美,也是指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书法作品,从书写的内容、点线质量、谋篇布局、落款用印等等,综合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仁爱、中和、气节、敦厚、平静等精神元素。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历来是受到敬仰的,这正是由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所决定的,是一代一代书法前贤共同造就的,也是当代书法人所应矢志追求的。

三、书法的表现手段改变了,但书法的审美规律不能改变。古人作书,宋以前因受造纸技术的局限,多为小作品,明清之后方有大作品出现。古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展览,只是在官宦文人之间交流欣赏,现在大不相同了,创作的纸张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各种展览成为展示书法的主要形式,展厅效应对书法的尺幅和视觉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报纸各种媒体的宣传交流为书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展示空间。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创作、交流手段,推动了书法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书法审美观念。但是,书法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古人和今人在对书法审美的判断上会有差别,而在大的方面大抵是一致的,欣赏大字有大字的看法,小字有小字的看法,欣赏石刻、墨迹、宏篇、小品种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审美尺度,有些看法,今天仍是业内人士的共识。比如衡量作品的优劣,判断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是否有娴熟的技法支撑,其中主要是对古法的掌握和运用,包括用笔的丰富性,结字的生动性,以及墨法、章的变化。二是是否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要能吸引目光、耐人寻味。比如,大字作品要能读到端严正大的庙堂之风、慷慨之气,手卷册页、尺牍小品,要能感到清逸简远、宁静典雅的书卷之气,凡此种种,作品总要向人传达一种美的信息。三是是否有鲜明的个性,有原创性的表现手法,有个性化的书法语言,有自己的面貌风格。而这种个性化的风格面貌,是在对经典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古法的深刻理解、合理通融、整合运用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求新求怪,或信笔涂抹的产物。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上下求索,不懈攀登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像一座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那里,无数的经典碑帖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求索的宝藏,只要心慕手追,锲而不舍,总是能从中不断地见到光明,获得滋养。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